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千古风流 >李冰:战国时代的“川王”

李冰:战国时代的“川王”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361       发布人: 长江文化

       战国时代(前475一221年)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也是科技发展较快的时期。
        此时,自春秋时代开始的生铁冶铸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已能锻造钢剑,并初步掌握了铸铁柔化技术。在工艺规范方面,编著了《考工记》等,因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也推动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其中秦平蜀(今四川)后,昭王时期(前309——255年)任命的郡守——地方官李冰,是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代表性人物。



1.1 
                       
    春秋战国时代的水利工程                            

        水利建设是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发展起来的。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应是特大工程。但有文字记载的大工程,始于春秋之末,盛于战国时期,长江流域尤其著名。
        较早的是楚国在公元前六世纪晚期,由令尹孙叔敖领导修建的芍陂——安徽寿县安丰城南的水库工程。《水经注?肥水注》中说:“陂有五门,吐纳百川”,“五门”当是调节水量的设施,“吐纳”是其功能。
        邗沟则是吴国为了北上争霸,开凿的一条起自今江苏扬州,经射阳湖至灌南县,与淮河相通的大型运河,后又向北延伸与沂水、济水相连,直入山东。
        此外,吴、楚两国还在江、淮、太湖、汉水、云梦等流域开凿了许多运河。
        郑国也开凿了起于今陕西泾阳西北,直至三原,宽敞24.5米,堤高3米,水深1.2米的著名郑国渠。
        魏国的邺(今河南临漳)令西门豹(即惩治搞“河伯娶妻”迷信那个地方官),则在公元前424年领导修建了著名的漳水十二渠。《水经注?浊漳水注》说:“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就是对这一工程的描述。
这些工程,都灌溉了大片田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生产的发展。但最著名、最宏伟、发挥作用最大和时间最长的则是长江上游蜀地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工程。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