当前位置:首页 > 笔情墨趣 >浪漫飘逸的开篇——楚系长江书法

浪漫飘逸的开篇——楚系长江书法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55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古楚地实在是一个艺术的宝库,它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无与伦比的楚文化,其楚风遗韵,对秦汉乃至两千多年的中国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楚系书法应当作为长江流域书法的开篇。从地域环境来看,鼎盛时期的楚国疆域,包括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江西、浙江等省的全部或大部,还包括四川的东部,包含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而楚文化所涵盖的区域,几乎囊括南部中国。从书法艺术史的角度来考察,楚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创造的流美、飘逸、极富形式美感的书法,成为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填补了书法艺术史的空白。它与中原朴拙、雄健的金文书法共同真实再现了先秦中国书法的历史。尤其是半个世纪以来,江淮大量出土的春秋战国秦汉之交的简帛书,对中国书体的演变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与若干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存在的重北轻南、重河轻江、重黄轻炎、重儒轻道倾向一样,过去在研究先秦书法的历史时也存在重北轻南,忽视地域性书法研究的现象,半个世纪以来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要想真实的反映长江流域的书法文化,更不可不熟悉楚系书风。



1.1

    奇肆璀璨的楚金文——远古神韵的萌发    

        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迄今已经发现大约有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其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 500个单字来看,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书法艺术作品,已具备了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图 1.1.1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正面拓片》)
继殷商甲骨文之后,出现了商周钟鼎文,亦称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商代青铜器有铭文的大多只两三个字,数十字的极少,带有甲骨文的书风。(图1.1.2  殷《司母戊大方鼎铭文》)到了西周,甲骨文退出了历史舞台,钟鼎文成了主角,成了西周书法的典型形式。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随着西周礼乐制度而鼎盛起来的钟鼎文,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丰富,在风格上呈现瑰异、雄奇、平实的特征。笔画劲利而丰腴,结体严谨,还留有方折笔势,在整体上的凝重自然等与商朝一脉相承,仍然属于大篆体系。(图1.1.3  西周《大盂鼎铭文》)西周自昭王以后,其金文逐渐进入成熟阶段,笔画圆匀,结体比周初更紧密、平正、稳定,章法更严整规矩。(图 1.1.4 《散氏盘拓本》)(图1.1.5《小克鼎拓片》
但是,自从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周王朝失去了对各诸侯国的控制能力,诸侯兼并,战乱频繁,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合称东周时期。与此同时,青铜器的制造冲破了王室的限定,大篆文字开始变异,地方特色愈益明显。秦国继承西周文化传统,其钟鼎文也继续沿着西周晚期风格发展,如秦公簋和著名的《石鼓文》,(图1.1.6  《石鼓文宋拓本》)属秦系文字或叫籀文。其他各国金文的发展,较为奇异,结体修长,用笔纤细,大抵可分为齐、楚两派:北方诸国近齐,各派书风严整刚正。而南方各国近楚,楚派书风灵秀流利,故有“六国异文”之称。
楚人的信史时代是从西周的酋长鬻熊开始的。鬻熊率领着芈姓部落,在强邻的夹击下,不断迁徙,最终在豫西南的丹阳聚居,并归顺了周王朝。直到周成王时,鬻熊的曾孙熊绎才被封爵,在今湖北西北部的睢山与荆山之间正式建立了楚国。从此,开始了开拓疆域和创造自己富有特色的楚国文化的艰难里程。
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不会排斥任何先进的东西的。西周时期的楚国文字,与中原诸国的文字血脉相承。《楚公家钟》是传世最早的楚国编钟,(图 1.1.7 《楚公家钟铭》)大约为公元前876年至公元前842年铸造,其铭文为楚国早期金文。其文字内容是:“楚公家自作宝大林钟,孙孙子子其永宝。”将《楚公家钟》同殷商甲骨文比较,可以看出 ,其用笔、结体、章法显然还保留着许多相似之处。《楚公家钟》铭文笔画粗细方圆兼有,方多于圆,方折、露锋突出。结体粗犷恣肆,大小、长短、粗细随意,但均衡、对称而稳定,其章法表现为在两行中心线上左右腾挪,忽左忽右,或疏或密,安排紧凑。全篇洋溢着自由浪漫的气息,呈现出古拙挺劲之美。
从《楚公家钟》铭文我们可以看到,它明显受到中原金文的影响。字的布局,结构的组合更接近中原早期的奇崛一路,与周厉王之器《宗周钟》的铭文风格类似,与中原同期谨饬、庄重的金文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楚书特点初露锋芒。清吴大徵在《斋集古录》中,称其“字体奇肆,于此见荆楚雄风”。
