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同乳共生 >长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目录

长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目录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2,007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导言
1. 高原胸襟,雪山情怀——藏族
1.1 从江源到金沙江
1.1.1 “斗”形分布
1.1.2 山为骨架、江为血脉
1.1.3 物华天宝
1.1.4 奇观胜迹
1.2 从神话时代到民族区域自治
1.2.1 “猕猴变人”与藏族来源
1.2.2 源远流长的舅甥情谊
1.2.3 政与教
1.3 独具异采的文化
1.3.1 肥腰·长袖·大襟
1.3.2 糌粑·酥油茶·青稞酒·酸奶子
1.3.3 碉房·黑帐篷
1.3.4 多样式的婚俗
1.3.5 多功能的哈达
1.3.6 佳节必尽欢
1.3.7 藏传佛教
1.3.8 天葬有深意
1.3.9 《格萨尔王传》·藏戏·锅庄舞
2. 碉楼笛韵——羌族
2.1 羌区形胜
2.1.1 峰高谷深
2.1.2 景美城古
2.2 羌史概要
2.2.1 广义羌族的渊源
2.2.2 狭义羌族的流变
2.3 羌俗大观
2.3.1 麻布衫·云云鞋
2.3.2 面汤·咂酒
2.3.3 碉楼·庄房
2.3.4 溜索·索桥·栈道
2.3.5 开口酒·女花夜
2.3.6 忧其死不焚
2.3.7 羌笛·羌歌·羌舞
2.3.8 白石崇拜
2.3.9 羌历年·祭山会
3. 对自己的文化一往情深——纳西族
3.1 管领江山风骚——民族生态
3.1.1 万里长江第一湾
3.1.2 风光独好且多娇
3.2 历经波谲云诡——文明进程
3.2.1 从牦牛羌到摩沙族的演变
3.2.2 “富冠诸土郡”的木氏土司
3.2.3 两种封建制,两样生产力
3.2.4 奋起与剧变
3.3 个性焕发异采——文化形态
3.3.1 木楞子和三房一壁照
3.3.2 丽江粑粑和窨酒
3.3.3 “披星戴月”的风姿
3.3.4 泸沽湖畔“阿注”婚
3.3.5 东巴教
3.3.6 东巴文
3.3.7 东巴文学“三绝”
3.3.8 东巴画和丽江壁画
3.3.9 《白沙细乐》和《丽江古乐》
4. 一个有英雄结的民族——彝族
4.1 跨金沙江两岸
4.1.1 僻远未必尽高寒
4.1.2 高寒未必乏富源
4.2 跌宕起伏的历史脉络
4.2.1 族源亦在氐羌中
4.2.2 古国兴亡与酋豪浮沉
4.2.3 奴隶制的“活化石”
4.3 又粗犷、又细腻的文化风格
4.3.1 众多的方言,独特的文字
4.3.2 “天菩萨”·“英雄结”·百褶裙·“擦尔瓦”
4.3.3 “砣砣肉”·“转转酒”·“见红”
4.3.4 瓦板房·杈杈房
4.3.5 “沙拉洛”——“换童裙”
4.3.6 “背着娃娃谈恋爱”
4.3.7 似真实假的“抢婚”
4.3.8 彝历年·火把节·插花节
4.3.9 摔跤·蹲斗·磨秋·跳火绳
5. 出自滇中声名文物之邦——白族
5.1 银苍玉洱
5.1.1 高原、纵谷结合之区
5.1.2 “风”·“花”·“雪”·月”荟萃之域
5.2 因时顺势
5.2.1 从僰人到白蛮
5.2.2 从南诏国到大理国
5.2.3 汇入一统皇朝
5.3 奇风美俗
5.3.1 以白色衣服为贵
5.3.2 “生皮”·砂锅鱼·“炖梅”·“三道茶”
5.3.3 三房一壁照·四合五天井
5.3.4 “考郎”·闹房
5.3.5 良辰吉日与美景盛会
5.3.6 “本主”崇拜
6. 夜郎遗商——仡佬族
6.1 家在乌江流域
6.1.1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
6.1.2 名产综览
6.1.3 名胜举要
6.2 族为黔中土著
6.2.1 濮和僚的后人
6.2.2 从夜郎古国到改土归流
6.2.3 奋斗与新生
6.3 俗多古意新趣
6.3.1 桶裙·仡佬袍·长帕包头
6.3.2 “金银饭”·“酸菜汤”·“三幺台”
6.3.3 干栏的兴替
6.3.4 “男不亲迎”·冷水淋媒人·抢姑娘
6.3.5 过年·祭山·吃新
6.3.6 “打花龙”·“打蔑鸡蛋”
7. 一个道地的中部民族——土家族
7.1 大山与小山丛聚的家园
7.1.1 武陵山川
7.1.2 武陵方物
7.1.3 武陵佳境
7.2 平凡与卓越交融的历史
7.2.1 古老的渊源
7.2.2 纷纭的史迹
7.2.3 显赫的战功
7.3 朴实与奇崛互见的风俗
7.3.1 古风依稀的服饰
7.3.2 花样繁多的饮食
7.3.3 匠心独具的居室
7.3.4 踩生·提鸡报喜·过嘎嘎客
7.3.5 哭嫁
7.3.6 跳丧
7.3.7 “摆手”
7.3.8 西兰卡普
8. 如在画廊中——苗族
8.1 苗山掠影
8.1.1 支离的地形
8.1.2 繁富的物产
8.2 苗史讲古
8.2.1 “九黎”、“三苗”的后裔
8.2.2 “顺着日落的方向走”
8.2.3 艰难的前进步伐
8.3 苗乡采风
8.3.1 因地而异的聚落和居室
8.3.2 美不胜收的服饰
8.3.3 花糯饭·酸汤鱼·扯耳灌酒
8.3.4 不得已何妨“偷亲”
8.3.5 头东脚西不忘本
8.3.6 鼓社祭
8.3.7 苗年苗节
8.3.8 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板凳舞
8.3.9 蜡染·桃花·刺绣·织锦
9. 旖旎风光似岭南——侗族
9.1 沅江上游揽胜
9.1.1 五水汇沅江
9.1.2 “杉海”·“油湖”·“稻乡”
9.2 侗家往事觅踪
9.2.1 百越的分支
9.2.2 峒、款的变迁
9.3 风雨桥边佳话多
9.3.1 侗寨形态
9.3.2 侗乡标志
9.3.3 食糯·打油茶·“侗不离酸”
9.3.4 美好情感的寄托——侗布
9.3.5 “滚烂泥巴田”
9.3.6 “玩山赶坳”和“不落夫家”
9.3.7 大雾梁歌会与其它
10. 多在深山最深处——瑶族
10.1 族在湘江之源
10.1.1 湘江与瑶山
10.1.2 “江华条子”与其它
10.2 史如九嶷之云
10.2.1 一贯的他称和多元的自称
10.2.2 明确的源流和模糊的经历
10.2.3 完成了历史使命的“瑶老”
10.3 奇趣深意尽在风俗中
10.3.1 衣斑斓布
10.3.2 食酢腊味
10.3.3 “人字寮”·“半家居”·“吊楼”
10.3.4 “度戒”
10.3.5 “招郎”和“拿篮子”
10.3.6 盘瓠崇拜
10.3.7 赶鸟节·牛王节·吃新节
附录一:长江流域少数民族分布简表
附录二:长江流域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简表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