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高原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2,444 发布人: 长江文化
2.1
云南高原
2.1.1
滇东高原
金沙江从高亢的青藏高原奔腾而出,直泻云贵高原,流经云南境内达1600公里;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横穿贵州中部。云贵高原包括贵州全省、云南大部以及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的一部分。云贵高原的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从四川盆地到云贵高原地势上升了一级,但是,从青藏高原往东南到云贵高原,地势却又象下降了一级阶梯。由于云贵高原西部的山脉,如高黎贡山、怒山、云岭都属于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向南延伸的山体,这些山脉南北走向,逐渐变化,因此要想划出一条界线把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严格的区分开来,确实是困难的事。尽管如此,一条大致的界线仍然是存在无疑的。(图20)
图20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被乌蒙山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为贵州高原,西面为云南高原,又称滇东高原。云南省地势是山地、高原、盆地相间分布,以山地高原为主,谷坝镶嵌其中。大致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中心,又可以划分为两部分,西部属横断山脉南段,东部即通称的云南高原(山原)或滇东高原。它是中生代到第三纪以来的夷平面(也称准平原面),即近似平原形态的平坦地面,是近代强烈隆起和各种外力作用进一步改造而形成的。中部由于河流溯源侵蚀尚未深入,古夷平面广泛保存,形态完整,顶部平坦,呈较大的块状分布,高原形态在这些地区较为典型。边缘受河流强烈切割,地形比较破碎,显得十分崎岖。
在辽阔的滇东高原(山原)中,镶嵌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间盆地,在西南地区通称为“坝子”。有一些河流的宽谷河段,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也可称为“坝子”。坝子的分布有的成群成带,有的孤立分散;有的按一定的方向排列,有的无明显方向。它们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大的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小的仅只几平方米。云南全省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1500亩)以上的坝子(坡度在8°以下)有1440多个,大约2/3的坝子集中在云南高原上。坝子数量虽多,但多数面积偏小,在各类地貌类型中的面积最少,只占云南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左右。但坝子具有较平坦和连片的土地,因此,是现代农业生产的精华部分。大部分坝子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有的还蕴藏着各种矿产资源。坝子既是农田主要分布区,也是工矿企业和大小城镇的集中地区,在经济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图21)
图21 云贵高原梯田
云南的坝子数量多、面积大,按成因和沉积物类型可分为断陷坝、岩溶坝、冰成坝和火山坝等。断陷坝有河流或湖泊的沉积物,土层厚,比较平坦,可耕地面积大,水利条件好,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滇池坝子即属此类。云南许多坝子里都有较大的湖泊,滇池坝子的滇池是其中最负盛名者。它是云贵高原最大的坝子之一,是由河流夹带的泥沙淤积和地壳运动、湖水位下降、湖面积缩小而形成的。如果你泛舟在风景如画的滇池,给你印象最深的除了五百里滇池碧波万顷的湖水,还有湖西西山的千仞绝壁和湖滨的千亩田畴,那是地壳运动的明证。滇池坝子的面积约有1071平方公里,坝子四周被山地所包围。
滇池坝子中的滇池,又称昆明湖,纵横30平方公里,蓄水约16亿平方米。它有灌溉、供水、发电、航运和发展渔业的优良条件,并且可以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滇池坝子气候宜人,在一定的程度上应归功于滇池湖水的调节作用。
