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江东去 >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2,16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1.1

巨川的形成

长江源远流长,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从青藏高原的雪岭冰川中冲出,婉蜒曲折,咆哮翻滚,穿越高山深谷,流经平原湖区,如同一条银色的巨龙,一路向东海奔去。长江的干流,全长6380公里,经过了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亿多,无论是从长江的干流长度、年均水量来算,还是从长江的流域面积上说,它都当之无愧地雄居我国众多江河中的首位。但是,长江的面貌并不是从来就如此的,它有着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
程。那么,长江这条巨龙是如何形成的?它到底有多长?绵延万里的大江的源头在哪里?长江的古今面貌有何差异?人们对长江的认识是怎样逐步发展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溯流而上,去寻访那逝去的岁月、去揭开那尘封的记忆吧。

1.1.1

今昔巨变话沧(1)

(1)此段描写依据石铭鼎、栾临滨等编写的《长江》中“巨川的形成”一节,该书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

长江的形成,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在今天长江流经的地域,很早很早的时候就是一片汪洋大海,长江是由这片大海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距今7亿多年前的元古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分为海水所淹没。到了距今2亿年前的三迭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为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滇中、黔西等地均为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鄂西则为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海湾,这个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介于北方欧亚古陆与南方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古地中海,由青藏高原向西延至西亚和欧洲南部,向南伸向中印半岛,长达数千公里。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亦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欧亚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沧海变桑田”出现于距今1.8亿年前的三迭纪末期,印支造山运动强烈地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在目前长江流域的范围内,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以及横断山脉开始出现,秦岭突起,长江中下游南半部也隆起为陆地。古地中海逐渐往西退缩,原始的云贵高原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则为一些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如云梦泽、巴蜀湖、西昌湖、滇湖等,它们相互串通,从东向西,经云南西南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这就是流向正与今日相反的古长江的雏形,也就是讲述长江形成史时人们常说的:长江曾经向西流。
我国地史上更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发生于距今1.4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在此期间,长江上游的唐古拉山脉开始形成,整个青藏高原缓慢抬升,并褶皱成许多高山深谷、洼地和裂谷,长江下游大别山和川鄂间的巫山等山脉隆起,四川盆地凹陷,西部的古地中海进一步退缩。到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四川盆地缓慢、均衡地上升,夷平作用不断发展,云梦、洞庭盆地继续下沉。由于这时气候炎热多雨,降水分布又比较集中,所以河流切割作用剧烈,湖北西部的古长江加强了向三峡一带山原的溯源侵蚀。那时,以巫山为分水岭,西部的古长江流人四川盆地(巴蜀湖),东部的古长江流入云梦、洞庭盆地(湘鄂湖)。所以,在那一时期,实际上有两条长江,它们为高山峻岭所阻隔而不能贯通。
到了距今4000—3000万年前的始新世,地球上又发生了强烈的喜马拉雅运动。根据地质学中板块说的解释,这是由于印度洋洋底的不断扩张,使得印度陆块(距今1.8亿年前)从冈瓦纳古陆东部分离出来的一部分,向北移动的速度加快,并与亚欧古陆相撞而引起的。按照科学家的推想,当时的情形是,印度板块顺着古地中海的北缘海沟,拥冲到亚欧板块之下,两大板块相互强烈挤压,造成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随之消失。作为板块撞击的结果,长江流域普遍间歇上升。不过,长江流域各区段的上升速度并不相同,其中西部上升急剧,东部上升和缓,从而形成了长江流域西高东低的地势。地壳的剧烈隆升使长江上游金沙江两岸高山突起,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显著抬升,并形成一些断陷盆地。伴随着地壳的隆升,河流产生强烈的下切作用,出现许多深邃险峻的峡谷。原来自北往南流的水系,受云贵高原的阻挡、构造控制或河流间袭夺等影响,改变流向,相互归并、沟通,顺地势的倾斜折向东流,四川盆地西缘的水流受高原抬升的影响,也加强了向西的溯源侵蚀,并截夺了从高原上东来的水流。形成了金沙江河段和四川盆地河段相贯通的水系形态。由于长江中下游上升幅度较小,仅形成中、低山和丘陵,一些低凹地带则下沉为平原,如两湖平原、南襄平原、鄱阳平原、苏皖平原等。

长江的地形特征与整个中国是相一致的,即西高东低。在长江流域,由西到东,我们可以看到巍峨的群山,壮丽的高原,巨大的盆地,宽阔的平原和起伏的丘陵。这里的地形就像一座阶梯,依次下降。最高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这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达4500米,有“世界屋脊”之称。第二阶梯为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其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2000米之间。第三阶梯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海拔在1000米以下,平原的边缘,分布着低山和丘陵。对于这样的地形特征,我们的祖先早就注意到了,只不过以他们当时的解释能力,唯有用神话来说明了。于是,在《淮南子》的《天文篇》中,我们就读到了下面的神话:“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不过,在西高东低的地势基本奠定时,两条古长江由于巫山山脉的阻隔依然没能汇合。有趣的是,在古代神话中,先民也曾设想长江在此遇到高山的阻挡,最后由治水的大禹或其他什么神灵奋神威将其贯通。这样的想象很可能是看到长江三峡段的山岭犹如刀劈斧砍而发生的。而科学家告诉我们的是,在距今300万年前时,喜马拉雅山剧烈隆起,因此长江流域的西部进一步抬高,从湖北伸向四川盆地的古长江溯源侵蚀作用加快,最后切穿巫山,终于使东西古长江相互贯通。从此,长江一泻万里,浩浩荡荡奔流向东。

