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坛巨匠 >屈原:堪与日月争光辉

屈原:堪与日月争光辉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531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屈原是长江养育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继承发展了中国自有史以来直至战国时代南方文化的优良传统,创立了“楚辞”这样一种新的诗体。屈原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不幸的一生,也是奋斗不息的悲壮的一生。他的诗篇,他的精神,不仅是长江文化的不竭之源,而且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1
    降生秭归  沐浴山川精华    

        战国末期,秦、楚、燕、韩、赵、魏、齐七国争雄。楚国地域广阔,占有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土地。在离长江三峡不远的屈地,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世代居住着一支屈姓贵族,他们是楚国宗室的后代。其先祖熊暇,为楚武王之子,被封到屈地为卿,因此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姓氏了。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到楚宣王时,屈氏家族早已衰落。其中一个叫屈伯庸的人,失去了世袭的爵位和俸禄,家境贫寒,只有几亩薄田,几间平房,但他人穷志不短,在清贫的生活中坚持学习,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一个博学多识的人才。
        屈伯庸年近四十才娶妻。三年之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其妻生下一子。因其生辰应三寅(寅年、寅月、寅日)之吉,被认为得天独厚,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成为立于天地间的伟大人物,所以屈伯庸非常高兴。根据平正是天的象征,原是地的象征,他为儿子取名平,字原。
        屈原生性聪颖,从小就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不论是花草树木、远山近水,还是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他都要仔细观察,刨根问底,不断地向父亲提出各种问题,有些问题伯庸也回答不了。秭归古称丹阳,为楚始封之地。这里紧靠长江,邻近三峡,山川秀丽,民风淳朴,流传着很多有关楚人先祖的神话传说和反映楚人生活习俗的民歌民谣。诸如黄帝蚩尤之战、炎帝诸女及舜之二妃、女蜗化生万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鲧禹治水等故事,屈原都听得津津有味;至于《渔父歌》、《孺子歌》、《越人歌》等民间歌谣,屈原更是喜欢反复吟唱。
        当时,随着各国政治、军事及外交活动的交往频繁,南北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繁荣。《诗》、《春秋》、《礼》、《乐》等北方文化典籍都相继传入南方。楚人敞开大门,大力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在漆器、纺织、工艺美术、音乐歌舞等方面成就辉煌,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南方文化中心郢都(今湖北江陵)。成年不久,屈原随父母来到郢都。作为楚国的都城,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人才荟萃,思想活跃,令屈原眼界大开,如鱼得水。他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类书籍,刻苦学习传统文化,潜心研究国内外政治形势,一方面漫游山川田野,饱览自然风光,培养自己诗人的激情。青年屈原英姿勃发,壮志凌云,立下了为祖国的富强振兴而献身的伟大理想。
        后来,屈原一家又迁回秭归。秭归到处是桔树。屈原非常爱桔,曾作《桔颂》一首:
       
        后皇嘉树,
        桔徕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
        纷其可喜兮。(注文1)
        
    (注文1)本章所引屈原诗译文均见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屈原通过对桔树高贵品质的赞颂,表现了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严于律己的精神。这首诗把咏物和抒情紧密结合,形象生动,感情饱满,气势酣畅,很快就不胫而走,在楚国广为传唱。
        楚怀王时,楚国仿效齐国设稷下学宫的做法,建兰台之宫,广召天下文学之士,屈原也被召入朝。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