滇池坝子是云贵高原最富庶的地方。远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滇池坝子的盛名已远传到北方。二千多年前,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就称赞这里“平地肥沃数千里”。在历史上,滇池坝子是云贵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第一个在这里建国的是楚庄王的后裔庄蹻。公元4世纪,诸侯都在扩张自己的领土,庄蹻带领兵马,从湖北顺江而上,经过巴蜀、黔中,挺进云南,滇池附近都为楚国所有。庄蹻正想回报消息,这时秦国伐楚,道路阻塞,于是他便自立为王,在滇池畔建立了云南第一个国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庄蹻开滇”。
滇东高原气候宜人,四季如春,既没有北风卷地百草折的严冬,也没有田野禾苗半枯焦的酷热。我国大多数省区冬季受北方强大冷空气影响,气候严寒。隆冬一月,内蒙古高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黄土高原上也是一派北国风光。而云南大部分地区,这时却是艳阳普照,春意盎然。这是因为冬季冷空气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历经华北、华中、西北,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达云贵高原时势力已减弱,与原来停留在这里的较暖空气及来自热带大陆的干暖气流,在乌蒙山以西的昆明一带接触相遇,势均力敌,移动缓慢,往往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静止锋面,在气象学上被称为昆明准静止锋。锋面以西,受较暖空气控制,地势又比较高,万里无云,晴朗温暖。锋面以东,较暖湿空气不断被抬升,云雾笼罩,阴雨冷湿。所以,贵州又有“天无三日晴”之说。滇东高原大多数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7~10℃以上,极端最低气温大多数年份不低于—5℃。
每年盛夏7月,正是我国东部很多地方赤日炎炎、挥汗如雨的时候,而云南却是另一番景象。由于地势高,夏季温和宜人,绝对最高气温一般都不超过摄氏30℃。受温暖、潮湿的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是“稍阴如秋,一雨便成冬”。正是云贵高原既没有真正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天,一年四季到处绿草如茵,百花争艳,所以获得了“四季如春”的美誉。其实,四季如春是热带、亚热带高原山地上常见的现象。
高海拔、高地势形成了“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又因为地面崎岖,错综复杂的地形对热量的再分配作用,气温的分布并不严格遵循随纬度和海拔增高而降低的规律,而是变化万千。小到一个县、一个区,甚至一个乡,方圆才十数公里的范围内,气候都可能有较大差异。同一地区,山区和坝区差异也都可能很明显。在垂直方向上,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递减0.6~0.7℃左右。这样,每一区域从山脚到山顶都可划出几个不同的气候类型。云南广泛流传着“十里不同天”、“山高一丈,大不一样”等民间谚语,生动的形容这种复杂多变的气候。
气候复杂多变,对云南的其他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如云南境内动植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农业、林业与畜牧业的资源品种繁多,以及居住繁衍在这一 地区的各民族生活水平与生产方式的差异等等,都与气候条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发展云南的经济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一特殊的气候因素。
根据气候的垂直变化特点,各民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布局农业生产,使不同海拔地点的农林牧比例、作物种类和品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历史条件,特殊多样的地形和土壤,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使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云南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高山峡谷、山野丘陵,到处是奇花异草,珍稀林木,野果满枝,灵药遍地。云南全省高等植物有15000多种,为各省之冠。其中,有野生经济植物1900多种,可用香料植物240余种,有用野生油料植物87种,野生淀粉植物160多种,蕨类植物1200余种,已发现的药用植物4700多种,真是名副其实的植物荟萃之区。这些植物或以其极高的经济价值奉献于国家建设;或以其药用价值为人民救死扶伤,延年益寿;或以它的婀娜多姿、芳香四溢,美化人的生活和环境,令人赏心悦目;或以它丰富的营养,甜美可口的果实给人们提供美味佳肴,强身健体。它们各以自己独特的礼物奉献给这块美丽、丰富、神奇的土地。