1.1.2

“你从雪山走来”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这一首当代的《长江之歌》,不仅唱出了祖国儿女对长江的爱恋之情,也对长江的来龙去脉作了形象生动的交侍。(图2)

图2各拉丹冬雪山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冰川丛中。“各拉丹冬”是藏语,意思是“尖尖的山”。它的主峰高入云端,雄伟峻峭,挺立于群峰之中,山顶如同一座冰雕雪堆的塔尖,晶莹夺目,景色奇丽,气象万千,各拉丹冬由21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群所组成,南北长达5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有600平方公里以上的面积终年积雪,雪线(降雪量与消融量大致相等的等高线)海拔高5800米左右。周围山谷中发育着近40条现代山谷冰川。这些冰川和周围的雪山,就像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科学家考察,冰川是这样形成的:在气候寒冷,降雪充沛的地区,由一年四季不融化或融化不完的积雪,逐渐转化为坚硬的冰川冰,大量的冰川冰汇集起来,由于重量不断增加,就缓缓向下移动,形成了冰川。(图3)

图3主源融化雪山

实际上,作为长江正源的沱沱河还有两条支源。西支源于尕恰迪如岗雪山群的西侧,这里银装素裹,晶莹夺目,其主峰海拔6573米。这一组雪山群南北长23公里,东西宽10—12公里,超过6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13座,积雪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雪山周围发育着19条山谷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往西流入内陆湖泊——赤布张湖,向东北流经14公里后至巴冬雪山下与姜根迪如雪山的冰融水相汇。东支源于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雪山。姜根迪如,藏语为“狼山”,海拔6548米。这里有两条冰川,象螃蟹的两个前足似地围绕着雪山的南北。南侧冰川长12.5公里,宽1.6公里;北侧冰川长10.1公里,宽1.3公里,冰崖峭壁,高达10—20米。由于东支较西支长,因此,长江的最初源头是东支。专家又根据以分水岭为河源起点的原则,确定长江的起始点应是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南支冰川源头的分水岭。(图4)

图4沱沱河

姜根迪如南北两侧冰川的冰舌部分,因日晒、风化、水流的融化等作用,形成了瑰丽奇特、引人入胜的冰塔林,晶莹剔透,空明清丽,就象神话中的梦幻世界一般。有的象刺向青天的长矛,有的象婷婷玉立的少女,有的象佝偻的老翁,还有的象白熊、猴子、古城堡……真是姿态万千,饶有趣味。
走进塔林,环顾上下左右,恍惚超然世外,那高高矗立如柱的是冰柱;上尖下粗的圆锥体是冰笋;形如圆拱桥、桥孔底下有融水流过的,是冰桥;粗大的冰柱顶起一块扁平的巨石,就是冰蘑菇、冰桌……真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好一个冰砌玉琢的世界啊!最有趣的还是冰洞,置身其中,真好似来到神话仙境中的水晶宫。这里,上有冰钟乳垂挂,下有冰笋直立,在金色阳光下,洞壁的冰面上呈现出线条优美、色彩瑰丽的迷人图案。
有时,冰塔间的低洼处,发育有清澈碧透的冰面湖,湖光冰色,交相辉映,变化无穷。当阳光投射到冰塔林时,湖面便闪烁着金色的光点,象无数宝石落在湖面上。冰雪的融水慢慢汇聚成冰面水流,时而穿越冰洞,时而切割冰面。巨大的冰舌末端,冰崖耸立,高达30余米。融水从冰崖上飞泻而下,形成壮观的冰水瀑布。冰舌两侧,因为基岩、冰碛接触,吸热较多,消融较快,形成湍急的小水流,这才是长江万里行程的开端。
由于长江河源主要属于冰川源,因此源头的水量,随着季节的变化,悬殊很大。每年暖季的6—9月,气温升高,冰川融水多了,加上全年的降水量也集中于这一季节,水量激增,甚至出现洪水;从10月至第二年的寒季,沱沱河冻成了冰河,水量很小。据水文站历年记录的水文资料,沱沱河最大水量将近900个流量,而最小水量只有0.1个流量。即使在一天之中,由于日照不同,也会带来河水的明显差异,早上或许是一跳而过的小水沟,中午则是又宽又深的河面,晚上又成了冰沟。
姜根迪如雪山的涓涓细流北进9公里,在巴冬雪山东西两源汇合后,叫纳钦曲,下行24公里与右岸的切苏美曲汇合后才称沱沱河。河水向北穿行在山间谷地中,时而流淌成树枝状的水网,时而又组成辫子般的水系,这种时分时合的水流,至葫芦湖附近时折流向东,经过青藏公路上的沱沱河沿,到囊极巴陇,南岸有大支流当曲汇入后往东,这就是水势汹涌的通天河了。沱沱河从发源地到达囊极巴陇全长375公里,河宽19—2300米,水深0.5—2米,流域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
虽然江源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甚至被称为“无人区”,但如今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横架两岸,长江上游第一镇——沱沱河沿,傲立其间。此镇海拔4622米,是世界最高的城镇。
通天河从囊极巴陇到青海省玉树县直门达村,全长813公里,海拔在4500米左右,河谷宽坦,流速缓慢。这里阳光充足,水沛草美,是个天高云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好地方。传说中的唐僧“晒经台”,唐代修建的文成公主庙就座落于此。(图5)

