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服饰源远流长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878 发布人: 长江文化
与长江流域文明史一样,长江流域的服饰文化史也同样古老而悠久。源远流长的长江流域服饰经过历史长河的漂洗,不断地传承、演变、改进、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姿、风格多样的面貌,它既是中华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着不同于其它区域(如黄河流域)服饰的特点,展示了长江流域服饰文化独特的风采,为浩瀚的长江文化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1
服饰探源
1.1.1
从传说谈起
我们的祖先在原始人群时期,因生产力低下,曾度过了赤身裸体的时代,那时“未有火化”,人们吃的是“草木之实”、“鸟兽之肉”,身上赤条条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东西。正如庄子说的那样,“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天积存下柴草,冬天用来烧火取暖,叫做“知生之民”。
那么,是何时开始有衣服呢?衣服的最初面料是什么呢?衣服的最初形制如何呢?围绕上述问题,历来有许多考证和推论。也有一些传说,为服饰溯源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不过,人类的智慧之光,终究透过这层朦胧,得到美妙的启迪。
有一则传说,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民都是靠在山林里采集野果充饥,光着身子,没什么披挂遮掩,就这么日复一日地生活。有一天,几个姑娘又到深山老林子里找野果吃,荆棘划破了手臂,树枝戳破了腿子,浑身露出道道伤痕。她们疼痛难忍,就找了块地方坐下来休息。这时,有位姑娘看见一群孔雀长有美丽的羽毛,心中忽然一亮,对姐妹们说,鸟的身上都长有好看的羽毛,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能用东西把身子遮起来保护皮肉呢?于是,她撕下木棉树皮,把腰部围起来;摘下芭蕉叶,把腿以上遮住;还摘下好多别的树叶连缀起来,披在肩上。姐妹们看到她用树叶、树皮把身子围住,确实比原来好看多了,也都照着样子用细藤把树皮、树叶连在一起围在身上。看上去斑斑点点,形形色色,就像是一条条漂亮的裙子。打这以后,人们争相仿效,告别了光着身子的时代。
无独有偶,在西方社会,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也记载着一则神奇的故事:上帝耶和华创造了最初的天地后,接着在一片丰饶美丽的土地上搭起了一座“伊甸园”,园中花木成林,果实累累。上帝又制造了男人“亚当”和女人“夏娃”,让他们配成夫妻,守护园中果木。最初,亚当和夏娃都是光着身子,后来,由于偷吃了树上的果子,才萌发了羞耻之心,于是就急忙摘下了无花果叶,掩盖住自己的下身,一片绿叶成了他们最初的服装。
无论是中国民间的传说,还是西方经典记载的神话故事,当然都不能当作信史。但是,至少透露了一些信息,即早期人类的服装大都取自天然的材料。在那遥远的古代,人们只能从周围的环境中去发现材料来构制最初的服装:或许当风雨侵袭时,他们发现了树叶的遮掩作用;或许当虫蛇嗜咬时,他们惊慌中发现了树叶可以用来挡护;或许在寒冷难耐时,他们钻进了草丛和林叶中,感觉到它们的保暖作用;或许当他们有了羞耻的意识时,知道用一片绿叶来围住赤裸身子的敏感部位。
人类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相比于树叶连结而成的服装而言,利用兽皮来制成服装,自然要复杂一些。但是,原始人是绝不会放过这种现成的材料的。我们的祖先肯定知道,兽皮不仅御寒保暖,而且经磨耐用,具有树叶所没有的优点。当他们捕获到野兽,吃掉其肉体后,就将整张的皮子披在身上,或系围于腰间,兽皮服装也就这样产生了。〈1〉