除了粮食作物外,有一定经济价值可以利用的不下千余种,种类繁多,但大多数生产规模不大。滇东高原除坝子耕地较为集中外,山区耕地很分散,加上小区域内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的复杂变化,因此,发展经济作物应该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方针,遵从大分散、小集中的规律。在农业生产中具有一定地位的有烤烟、茶叶等,都是滇中名产。云南烤烟以品质优良而著称,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形成了一大经济优势。滇中湖盆一带已经成为云南重要的烤烟基地,其次是滇东北。昆明卷烟厂生产的“云烟”、“大重九”,均是传统名牌产品。云贵高原号称茶的故乡,“滇红”、“普洱茶”、“沱茶”都是驰名中外的名茶。云南茶叶种植十分普遍,小叶茶主要布局于滇中和东北部。
云南还是全国中药材重要产区之一,野生品种多,分布广,数量可观,被人们誉为灵药宝库。在滇东北的高寒山区盛产天麻、云黄连、云当归、贝母、杜仲等,在滇中温带及遍及全省的云茯苓、泽泻、山药、昆明山海棠。传统名药“云南白药”系以三七等珍贵药材为原料、根据秘方配制而成,用于医治创伤止血、跌打损伤,疗效显著,素有“仙丹”、“灵芝草”等美誉,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56年,云南白药正式由昆明制药厂生产。1971年,又新建起云南白药厂,用科学方法提取和精制白药系列产品的生产工艺,使白药的质量和产量逐年提高,行销全国,远销海外。
“云岭何处不飘香”,云南天然香料植物遍及山野沟壑,居家阳台、宅院,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在云南省的内销和外贸中占有重要地位。香料植物因含有芳香油而得名。芳香油存在于香料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和树枝之中,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广泛运用于洗衣皂、香皂、牙膏、糖果、糕点、饮料、果汁及各种化妆品之中,医药工业、烟草、化学、国防等都需要芳香油,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物资。云南是我国香料基地之一,香料工业方兴未艾。
云南又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有“动物王国”之称。众多的森林、复杂的地形和气候为多种多样的动物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云南受冰川影响较小,第四纪以来,我国未遭受到广泛的大陆冰川覆盖,横断山脉及其附近,动物区系也未发生剧烈的变化,使得云南有可能成为动物的避难所,既保存了一些物种免遭灭绝,也促使一些物种的分化。因此,云南成了珍贵的“物种基因库”,珍禽异兽的乐园。自1981年以来,经国务院和云南省政府批准,先后建立起了一些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点,成立相应机构,以法律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资源。
云南不独动植物资源丰富,也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云贵高原地处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的复合处,地层深处经过多次造山运动,形成了强烈的初皱断裂,为各种矿产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云南有色金属蕴藏极为丰富,保有量占全国保有量的18%,而且分布广,埋藏浅,易于开采。东川铜矿历史非常悠久,开采了1800多年,成为我国主要的产铜矿区之一。这里所产的铜颜色光泽如银,称为“云铜”。
云南省还是全国5个最大磷矿基地之一,仅含磷的品位大于25%的磷矿储藏量,就占全国总储量的68%,开采量占全国的1/4左右。云南磷矿集中在昆明的滇池周围。解放初期,国家对昆明地区磷矿进行详细勘探,在滇池周围发现磷矿几十亿吨。昆明地区的磷矿又主要分布在昆阳。昆阳,成了云南的磷矿之乡,它与贵州的开阳,湖北的襄阳一起,称为我国磷矿的“三阳开泰”,举世瞩目。
能源资源也是云南的一大优势,煤炭、太阳能等资源在滇东都很丰富。煤炭资源大部分集中在滇东和滇东北,煤种全,埋藏浅。在滇东北的昭通地区,探明了一个特大煤田,初步估计褐煤储量为80亿吨,在全国已探明的年轻褐煤田中占第一位。这个煤田埋藏也浅,地质结构简单。煤层最大厚度达180米,投资较少,便于露天开采,这里的煤是进行综合利用,实行液化、气化的理想原料。云南高原地处低纬度,空气清新,云层稀薄,日照率高,年辐射总量大。大部分地区每平方厘米年总辐射量130千卡左右,比邻近的省区都大,如昆明为141.4千卡,成都仅91.9千卡,南宁115.0千卡。这些,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即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和电能,提供了极其优越的条件。其它如地热、水能也可很好的开发利用。