图5通天河流河道

长江从发源地雪山冰川中的滴滴融水,渐渐汇聚成了通天河,又先后接纳了楚玛尔河、当曲等众多支流后向东急奔,越过直门达村,飞身跃入了飞流湍急的金沙江,涓涓细水终于汇成滔滔巨流!



1.2

长江天际流

1.2.1

金沙水急

在金沙江段,长江是一番流急峡深的壮观景象。
金沙江在横断山区象一把锐利的巨斧,劈开山岩;闪闪发光的江水就象斧刃的亮光,嵌在万丈深谷之中。横断山北高南低,急骤倾斜,金沙江仅在650公里的距离落差就达1400米,平均1公里跌落2米多。巨大的落差,使金沙江孕育了于钧之力。发怒的江水如万马奔腾,拍打着悬崖峭壁,冲击着江中乱石,水花飞溅数丈、吼声响震数里。它在横切横断山后,转向东流,突然又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急转弯折向东北,形成闻名世界的奇特景色——天下第一弯。此弯河谷较为开阔,江流温顺而缓慢,有人将它喻为京剧里的诸葛亮,气度雍容,温文尔雅。(2)(图6)

图6长江第一弯

(2)中央电视台编:(话说长江),第51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

金沙江刚在此喘了一口气,一下又闯入了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的、举世罕见的大峡谷——虎跳峡。虎跳峡位于石鼓镇以下35公里的地方,峡长约16公里,最窄处仅30米,两岸高山对峙,峭壁耸立。传说有人曾见一只猛虎从江边轻轻一跃,就跳过了此峡,因此,得名为虎跳峡。这段江面海拔1800米,两岸高山则有5000多米,足足高出河谷3000多米。从江面仰望两岸,峰巅直穿云天;在空中俯视金沙江,水流似金线。在这16公里长的河段内,水面落差竟达200米,人称“玉壁金川”,实是世间少见的奇观。(图7)

图7虎跳峡

关于虎跳峡,在纳西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三个美丽的姑娘,大姐叫金沙,二姐叫澜沧,三姐叫怒妹,自幼生活在高原雪山,和睦相亲。她们长大后就下山去,一块儿在丛山峻岭中漫游。游啊,游啊,澜沧和怒妹一直南去游向大海,唯独能歌善舞的金沙姑娘,暗自向往着东海,到了石鼓,就突然独自向东游去。谁知,东游不远快到今天虎跳峡这个地方时,她就被挡住了去路。玉龙与哈巴兄弟俩决意不让金沙姑娘东去,约定轮流看守,要把金沙姑娘留住。路被堵,怎么办?聪明的金沙姑娘,想起蠢笨的哈巴爱打瞌睡,便唱起优美动听的歌曲,一连唱了十八首。这轻柔悦耳的歌声使哈巴听入了迷,一会儿就睡着了。金沙姑娘便乘机从他身旁冲了过去,发出三声银铃般的大笑,欢腾东下。玉龙见哈巴失守,放跑了金沙姑娘,盛怒之下,挥起宝剑,把哈巴的脑袋砍掉了。你看,现在哈巴山不是没有山峰,光秃秃地挺立在那里吗?现在峡中的十八个大滩,就是那十八首歌变成的;下峡口三个巨滩,就是金沙姑娘的三声大笑;而那条大深沟里的水流,就是哈巴断头时流的血。这一世代流传的神话,以丰富的想象解释了玉龙雪山、哈巴雪山和虎跳峡的成因,拟人地诠释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迷人杰作,充分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无穷魅力。当然,神话传说并非事实,哈巴雪山和虎跳峡的形成完全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结果。(3)

