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宗教 >长江流域的佛教——前言

长江流域的佛教——前言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393       发布人: 长江文化

        经过近二千年的流传与发展,佛教已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现象,佛教包摄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内容,如信仰观念、道德规范、文学艺术、心理习俗等,其影响已遍及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以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俗语来说,什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什么“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什么“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等,无不带有佛教的烙印。因此,要研究中国文化,就必须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同样,要研究长江文化,长江流域的佛教就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内容围绕着以下八个方面展开。
        “佛教在长江流域的流传和发展”一章主要是从史的角度叙述,以使读者对长江流域的佛教获得一种动感,看看作为外来文化的印度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在长江流域这片广阔的大地上,是如何生根、开花和结果的,又是如何衰落的。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各宗派的陆续形成,是印度佛教最终变成中国佛教的标志。“佛教宗派”一章着重介绍了长江流域几个影响较大的佛教宗派,如汉族地区的天台宗、净土宗和禅宗,以及藏区的密宗。
        一部中国佛教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僧人史。没有历代僧人的创造,就没有中国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长江流域名僧辈出,对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佛门奇僧”一章仅选取长江流域的八位僧人进行重点介绍,其中有被后世推为净土宗始祖的慧远,有西行求法的法显,有改变中国佛教方向的“涅槃圣”竺道生,有创宗立派的慧能与宗喀巴,有为弘法而六次东渡日本的“盲圣”鉴真,有制定禅林清规的百丈怀海,还有近代爱国爱教的高僧弘一。
        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印度佛教本来是超尘脱俗,远离政治的,但它一到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为了求得发展,就不由自主地由出世变为入世。纵观中国佛教史,佛教与现实政治的关系非常复杂。“佛法与王法”一章就是探讨在长江流域的佛教与中国古代政治是如何相互利用和相互影响的。
        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民俗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卷帙浩瀚的印度佛经中,以《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为代表,许多佛经本身就是典雅、瑰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文后,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佛教文学的奇葩——禅诗”一章就重点介绍了堪称中国佛教文学杰出成就的禅诗,既叙述了禅偈与诗歌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也介绍了生活在长江流域的著名文人所写的禅诗,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诗僧所写的禅诗。
        佛教艺术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佛教音乐、佛教建筑、佛教雕塑和佛教绘画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佛教造像艺术(包括雕塑与绘画)。“佛教艺术”一章重点介绍了长江流域的著名雕塑家、画家及其反映佛教题材的艺术作品,同时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画僧。                          
        佛教与民间习俗有很大的关系。如中国佛教僧侣为了强化佛教的宣传效果,对若干佛、菩萨都确定了诞生日,常常在寺院举行纪念仪式。随着佛教的广泛流传,这些佛教节日也就逐渐越出了佛教寺院高高的院墙,成为民间普遍的岁时习俗。再如火葬和放生,虽然是中国自古有之的现象,却是在佛教的影响下,才得到进一步的推广,成为中国民间的一种丧俗。又如喝茶,也是因为佛教的提倡,最终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开门七事之一。“佛教生活风情”一章为读者打开了这样一幅有关长江流域佛教生活风情的画卷。
        古人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的确,佛教寺院几乎占尽了天下的好山好水,这是中国山水风景名胜的一个显著特色。在1961年和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24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佛教的石窟寺、殿堂碑刻、铜铁佛像,就占了三分之一。这些浩如繁星的佛教名胜古迹,将祖国的大好江山点缀得更加美丽多姿,吸引着无数游人前去观光。因本丛书另有《长江流域的石刻与石窟》专册,故有关佛教名窟部分,在“佛教胜迹”一章中就不再赘述,只择其一二,重点介绍长江流域佛教的名山、名寺和名塔。
        如果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专题介绍,能使读者对长江流域的佛教有基本的了解,并由此引发对佛教更多的关注,这对笔者而言就是最为高兴的事了。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参考并吸取了很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但因本丛书要求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引文注释,故只能将主要参考书目列于书后。在此,笔者对那些学界前辈表示深深的歉意和谢意并希望学界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