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的云南高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久地被人们视作渺无人烟之地,殊不知,在远古洪荒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探讨人类的起源,是人类学上一个有趣而复杂的问题。人类起源学认为,人由腊玛古猿进化来的可能性比较大。1965年5月,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的褐色粘土中,发现了两颗淡灰色的猿人牙齿化石,冲破了猿人不超过中更新世的传统观念,国内外学术界反响强烈。元谋人生存年代为距今170万年的早更新世晚期,把我国古人类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将近100万年。1986、1987年,在元谋县又发现了41枚人牙化石,时代距今250万年左右,简称东方人,是世界上最早的已知人类之一。中国南方,很可能是人类起源、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在这个区域内,云南又是一个关键地区。在云南开远、禄丰和元谋,即滇中高原范围内,大体勾画了由猿进化到人的链环:14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400万年前的元谋蝴蝶腊玛古猿——250万年前的东方人——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及其以后遍布亚洲大陆的各时代的古人类化石。 四川大凉山地区,乃云南高原向北伸延的一角,因金沙江、大渡河、安宁河等的局部侵蚀基准面较低,使其边缘地区切割破碎,但中心地区的山原地貌特征仍不逊色。中部山原,残山绵延,丘陵起伏,顶部浑圆平坦,水草丰盛,林木葱茏,是林牧业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
大凉山西南紧邻的是西昌、盐源盆地宽谷中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大致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三大主要河流,不少河断沿断裂带发育。安宁河谷地宽阔,北起冕宁县,南抵德昌南面的芭洞,长140—150公里,平均宽4—4.5公里,最宽的礼州南部可达12.3公里,总面积约650平方公里,形成辽阔的西昌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本区重要的农业区。区内断陷盆地及断陷湖也很瞩目,前者如盐源、宁南;后者如邛海、泸沽湖等。
邛海、泸沽湖是云南众多高原湖泊中的两颗明珠。邛海距西昌城东南5公里,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湖。西昌,因月色美妙,享有“月城”的美誉,尤其是邛海的月夜,格外明媚。“月出邛池水,空明激九霄”,城因月名,海因月著。泸沽湖是因断层陷落而形成的高原湖泊,湖深水净,狮子山倒映其中,永宁海堡等岛屿突出水上,独木舟往返湖中捕鱼捞草,再加上摩梭人古老原始的民族风情,真如另一世界的桃源仙境。(图22)
图22 泸沽湖
2.1.2
长江第一弯
金沙江在横断山系与澜沧江、怒江相邻并肩地平行南流,但当它流经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石鼓镇时,突然与它们分道扬镳,由南急转改向北流,到水落河口又折向南流,直到金沙附近才向东奔去,形成了一个罕见的“V”字形大弯,可谓“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这就是奇特的“长江第一弯”。(图23)
图23 第一弯
清代云南诗人孙髯翁咏之曰:
劈开番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
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
波摇日月苍藤细,沙走雷霆白昼昏。
倒峡翻浪自今古,更丛何处觅江源。
险峻的虎跳峡就在长江第一弯内。但见狂涛怒卷,玉屑腾空;沙走雷霆,震撼山谷。江流最狭处仅30余米。相传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顿脚,便腾空越过,故称虎跳峡。虎跳峡以水险著称:江流飞泻,瞬息万变,雪浪狂驰,飞瀑轰鸣。(图24)
图24 虎跳峡
虎跳峡又以山险闻名:江峡两岸,高山耸峙。东侧的玉龙雪山,西侧的哈巴雪山,高插云端,银光闪烁。玉龙山位于云岭山巅,海拔5596米,南壤平畴广阔、稻田纵横的丽江坝子,绝对高差可达3000米,南北纵列十三峰,因而显得山势格外高大。古代冰川十分发育,迄今从山顶至山麓,多处可以见到“U”形谷、角峰等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山顶长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规模虽然不大,却是我国冰川分布的最南界(北纬27℃),所以十分著名。在那万山蓊郁的翠绿中,竟突兀一座白银似的雪峰,像一块剔透的晶石撒落在绿茵上,更像一排巨大的玉柱,立地擎天,耸立在金沙江的东岸,为此,人们又把这种雄奇的山川合称为“玉壁金川”。山谷之中,虎啸猿啼,狼豹出没,古藤盘结,奇险万状。孙髯翁的诗以“一线中分”、“两山夹斗”、“波摇日月”、“沙走雷霆”来形容虎跳峡的奇险壮丽,令人读之浩气溢怀。