(3)彭武文  李英铨  黄仕清主编:《长江文化旅游》第333—334页,漓江出版社,1994年。

1.2.2

四水汇川江

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注入四川省宜宾市,就进入四川盆地。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合之后,才称为长江。其实,长江从源头到此地,已经奔流了3496公里,占全江总长度的50%以上。长江从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俗称川江,主要流经四川盆地,盆地四周环绕着海拔1000—3000米的高山和高原,盆地底部是低山、丘陵和小块平原混杂的杂合体。西部高原上有座高耸入云的贡嘎山,海拔7536米,是长江流域的最高
峰。山巅终年积雪,酷似一座巨大的银色金字塔。长江的一些支流从盆地边缘向盆底汇聚,故有“众水会涪万”之说。
四川盆地内大小支流分别注入岷江、沱江、嘉陵江和乌江,这四条河流分别从南北两侧注入长江,组成一个庞大的川江水系,据说,四川即因此而得名。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过一首题为《长征》的诗,最后两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白雪皑皑的的岷山,位于四川省北部,绵延于川、甘两省的边界上,海拔在4000米左右,主峰雪宝顶,高5588米,终年积雪,是我国著名的高原山脉之一。川江第一大支流岷江就发源于此。
岷江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长度和面积都不算最大,但由于流经全国著名的多雨中心——川西山地,水量和水利资源在长江支流中首屈一指,年水量达868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一倍半。历史上曾把岷江误认为长江的上源,估计与岷江水量大有很大的关系。
岷江在发源地汇集了千涧百溪,便奔腾咆哮着开始了它的征程。一路上,它穿过高原、峡谷、平原和丘陵,一直流到宜宾与金沙江汇合。根据河流的地理和水文特征,岷江在灌县都江堰以上称上游,从都江堰到乐山称中游,从乐山到河口称下游。上游河窄流急、山高谷深,中游进入平原,水流散乱,下游支流众多,水
量丰沛,江面宽阔。
岷江景色美丽,名胜古迹甚多。上游风景独特,主要由冰峰雪岭、高原湖泊、高山深谷、密林繁花和珍禽异兽所组成,恰似童话里的世界。此处还有多处自然保护区,著名的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等大自然的杰作。
岷江中游的风景是天然与人工参半。这里既有崇山峻岭,又多楼榭亭阁。富比江南的成都平原,更是岷江的肥水沃土与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天作之合。人们熟知四川是“天府之国”,其实这是广义而言。狭义言之,古人最早所说的“天府”就是岷江中游一带。正因为这块宝地特别富庶,所以古代文化也十分发达。仅以文物古迹来说,其数量之多,可居长江所有支流之冠。这些名胜古迹难以一一叙说,按地区划分有都江堰、青城山、成都、新都、眉山、乐山和峨眉山等七大片,片片景物都集山水、文物和园林之胜,象一串串翡翠镶嵌在岷江两岸。名胜、风景因岷江而生,岷江又因它们而添光增色。
都江堰是2000多年前由蜀郡守李冰及其子主持修成的伟大水利工程,位于距成都西北55公里的灌县玉垒山下。都江堰工程浩大,地势奇伟,巧夺天工,现已成为灌溉范围达27个县(市)、灌溉面积达1100多万亩的大型灌区。自工程完工后,成都平原便被誉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的“天府之国”了。
乐山,古名嘉州,清代以后才改名为乐山,现已设市。它位于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汇流处,其城滨江而筑,江水绕城而过。此地江面开阔,淼淼茫茫,城廓耸峙在江面之上,远远望去,好似一座水上浮城。乐山,自古以来就以风光秀丽著称,被称“蜀胜之首”,其中,除“峨眉天下秀”的峨眉山外,以凌云山的“凌云大佛”最负盛名。大佛工程从公元713年开始,经过无数能工巧匠的努力,历时90年,到公元803年竣工。这真是一尊名副其实的“大”佛。它依山凿就,头平山顶,脚踏江边,从山上到山下,把整个凌云山造成了一座神态庄严、比例匀称的大佛。远看是山,青峰屹立;近看是佛,正襟危坐,两眼微闭,双手抚膝,好似凝视着一江春水,守护着自己的圣土。游人到此,都有一种“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感觉。大佛总高71米,是我国最大的佛像。据人测量,它的头部高14.7米,耳朵长7米,头上有许多螺髻,一个螺髻可以放上一张大圆桌;肩宽足足有24米;脚背宽8.5米,可围坐100余人,光一个脚指甲就有1.6米长,上面可以站5个人。它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当之无愧的极品之一。(图8)