楚人出手总是惊世骇俗,《楚公逆镈铭》(图1.1.8  《楚公逆镈铭》)又是一例。西周同期如《虢季子白盘铭》、《毛公鼎》,其结体章法已十分整肃划一,循规入矩,形式美感极强。(图1.1.9《毛公鼎》)《楚公逆镈铭》给人的印象却是生涩稚拙,显示出地域性文化的特征。如果说,在《楚公家钟铭》中楚人浪漫的天性还有所克制的话,在《楚公逆镈铭》文中,那种充满生命激情的卓越艺术创造力已经开始萌发。尽管它还很稚拙,甚至还有着宗周的黄土高原原始气息,但铭文中那种躁动不安的线条,那种打破常规的结构,已经显示出与凝重朴拙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而随着楚国国力的日趋强盛,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满篇的烟云,奇崛的字态,诡秘的造型,使人浮想联翩。
春秋中期之后,随着周天子权利的日益削弱、列国的逐渐强大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楚器铭文也已发生相应的变化。历史步入楚庄王时代,楚国这只雏凤已经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了,观兵于周郊,问鼎于中原,年少气盛的楚庄王,与齐、秦、晋争夺霸权,先后扩境江南,灭国六十一,拓疆五千里。至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在弭兵盟会中夺得霸主的地位,成为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富强之国。楚国的书法也随之进入自己的鼎盛时期,稚拙变得妩媚,奇肆变得流美,浑圆变得修长,错落变得齐整,楚国书法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妩媚动人。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她的足迹从江汉走到江淮,从长江中游逆流而上而又顺江而下,其神韵逐渐对整个中土大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子婴次炉》(图1.1.10 《王子婴次炉铭》)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该炉的器形、花纹、字体具有明显的楚器特征。为周简王十一年(前575)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之物。比起楚国早期稚拙的金文来,这篇铭文显得工整和秀挺。横平竖直,上紧下松,尤其是纵向的线条在收笔处左右延伸,曲折委婉,已开流美书风先河。
《王子申盏》(图1.1.11 《王子申盏铭》)为楚共王时物(约前590—前571)。此器仅有器盖图像传世,因图像倒置,有人误把它当成了盘。比起《楚公家钟》,《王子申盏》在书法上最大的特点是结构的无拘无束,线条的可直可曲,字形的忽大忽小,字态的忽正忽斜,这种毫无挂碍、拘束的特征体现了楚人的审美习惯。与《王子申盏铭》风格相近的还有《褱鼎》铭等,属楚流美书法一路。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青铜编钟,堪称“国之瑰宝”。 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从曾国都城西阳返回楚都后铸造,送给曾国国君曾侯乙宗庙使用的乐器。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编钟共有六十五枚,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铭文。(图1.1.12  《曾侯乙钟铭》)铭文结字婉转妍丽,流美修长,上密下疏,对称和谐。线条圆转流畅,笔画纤细匀称而又刚劲有力。结字和线条巧妙结合,篇章行气如一,谋篇布局高雅。风格飘逸潇洒,曲中寓直,柔中有刚,极具装饰意味,成为楚系书法代表作品之一。为后来的铁线篆书奠定了基础。比此前的《王孙浩钟》、《王孙遗者钟》(图1.1.13  《王孙遗者钟铭》)的铭文更趋成熟,风格更加强烈。最能体现楚人审美特征的,当属楚中期流美飘逸的楚金文。我们从屈原文学作品的精彩绝艳,从楚青铜器的繁饰与华彩,从楚国舞蹈造型极富曲线的美,看到了相邻艺术的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楚中期这种流美飘逸的书风,最终向两个方面发展:向流美一路发展的,进入艺术化的美术字鸟虫书的范畴。向奇肆方向发展的,形成了楚晚期丰富多彩的楚国金文。
《鄂君启节》为公元前322年之作 (图1.1.14 《 鄂君启节》)此节共五枚,共795字,分为舟节、车节,是楚王室特制为鄂君启经商发行的免征关税通行证。铭文字数在我国发现的符节中为最多。此节用青铜铸成剖竹状,故又称《鄂君启金节》。《 鄂君启节》与楚中期书风似乎格格不入。楚中期书风流美飘逸,长短肥瘦,总见一个奇字。而此节铭文结构平稳,线条匀称,章法谨严,整体趋向一个平字,在这个意义上,与《楚公家钟》铭文倒似乎越走越近,这或许是为了实用的需要,而弱化了奇韵美趣。或许是楚与晋刚刚发生战争,受当时晋国文字的影响。尽管如此,此节仍有楚国书法的踪迹可寻。例如文字结构就见多处为楚地所独有,而不见之于中原北方地区。楚人既能作流畅飘逸的金文,亦能为匀称严谨的篆书。由此而论,此节的发现为楚系书法又增添了新的一页。
《燕客铜量》(图1.1.15 《燕客铜量铭》),此量于1984年发现于长沙,属战国中期时物,从铭文内容可知,制作于今湖南平江一带的楚地。大约在战国中晚期以后,楚金文的风格慢慢由飘逸而转入圆浑,字形也由纵式向横式发展。此铭结构扁平,结字诡秘,起笔逆锋切入,行笔一掠而过,线条短促、爽朗。其简率的特征,当为楚中下层官吏制作,属楚金文率意、天然一类作品。
《楚王鼎》(图1.1.16 《楚王鼎铭》)作于公元前234年,属战国晚期的作品。过去,有人认为战国晚期楚国势衰落,书风日趋萎靡。但从《楚王鼎铭》来看,却是英机勃发,无丝毫委顿。铭文极具书写意味,而绝少雕饰,结体舒展,无拘无束,如鸾凤腾空,楚女舒袖,反映出楚人浪漫洒脱的品格。与战国中期铭文粗细一致的线条比较,该铭生动活泼的线条,使人感受到楚国书法所特有的韵律美。其用笔刚柔相济,逆入平出,舒缓有致。对于习篆有过于平实、板滞毛病的书人,习《楚王鼎》铭无疑是一剂对症的良药。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