石鼓渡口江畔有一青石碑,为明嘉靖年间丽江土司木高进军土番凯旋后刻文纪功而立。因石碑圆而厚,呈鼓形,故名。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宜于摆渡。相传诸葛亮“五月渡泸”、忽必烈“革囊渡江”均在此。1936年4月,贺龙等率领红二方面军在此渡江北上,民间有“贺龙敲石鼓”的传说,现建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渡江纪念碑和陈列室。
玉龙山下的丽江县,素以风景优美、山川秀丽而著称天下。城北隅的象山脚,青粟茂密,玉河澄清,流水潺潺,莺歌燕舞,更有那别具一格的古城风貌,碧水粼粼、满池浮萍的黑龙潭,金顶飞檐、亭亭玉立的“得月楼”。亭台楼阁,湖光波影,辉映着冰雪皑皑的玉龙十三峰,真似“潜龙在天,飞龙在地”,无限奇景,尽在其中。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为滇西北重镇。整个古城,依山傍水,古朴自然,布局合理,既见山城的粗犷,又呈水乡的秀美,是一座有相当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的边疆古城。(图25)
图25 丽江古城
站在新城和古城交接处的玉龙桥上,只见澄碧如玉的玉泉水由北奔来,分东河、中河、西河三股支流悠悠潜入古城。清泉汩汩,绿柳依依;小桥枕水,鲜花盖堤。三条河入城后,再分成无数股支渠,与城内多处龙潭、泉水相连成网,给古城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清澈的泉水穿墙过院,贯通全城。“家家流水饶诗意,户户垂杨赛画图”。前人的诗句,写出了此间的特点。
步入古城,路面皆用彩花条石铺筑,色泽鲜丽。西面依山,东面傍水,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房屋多是“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青砖瓦舍,既有汉族四合院的特点,又于白族民房相似,但已形成了纳西族自己的特点:平面特色鲜明,构筑因地制宜;造型朴实大方,装饰精美雅致。道路格局规整,曲伸自然。建筑、山、水、路有机结合,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自然。一进城就给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舒适感。
走在新华街上,水渠边的院落尽收眼底。一座三方一照壁的院子,石砌的勒角,粉白的抹灰墙面,青灰色筒板瓦面,屋顶曲线舒展柔和,轮廓优美,整个外观朴素典雅。正方形的天井正中,一株杜鹃开得正红,四周置满盆景。20多盆兰花排在东面照壁跟,还有万年青、人面竹、山茶,院子就是座小花园。门前清渠悠悠,与室内色彩鲜丽的花卉互相辉映。难怪著名画家吴作人先生1980年春访问丽江古城时,忍不住击杖赞叹:“人在画图中”。
黑龙潭位于象山脚下,潭面宽阔,碧水澄澈,玉龙雪峰倒映其间,成为“象鼻”底下一个宁静的世界。其泉积水为潭,水色碧如玉,故名玉泉。玉泉旁有龙王庙,这是一进两院的中式房屋,依山面水,清雅古朴,乾隆皇帝题“玉泉龙神”封号。潭中建得月楼。楼前有郭沫若书题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极尽玉泉之妙。潭北的五凤楼,旧名法云阁,是明代土司木氏的别墅“解脱林”的重要建筑,1979年从芝山迁此,现为县博物馆。五凤楼为三重檐多角木结构建筑,高17米。一、二、三层分别有八、十二、四个飞檐角,像五只凤凰亭亭玉立,因而得名。楼内天花板彩绘太极图、龙凤呈祥等图案,线条流畅。造型奇特,结构精巧,是纳西、藏、汉等族工匠共同建筑。
丽江壁画,分布于丽江县城及其附近十余处明、清佛寺和道观的内壁上,以宗教人物和传说为主要题材。这些壁画在构图、布局、线条、色彩的运用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壁画由汉、藏、纳西等民族的画家共同协作完成,有着浓厚的民族风格,是滇西北少数民族艺术的奇葩,至今吸引着中外游客与艺术工作者前往观光。
丽江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是纳西族、白族、藏族、彝族等11个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又以纳西族人口最多,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纳西族有人口十几万,居住在玉龙山下的丽江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晋、唐史籍中称“摩沙”或“磨些”。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勤劳勇敢的纳西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本民族的灿烂文化。像在一千多年前,就用象形文字写成了约五百余卷、七百多万字的“东巴经”。同时,以优美的雕刻、壁画和动人的民歌,歌颂着本民族的发展,歌颂着祖国的大好山河。丽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东巴文化的故乡。现在在丽江建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室,对东巴文化进行全面抢救。