图8乐山大佛

长江在宜宾收入岷江后,继续东行,又在泸州接纳了与岷江平行的沱江。沱江与岷江一样,也发源于岷山南麓,全长623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径流量达158亿立方米。它从发源地向北流人成都平原后,与岷江的一些支流和灌溉渠互相串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条河流活象一对血缘相通的孪生兄弟。沱江流域除泸州的天然气、名酒在我国同类行业中占重要地位外,自贡的井盐也独树一帜。四川是我国井盐矿分布最广的省份,许多地方都有,而以自贡一带蕴藏量最为丰富。明末清初时,自贡就成了四川最大的盐区。自贡盐场由原来的自流井、贡井两个场区组成,一名富场,一名荣场,统称荣富盐场。20世纪30年代,这两个场区合并设市,自贡的名字才出现在地图上。现在,自贡不仅产盐,同时利用盐制造许许多多的化工产品。此外,自贡还以拥有数量可观的恐龙化石为傲。人们说“四川恐龙多,自贡恐龙窝。”从1915年首次发现恐龙化石到现在,已先后发现30处埋藏点,而以1974年在沙河坝和1979年在大山铺的两次发掘收获最大。沙河坝这一处只有100多平方米的采掘面,就采掘了恐龙化石100多箱,内有不少比较完整的骨架。据说当时全国也只有9具较完整的骨架。大山铺的发掘,目前仍在进行,已经出土的恐龙化石就有300多箱,较完整的骨架竟有十几具之
多,真是一处名副其实的“恐龙窝”。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恐龙及爬行动物的演化规律、分析四川盆地盐卤和天然气形成的原因,都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嘉陵江是长江的第三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番冢山,沿着四川盆地的北部斜面自北向南流,在重庆注入长江,全长1119公里,流域面积16万平方公里,径流量为683亿立方米。嘉陵江水系好似一棵长得枝叶繁茂的大树。嘉陵江本身是挺拔的主干;在它的西面是涪江,全长658公里;在它的东面是渠江,全长687公里,三条江在重庆市合川汇合。它的上游穿梭于秦巴山地,水急滩多,到合川汇合二江后,水量大增,奔腾浩荡,象一柄锋利的锐斧横切华莹山后形成了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从北到南依次为沥濞峡、温塘峡、观音峡。这三个峡谷,山高崖陡,幽深峻峭,其形势险要、瑰丽雄伟丝毫不亚于长江三峡。最后,嘉陵江在我国西南最大的工业城市重庆汇人川江。
乌江又叫黔江,发源于贵州省西部的乌蒙山区,分南北两源,汇合后称鸭池河。其东北流到息烽县乌江渡以下才叫乌江,到重庆境内又称黔江,在重庆市涪陵入长江,全长1018公里,流域面积为8.7万平方公里,径流量为520亿立方米。乌江两岸危崖对峙,谷深水急;礁石林立,险滩相接,向有“天险”之称。
乌江流域除名城贵阳、遵义外,值得一提的是涪陵。涪陵不仅有香脆可口、余味无穷的榨菜,还拥有堪称国宝的白鹤梁石鱼题刻。白鹤梁是一座天然石梁,位于长江南岸大江中,表层由硬质沙岩组成,梁长1600米,宽约15米,上有古代水文题刻,洪水时没于江底,枯水时浮出水面,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梁外波涛汹涌,梁内水平如镜,故有“镜湖”之称。关于白鹤梁名称的来源,流传着一个故事:北魏时,有个尔朱真人游成都,于江边取白石投水,众人莫测。后到合州,卖丹于市,一粒卖12万。太守要买,尔朱真人说:“太守钱多,想长生不老,非120万不卖!”大守大怒,把尔朱真人装进竹笼,抛入江中,流至涪陵,被渔人捞起,击磬方醒。尔朱真人醒后索酒痛饮,乘白鹤飞去,白鹤梁因此得名。
白鹤梁上共有石刻鱼图14尾,石刻题记163题,雕刻工整而精细。鱼图中,除一尾为主体浮雕外,其余13尾均为平面线雕。大者长1.5米,小者仅有0.3米。最古老的一尾,刻于唐广德年间,离今天已有1200多年了,诗文题记有隶、篆、楷、行各种字体和少数民族文字。由唐代到清代,所留下的题刻总共有3万字以上,其中署名者有300多人。从这些题刻中,可以获得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一系列宝贵的历史枯水资料,对于研究长江的水文规律,制定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的规划,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涪陵石鱼题刻,不仅在我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也属罕见。据目前所知,只有古埃及的尼罗河中,才有类似的水文石刻题记。因此,涪陵石鱼题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不可多得的熠熠生辉的明珠。(图9)

图9白鹤梁石鱼

长江在雍容大度地接纳了这四大河流后,便携雷霆之势、千钧之力,浩浩荡荡地向三峡奔流而去!

1.2.3

曲似九回肠

长江冲出三峡,通过有“川鄂咽喉”之称的宜昌后,两岸低缓的山陵还不甘心从此消逝,又突然昂首兀立,紧束江流,变成峻峭陡立的峡谷,这就是由荆门山和虎门山对峙形成的“全楚西塞第一关”。长江过了这最后一个“关”,它的景色才和上游迥然不同,再也看不到急流险滩,绝壁峡谷而呈现的是浩翰的江流,无边的原野。虽然高山峻岭没有了,但长江河道却弯弯曲曲,进入了素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地段。
在谈论“九曲回肠”的荆江之前,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先说一说,那就是我国内河最大的江心洲——百里洲。
出武汉上汉宜高速公路,车行240余公里即到湖北省枝江市政府所在地董市。在这个因三国蜀将董和长期驻守而得名的城关镇南郊渡长江主河道,就踏上了百里洲。百里洲地形如巨鳖,“鳖”头长长伸向三峡出口,“鳖”身横卧荆江之首,头尾长40多公里,中腹宽20多公里。全洲面积220平方公里,是武汉天兴洲面积的8倍。洲内20万亩耕地上,养育着11万人口。洲行政建制为镇,隶属于枝江市,是全国最大的乡镇之一,已被国家列人中国“名乡”目录。
来到百里洲驱车一游,才对此洲有真正的切身感受。洲头是百里洲最狭窄的“鳖颈”、“鳖喉”,行在路上,但见绿树夹道,树外果园绵延,村舍点缀园间,四望遥遥,不及边际。待到行至洲腹,竟恍如身在湖区平原,25公里长的运河引来清水,在此围成了万亩鱼池。池边饲猪,池中游鸭,池堰林木葱笼,池面粼光涟涟。远眺池外,则是郁郁葱葱的无涯棉田。
与百里洲日夜相拥的“黄金水道”,赐给了百里洲黄金般的洲土。这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异常肥沃。百里洲人自豪地说:在洲上,春天随便撒一把种子,秋天都能有收获。镇域及周边地区还蕴藏有砂金等50余种矿产,水能、旅游、林木特产三大资源也十分丰富。
百里洲镇是枝江市的首富乡镇。以前,百里洲人关起门来在洲腹沃野中种棉。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亲自为百里洲棉花单产在全国率先突破50公斤大关颁奖授匾,随后几十年,百里洲一直保持着全国第一大产棉乡镇的荣誉,洲植棉能手胡书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80年代初,刚刚感受到市场经济气息的百里洲人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种植结构调整。他们引进优良梨种,在洲头沙地上大建沙梨生产基地,由于洲上沙地含水充盈,百里洲的梨子水分特足,“大若拳、色若金、脆若菱、甜若蜜”。“百里洲”牌沙梨在国家工商局正式注册,1997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十大名牌水果”。如今百里洲已成为全国第一大水果乡镇,沙梨种植面积7万亩,1997年产量达6万吨,“洲梨”收入占全镇农业收入的42%,占全镇人均纯收人的38%。(4)