和动物身上获取的现成材料总是具有明显的不足的。这是因为树叶总会不断干枯,兽皮也较难经常获取,严酷的生存环境迫使人们去开发一些新的制衣材料,其中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养蚕缫丝。在传说中,就有黄帝的元妃嫘祖西陵氏教民以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说法。嫘祖西陵氏在史籍中是有其人的,有关她养蚕缫丝的传说流传很广,比如,在浙江湖州一带流传的一则“先蚕嫘祖娘娘”的传说,就比较详细、生动,且很富于逻辑性。据《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湖州市故事卷》记载,相传,轩辕黄帝和元妃西陵氏嫘祖有一天在花园的石桌旁边聊天,边饮薄荷汤。时当初夏,突然一阵清风吹过,从围墙外飘过来一个雪白的小东西,不偏不倚,恰好落在嫘祖的碗内,嫘祖本想用手去拈出来丢掉,可待她仔细一看,只见一个白蒲枣形的茧子在碗内浮氽浮氽的,感到很奇巧,不免多看了几眼,然后才随手把茧子拈了起来。因为碗里的水刚刚是宫女新斟的开水,茧子有点烫手,嫘祖一松手,茧子又扑的回落到薄荷汤里。嫘祖这回当心起来,只用手指甲轻轻一撮,又把茧子撩了起来。不料指甲尖一钩,竟钩出一根丝来,嫘祖好奇地把丝一抽,嘿,越抽越长,她索性把丝头绕在手指上,随抽随绕,谁知竟一缕顺水地把一个茧子的丝全部抽完,里面是一个赤黄兮兮的蚕蛹。看看手指头上这雪白雪白的柔丝,又看看手掌心这赤黄兮兮的蚕蛹,嫘祖心里不禁一亮,要是把蚕丝编织起来不是可以做衣料吗?有这蚕蛹不是可以发种来饲养吗?
于是,嫘祖就把自己的想法讲给黄帝听,黄帝十分赞成,夸奖嫘祖想出了好主意。接着,嫘祖带了几个宫女,到围墙外去察看这蚕茧的来历。围墙外有好几棵桑树,只见桑树上布满了蚕虫:有的正仰首忙着吃桑叶;有的横卧在桑叶上睡眠;有的在桑枝叶茎处昂首吐丝,东绕西缠地在做茧……还有一些桑枝上已经结茧,星星点点,雪白耀眼,十分好看。
从此,嫘祖每天早晚两次来到这里认真观察,并把已经结成的厚实的茧摘下来,带回宫中。过了些时日,早采摘的茧钻出了蛾子,还产下了卵。由于有了上次的经验,嫘祖采茧后过不了几天就用开水泡,边泡边用自制的竹轴抽丝,绕丝,然后又细心织造,终于织成了一大块丝绸衣料,并在宫女的簇拥下亲自献给黄帝观赏。黄帝看看,摸摸,这丝绸轻又轻,薄又薄,既柔软,又有光泽,翘起大拇指,连连说道:“好!好!真是好哇!”
嫘祖别说有多开心。她后来亲自带着宫女,一起把种桑、养蚕、下茧、缫丝、织绸等一道道门路摸熟,并把附近村子的姑嫂们召进宫来培训,久而久之,养蚕缫丝的一整套知识、技艺便由宫廷传授到了民间。
由于嫘祖教民养蚕缫丝,为民造福,后人都尊奉她为“先蚕”、“蚕神”、“嫘祖娘娘”。
传说毕竟是传说,据此很难作出非常确切的答案。不过,根据人类学家有关树叶、兽皮是人类最早的服装材料的推想,上述传说是言之成理的。我们不难想象,在茹毛饮血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用草叶等缠身遮掩,免受外界物伤害;只能用天然石块、树干等捕捉野兽,并用所获得兽皮来掩体、护身和取暖。因为自然环境和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不只对服装的产生提出了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可能。况且制造服装的原始材料,只能取之于自然。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劳动,才能将“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而嫘祖教民养蚕缫丝的传说,则反映了后世人们对于蚕桑丝织生产起源的一种理解方式。人们之所以把蚕桑丝织生产的发明权归功于黄帝的元妃嫘祖,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远古时期重大的发明创造归功于历史上的名人。传说中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两位祖先之一,中国的许多发明创造被说成是黄帝的功劳,于是黄帝在传说中就成为了不起的发明家。中国传统社会历来讲究男耕女织,那么蚕桑丝织生产则主要是女人的事。所以,把蚕桑丝织生产的发明权归功于远古时期的发明家黄帝的元妃嫘祖,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