《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东巴教的经书。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纳西族称巫师为东巴,故因此命名。东巴教是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发展而来,信仰多神,认为天、地、日、月、星、辰、山、水、风、火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有神灵,对灵魂和祖先极为崇拜。《东巴经》多数是用东巴文字书写的,也有少数用哥巴文书写。
东巴文字被誉为“活的象形文字”,属象形表意文字类型,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外收藏的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经书约有2万册、1500多种。这些卷帙浩繁的经书,记录了纳西族先民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活动,也记录了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理解和天真朴素的哲理,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东巴舞是东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古老的舞蹈,或者反映纳西族先民狩猎和游牧生活,或者颂扬纳西人祖先战胜鬼怪、猎取动物、驯养动物,或者是祭祀活动的再现,情节生动,舞姿古朴。起舞时四肢伸缩自如,舞动幅度大,疾动中戛然而止,刚健中骤现柔婉,变化莫测,舞姿既有雕塑的静态美,又具动感美。东巴舞有原始舞谱——《舞蹈的来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画象形文字舞谱。东巴舞大约有300多套,堪称舞蹈文化的珍贵遗产。
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著名。其中,《白沙细乐》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它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丽江纳西古乐曾应邀赴欧洲多国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由于乐队成员多是来自民间年逾古稀的老人,因此又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 (图26)
图26 纳西古乐
2.1.3
四季春风昆明城
云南省会昆明,介于滇西横断山脉与滇东高原之间,也处在南北水系的分水岭。西部为烟波浩淼的滇池,水陆面积达1071平方公里,为云南首屈一指的山间盆地。昆明地区矿产资源相当丰富,尤以磷和钾盐的蕴藏量居全国首位。滇池滨湖地区为一望无垠的肥沃良田,盛产稻、麦、黍、蔬菜、水果,是难能可贵的高原上的鱼米之乡。
早在3千多年之前,昆明地区就建立起滇王国。汉代置益州郡,隋唐置昆州,后改南诏。宋代大理国时,以南诏为东京,昆明成为南诏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宝祐元年(1253年),忽必烈攻占大理国,统一云南,置昆明千户,昆明开始得名,并日益繁荣。
昆明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一座气候宜人、景色秀丽、风光如画、古迹众多的游览城市。昆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融合西南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旅游者。
昆明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亚热带,夏秋受来自孟加拉湾西南季风和北部湾东南季风的暖湿气流控制,多西南风和南风,天阴多雨,日照少,气候凉爽,无烈日酷暑。冬春受来自南亚北部大陆干暖气流控制,晴空万里,日照长,最冷月(1月)的平均温度为9.1℃,白昼下午的气温可升至十六七度,暖如和春;北部有云岭、牯牛寨山、梁王山等崇山峻岭,对北方南下冷空气起着屏障作用,削弱来势,虽处数九寒天,却无严冬之感。昆明终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鲜花盛开,四时不绝。山茶花、杜鹃花、报春花、玉兰花和兰花被誉为昆明五大名花。山茶花被尊为市花,山玉兰树被推为市树。诗人们赞美它是一座“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春城。不过,由于昆明海拔高,形成了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的另一气候特点。