(4)霍鹏远、屈富国:(万里长江第一洲——枝江市百里洲镇掠影),载(长江日报),第6版,1998年5月24日。

长江从湖北省枝城至“长江三矶”之一的湖南省城陵矶的一段叫荆江,全长338公里,穿越松滋、江陵、公安、石首、监利五县市区,这些地方因自古属荆州之域,故名。习惯上人们又把枝城到湖北公安县藕池口一段称为上荆江,全长168公里;藕池口到城陵矾一段称为下荆江,全长170公里。下荆江是世界上典型的蜿蜒型河道,河床弯曲,左右盘旋。过去,它的全部水程约有240公里,而直线距离只有80公里,有16个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在石首境内一个大弯道上,有两个村子,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水路是30多公里,而直线距离却不过1公里。
那么,“九曲回肠”河床是怎样形成的呢?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有两个原因: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
首先,下荆江所在地区是第四纪以来地层强烈下沉的地区。由于长期强烈下沉,促使地层坡度缓和,江水流速减弱。长江的泥沙大量淤积在荆江河段,使这里变成“地上河”。此外,还有2亿吨的泥沙,通过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已于1958年冬堵塞)而注入洞庭湖中,使湖面不断缩小。流量的变化,在下荆江河湾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长江洪水量极大,来自宜昌以上的洪水占干流汛期水量的一半以上。荆江安全泄洪量为每秒约5—6万立方米,暴雨时更超过每秒6万立方米。如    1860年、1870年分别达到每秒9万和11万立方米。流量大,往往容易决口,决口后大量泥沙淤积,增加弯曲率。根据有关专家的计算,二千年前上、下荆江的弯曲率约为1.5。但藕池口和松滋口分别于1852年和1870年决口后,上荆江的河道弯曲率便由1.5增加到1.7,下荆江则猛增到2.84。这从清同治年间所编的《长江图说》中可以看得非常明白。
其次,从宋朝以来,人们在河湾凸岸边或边滩上围垸筑堤,堵塞了某些出口,增加了流量,也促使河床向弯曲方向发展。
“九曲回肠”的危害多如牛毛,除不利于航运和泄洪外,弯道的消长也常常把大片良田和村镇卷入江心。一个弯道形成后,它的弯颈在水流冲刷下,越来越窄,直到最后冲开,形成一道比较顺直的新河。原有弯道则变成一个半月形的“牛轭湖”。这种现象,地理学上称为河道的“自然裁弯取直”。近200年来,下荆江就曾发生过10多处这样的河道裁弯,其中1909年、1949年和1973年三次都是极近的例子。弯道内外上下的田地和村镇,裁弯前在江的这一岸,裁弯后变成了江的那一岸,或者沉沦江底。这种裁弯往往是“一弯变,弯弯变”,形成连锁反应,危害极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主持下,修筑了被誉为“水上长城”的荆江大堤和荆江分洪工程,并在下荆江的上车湾和中洲子成功地对江道进行了两次“手术”,缩短航程58公里,
减轻了“九曲回肠”的危害。上两处人工裁弯加上沙滩子一处自然裁弯,下荆江河段共缩短航程约80公里。
荆江两岸风景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江陵。江陵县位于荆州地区西部,长江中游的荆江两岸。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为荆山余脉,属丘陵地带,占全县面积的15%;中部、东南部全为平原湖区。由于“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江陵境内的古文化遗迹,举世瞩目。县城北面的楚故都纪南城址,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为明、清时期构筑的砖城,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砖城。县城内外保存有唐代所建开元观、玄妙观,明代所建太晖观等古代建筑。县境内现存大量古墓葬,其中有高大封域的古墓800余座,无封域的古墓则不计其数。近年发掘出土的文物数以万计,其中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战国丝绸、西汉男尸等珍品,为中外罕见。此外,尚存具较高考古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100余处,江陵由于其文物古迹遍布,因而被誉为“文物的宝库”、“天然博物馆”。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江陵为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2.4