最负盛名的昆明风景区还数滇池和西山。这一风景名胜区位于城西南约15公里处。滇池是我国云贵高原上最大的湖泊,海拔1885米,湖面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面积330平方公里,湖岸线长约200公里,号称“五百里滇池”。滇池头枕西山,金马、碧鸡两山东西夹峙,系由地层断裂下陷而形成的构造湖泊。大约距今200万年以前,滇池及其周围平原是地壳上升地区,后经过长期的侵蚀,地势低下。喜马拉雅运动之后,这里的地壳升降运动仍在进行,滇池及其周围平原成为较低的湖盆。滇池西侧的西山则由下陷而断裂上升,高低悬殊,流水汇聚于湖盆,形成了滇池。早期的滇池面积比现在大得多,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环湖的沉积平原越来越宽阔,湖面逐渐缩减,目前滇池面积比早期滇池缩小近1/3。
滇池北有沙堤俗称海埂,将湖水分成北部的草海和南部的外海。草海小而浅,一般深度在1米左右;外海较深,多为2—3米。滇池水源丰富,湖水补给靠降雨和周围数十条江河溪沟。湖水在西南有出水口,称“海口”,注入金沙江。几千年来,滇池流域灌溉着宽广的昆明盆地。昆明沃野千里,良田万亩,是云南最富裕的坝子之一,这与滇池之水是分不开的。
滇池水域广阔,相当于杭州西湖的50倍,既有湖泊的妩媚韵致,又兼有大海的壮阔气势。朝霞夕晖,朗月疏星,薄雾轻蔼,细雨晴光,滇池无时不变幻着多姿的瑰丽景象,给人以不同的美的享受。池上烟波浩淼,一碧万顷,风帆点点,景致极佳,被誉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滇池周围多名山胜景,尤以西山为最。1963年陈毅元帅游西山时,即兴写下了诗行:“昆明城,三月三,数万人,游西山,华亭怪,太华寒,龙门险,滇池宽。叹浩淼,喜空阔,赞大观。指风帆,数雨灯,白鸟穿……无归意,无倦容,春风面,海棠添。有玉兰,有红梅,盛杜鹃。远是麦秀如油,近是松竹连绵”,将西山的风物景致作了艺术的概括。
西山巍然挺立于滇池西岸,山脉连绵40多公里,最高峰太华峰海拔2506米。经过园林工作者的努力,如今的西山已成为一个规模宏大的森林公园。滇池北端的大观楼,是远眺西山的最佳地点:只见山峦起伏,白云缥缈,好象睡佛卧于云中,故又有卧佛山之称。西山诸峰的轮廓又酷似一个体态丰满、仰卧湖边的青年女子,长发披落在滇池之中,民间以赞美之情称西山为“睡美人”。美人卧波,成为滇池名扬天下的一景。相传远古之时,有一青年女子,丈夫被酋长抓到边塞做奴隶,她日日思念,夜夜悲啼,泪水积成滇池,最后仰面倒下化为西山。当时有凤凰前来吊丧,人们以为碧鸡(即孔雀),故西山又有碧鸡山之称。
大观楼因“古今第一长联”而声名远播。(图27)
图27 大观楼
大观楼长联在前门柱上,清代孙髯所撰,现存联是光绪十四年(1888年)云贵总督岑毓英托赵藩以工笔楷书刻成的木制联,蓝底金字,书法遒劲。作者孙髯出类不群,傲然写出长联,惊动一时。长联共180字,其联为: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
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辜
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
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
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联写滇池风物,将滇池之美写得淋漓尽致。下联回顾云南的历史烟云,酣畅洒脱。全联文辞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被誉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孙髯的这副长联具有开创性的功绩,是我国丰富的楹联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
华亭寺是登西山的第一站。这是昆明最著名、最宏阔的一处佛教丛林。传说建寺上梁时有群鹤翔集,诧为华亭仙翮,因以寺名。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海会塔等,殿宇巍峨,气度不凡。大殿内有三尊三世佛金身塑像,两侧壁上塑五百罗汉像,各具神态,塑工精良。寺外松竹夹道,浓荫蔽日,曲径通幽,极为雅致。寺内外花木繁茂,尤以山茶、牡丹、杜鹃花为最。继续往上至太华山下,太华寺依山而建。在此眺望昆明全景和滇池烟波,尽收眼底。内有“一碧万顷楼”,乃指登楼可见滇池千顷碧波,俗称“望海楼”,视野广阔,是滇池畔观日出的好地方。
华亭、太华清幽秀丽,而西山北段的三清阁和龙门,则以壮观险奇取胜,自古以来就是游人必到之处。穿过层层密林,前有一石牌坊,正中书“三清境”三个大字,左右悬一副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乡在上人。”三清阁建在罗汉崖上,是一组九层、十二座殿阁、一石坊的建筑群。罗汉崖山石嶙峋,三清阁建筑群“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均在险峻的峭壁之上,有空中楼阁之感。“碧鸡台榭乱韵中,旧是梁王避暑宫。”三清宫最初是元代梁王所筑的避暑行宫,后改建为寺庙道观,主要是道教宫观。观内神像今多已不存,游人到此,主要是为了登高远眺,正如阁中一副对联所言:“极目太华高,偌大乾坤撑半壁;荡胸填海阔,无边风月依层楼。”