“潮平两岸阔”

长江过“九曲回肠”的下荆江,到城陵矶(“矶”是人们对石滩突出江中,三面环水,形似半岛的地方的称呼)后,才舒展身子,飘然而去。此时但见两岸平坦,河道宽广,长江一路轻歌曼舞,好象对美丽富饶的洞庭湖特别“钟情”似的,留下大量泥沙后,再潇潇洒洒向东北奔去,掠过“浪打浪”的洪湖,赶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在黄鹤楼下稍事小憩,便又缓缓东行,历九江、安庆、南京,虽一路上流连忘返,但前进的钟声却催促它一往直前,奔向大海,奔向远方!
这一段的长江,风景秀丽,美不胜收,用“潮平两岸阔”来描绘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岳阳楼、庐山、石钟山、九华山、黄山……令人目不暇接。为了展示此段长江的秀美和华丽,我们信手拈来,仅介绍两个景点:一个属自然风光的江中独山——小孤山;一个属人工杰作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文化博物馆”的西递村。
南宋诗人陆游在一篇游记中曾写道:“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这座犹如天外飞来的突兀碧峰就是小孤山。小孤山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又名小姑山、髻山,无支峰赘阜,因以为孤,为区别鄱阳湖中的大孤山,故名小孤山,民间又称小孤矶。相传大禹治水,曾到此刻石记功;也有的说是此石为秦始皇所赐,题为“中流砥柱”,故历代《宿松县志》都把小孤山列为本县十景之一,名之曰:“海门天柱”。小孤山因与南岸的澎浪矶相对峙,雄踞大江,形势险要,世人又称其为“海门第一关”    小孤山,险中见秀、景色宜人,整座山的形态酷似一条啸天龙。山上古木翠竹,葱葱郁郁,庙宇亭台,层次分明。山旁有龙角石,临江陡峭;山中有龙耳洞,冬暖夏凉,深不可测;山顶有龙口,似仰天长啸。山腰惠济寺内祀奉小姑娘娘,当地群众称此庙为“小姑娘娘庙”。“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这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名诗《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中的最后两句。他是根据这里民间流传故事写成的。传说当年女娲补在天上的五彩石,不知何年何月掉下来一块。这块石头掉在扬子江中,经浪淘涛涤,得九河灵妙,灵性已通,可大可小,但一直被泥沙掩埋,偶而露出时也被鱼、虾、蟹、鳖所嬉。因不甘这般处境,它变成了一个鲤鱼形的小小卵石,这天正赶上一个年轻的渔民在江上撒网打鱼,被一网打上了船头。年轻的渔民叫彭郎,父母双亡。他靠一条小船和一张旧渔网,起早贪晚地打鱼糊口。这天,他打上来那条“石鲤鱼”,五彩斑斓,真如宝玉一般。他将石头洗净后用汗衫包好,划着双桨回到桃花港,将石头送给了心上人小姑。(图10)

图10小孤山

小姑是个美丽的姑娘,自幼失去生母,后母对她十分苛刻,后来生父死去,后母便更加放肆地虐待她了。她常在江边洗衣担水,与彭郎在劳动中建立了纯洁的爱情。这天她接过彭郎送的玉石,喜得眉飞色舞,象捧着彭郎的一颗心一样地将玉石珍藏在胸前的衣襟里。
没过几天,渔霸张三爷垂涎小姑的美貌,用金钱收买了她的后母,抢走小姑。小姑死活不从,当天深夜从张家逃了出来。她找到彭郎,与他商定一起逃走。他们悄悄地来到江边,彭郎划着自己的小渔船渡江而出。不料,小渔船没划多远,张三爷派的十几条船便追了过来。彭郎和小姑不愿落在张三爷手中受辱,便商定双双跳江而死。小姑拿出彭郎赠送的那块玉石,两人同握手中,跳进了滚滚的江水。谁知那玉石识得水性,进水后猛长千丈,激起江中万丈波涛,将张三爷的爪牙全部卷进江水之中。
后来,这石头长成一根撑天石柱,破水而出,直逼苍穹。这天玉皇大帝正在天门向外观景,一眼看出江中长出的石柱竟是天上掉下的五彩石,心头大怒,令雷公电母前去惩治,二神掣动神雷真火,对准石柱狠狠一击,石柱被拦腰击断,化做碎石纷纷跌落江中。这跌落在江中的碎石和石柱的残根,便形成了一矶一山,这就是彭郎和小姑山(书称澎浪矶和小孤山)。人们传说,彭郎和小姑虽不能象一根石柱一样形成一体,但他们俩却傲然挺立,朝夕相伴。
游过小孤山,再看西递村。安徽黄山脚下的黟县东南角,有一片“桃花源里人家”,这就是西溪源头的西递村。这座普通的村落,由保存完好的100多户连片的明清两代民居所组成,在战乱不断的历史沧桑中竟能保存下如此规模的古民居群,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被中外游人誉为“中国明清民居文化的博物馆”。
西递古称西川,又名西溪,均因水得名,离黟县县城仅8公里。它是一处典型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族聚居村落。西递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从高处俯瞰,整个村子呈船形。鳞次栉比的徽派民居,如一艘大船的一间间舱位,村中高大的乔木和10多座石牌坊,宛如桅杆和风帆,与绵延起伏的远山,四周碧绿的田野相依,村落像是巨轮泊在港湾中。
西递村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整体外观素雅端庄,传统的双坡屋顶半掩半露,躲在重重叠叠的山墙后面(即为了防火而设置的封火墙)。为了使山墙具有艺术美感,匠人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形状,呈阶梯式或作弓形、云形,舒展大方。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在建筑群中参差错落,与众多的蝴蝶青瓦小山脊交相辉映,呈现一种韵律美、和谐美。
西递古民居的外形,全部是粉墙黛瓦,方整的粉墙上,画龙点睛般开着门窗,砌筑的简朴粗犷的青石门坊,装饰着精雕细刻的砖雕门罩、窗楣,两者黑白相间,轮廓清晰,风格古朴典雅。在绿水青山的环境背景中,粉墙黛瓦的古民居显得异常和谐、自然。尽管历经数百年岁月风雨,墙面上的白粉早已斑驳脱落,青色的黛瓦已经苍黑,然而正是这种复杂、沉重的色调无形中透出一种凝重、神秘、苍凉的历史感和人文气息。
走进西递村,使人仿佛回到遥远的明清时代,村中的大街小巷基本上保持数百年前的原貌:齐整的青石板街巷,老式的店铺,高耸的马头墙,街头巷尾铺设着的古朴的石凳、石墩,绿苔斑斑的古井,无不古色古香,令人遐想。
西递村的古民居不仅讲究外形的恢宏、奇伟,而且刻意追求室内外的装饰美。在庭院的围墙上,通常有精美的石雕镂窗。穿过庭院,走近大门,突出在门框上方的门罩多半呈元宝形,上边嵌着千姿百态的石雕、砖雕,其画面或是神话人物,或是戏文传说,或是象征吉祥如意的动植物。进入厅堂后,抬头看,房梁与天花板上,大多有描金绘彩的装饰木雕,位于厅堂两边的卧房都有雕刻镂空的花窗。不少民居建筑,从屋外到屋里,从地面到屋顶,集砖雕、木雕、彩绘于一体,堪称为一件完整的工艺美术精品。
在这些古民居的内部,通常采用对称的布局,在建筑上突出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格局。厅堂大多宽敞、明亮,且顶棚较高,主体意识强;对称于厅堂两侧的卧房,则一般较狭小,光线暗淡,体现了一种封闭、卑微的偏位意识。
如今,西递村居民有300余户,1000多人,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122幢。历来以务农为生的西递人也走出封闭,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民居资源,开发旅游观光业,让历史文化古迹,焕发新春,造福今人。

1.2.5

奔向大海

长江流到江苏省镇江市,因长年累月随江水而来的泥沙冲积,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长江三角洲——我国最大、最富庶的河口三角洲。它西起镇江,东至东海,北到通扬(南通至扬州)运河,南抵杭州湾,地跨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在这块广大沃原上,除了零星的小山丘,再也看不到峻险山峰,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长江三角洲,湖荡棋布星罗,河渠密如蛛网,每平方公里水道平均长度居世界之首。这样的水乡泽国,极便航运。对于运输,我国古有”南船北马”之说,迄今“南船”仍起着重要作用。(图11)

图11长江下游景色

长江来到吴淞口,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黄浦江为战国时期楚春申君黄歇所浚而得名,故又称春申江或黄歇浦。黄浦江源出太湖,原来是吴淞江南岸的支流,随着吴淞江故道的淤废而日益扩大,公元11世纪中叶方形成今日的黄浦江。吴淞江反而成了它的支流。它流经淀山湖、松江、闵行和上海等地,在上海市区的外白渡桥纳苏州河,最后从吴淞口汇入长江,流向碧波万顷的东海,全长114公里。
站在黄浦江边,放眼望去,各种船只在江面上穿梭来往;一艘艘紧挨着的万吨海轮停靠在码头上,大吊车挥动着巨臂,在进行着紧张的装卸作业;轮船的桅杆上,五颜六色的万国旗迎风飘扬;两岸高大的建筑物,在黄浦江的薄雾中,显得分外妩媚、柔和,充满着新奇的活力,弥漫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梦幻般的色彩。
江水奔流入海,金波千层;东海潮汹涌进江,碧浪万顷。就在这江海交汇处,有一片巨大的绿洲,宛如一条美丽的春蚕卧伏在金波碧浪之上,它就是我国的第三大岛——崇明岛。崇明岛三面环江,东临大海,居长江中心,与宝山、太仓隔水相望,北与海门、启东唇齿相依。全岛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总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岛上风光明媚,被誉为神仙居住的“瀛洲”。明太祖朱元璋曾有感于崇明的秀丽,在开国年间,亲书“东海瀛洲八景”,成为一时盛观。现在,岛上仍有众多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清晨,登上环岛大堤东端,观东海日出。“不减泰岱奇观”;傍晚,立于大堤之上,览长河落日,吃美味可口的白棉虾,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图12)
图12奔流入海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