盘旋前行,冽然有寒意,面前石泉泠泠,紫苔铺地,有石上书“别有洞天”四个大字。继续前行,危岩壁立,岩间开辟一条傍山开窗隧道,可抵慈云洞。洞内供奉着观音坐像,其门楹、香炉、藻井及各种装饰,都是在原岩石上雕刻而成的。沿隧道石阶再上,即到刻有“龙门”二字的石坊。
从三清阁到龙门这一段工程,浩大繁复,始凿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有一名叫吴耒清的道士以“修炼苦行”的精神,不分风雨昼夜,苦干了14年,雕成雏形,终因过于辛劳去世。在他身后,又有一些民间石匠和艺人继续修凿,直到咸丰三年(1853年)、历时72年方才竣工。工程最为繁复之处就在达天阁石室一带。阁供奉一尊魁星,提斗执笔,单足踏鳌头,比喻“独占鳌头”——中状元,形象生动。其他门楹、香炉、台案、供瓶及游龙等,都是在崖上精细雕刻而成,浑然一体。
室外在石岩上铲削出来的月台,深2米许,丈余宽,护以石栏,凭栏远眺,海天寥廓,正是“龛前隙地不过四五尺,收尽千里万里山川风物归虚壁”。滇池银光闪闪,澄明如镜,烟波浩淼,了无涯涘。月台一侧为峭壁万仞的罗汉崖,直落千丈;另一侧可见莽莽苍苍的太华诸峰,云影天光。这儿同滇池水面的相对高差300余米,下视自然会令人头晕目眩。身后崖壁上,书有“仰笑宛离天五尺,凭临恰在水中央”。身临其境,海天一色,视野广阔,晨观日出,烟霞变幻,气象万千,可称滇中第一名胜。
昆明是一座秀丽的城市,别具一格。城外有山有湖,城内也有湖有山,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外玉案山上筇竹寺罗汉栩栩如生、黑龙潭“四美毕具”、鸣凤山金殿金碧辉煌;城内翠湖春晓、螺峰迭翠、大理国经幢……无一不是滇中名胜,有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四方来客。
玉案山距昆明城7公里,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山泉叮咚,白云缭绕,著名的筇竹寺依山势而筑。筇竹寺据说是北宋时大理国鄯阐府(今昆明)的高光、高智兄弟所辟。相传,他们追赶一只犀牛到玉案山失踪,仰望山腰,只见祥云缭绕,云中有异僧,近前却无影无踪,只有几支筇竹杖插在地上,怎么也拔不出来。第二天去看,竹杖已经长成青翠的竹林。两兄弟十分惊异,认为这是“山灵显圣”,乃是珍贵的“佛地”,于是在这里建寺,取名筇竹寺。这些传说虽有些神秘,但可以肯定,寺庙建筑始于宋代。它是内地佛学传到云南后,昆明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寺庙。
筇竹寺依山就势,殿宇布局严谨,共分四层,逐级上升。现存寺庙,属清末的遗制,有大雄宝殿、天台来阁、梵音阁等。大雄宝殿正中为元塑三世佛,殿壁间嵌有一块元延祐三年(1316年)所立圣旨碑,俗称元代白话碑。正面刻汉文,背面刻蒙文,内容是敕封该寺的住持为“头和尚”,并赐存《大藏经》一部。
大殿内两侧和梵音阁、天台来阁内有五百罗汉泥塑,为清光绪年间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及其5个徒弟共同塑造而成。像高约1米,髹以彩泥。这些塑像,与清代一般神像的塑造手法迥然不同,它摆脱了通常佛寺中造像的固定模式,通过宗教题材,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形象。它们有的像怒目金刚,有的系慈眉的菩萨;有赤脚的行者,有袒腹的弥陀;也有俯首沉思的比丘,又有欣然相向的尊者;有的手比身长,直向九天揽月,有的巨眼圆睁,大若铜铃……塑像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得细腻传神,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我国民间塑像艺术的佳作。
黑龙潭在昆明东北郊15公里的龙泉山麓。古为黑水神祠即汉祠,但年久湮没,无迹可寻。明朝沐英定滇后,沐氏黔国公相继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黑龙宫”、“龙泉观”,才逐步使这座古老的道观初具规模。今辟为公园。
黑龙潭公园分上观和下观。上观旁边有潭水一湫,面积不大,水深数丈,水由潭底冒出,源源不断,成大珠小珠往上浮,水色深黑,黑龙潭由此而得名。潭边的“明墓”,是明末昆明诸生薛尔望全家殉节后合葬的坟墓。据说,薛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耻食清粟”,带领全家七口投黑龙潭殉节。群众将其合葬,并在潭边修起了“起云阁”,题挂“寒潭千载洁,玉骨一堆香”的楹联。薛墓掩映在芳草苍苔之间,为黑龙潭添缀一景。
进入下观,就是有名的黑龙宫。过了潭边的石桥,林木苍翠,蝉叫鸟鸣,山岩碧苔滋生,松涛悦耳,流全淙淙,有如进入仙乡梦境。循石级盘旋攀登,便抵龙泉观,层楼迭阁,殿宇四重。观内遍种奇花异草,著名的有唐梅、宋柏和明山茶花,被称为“黑水祠中三异木”。“几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云山”,黑龙潭经多次修葺扩建,成为昆明市人民的一大游览胜地。
昆明市东北7公里的鸣凤山(又名鹦鹉山)上,矗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这就是驰名海内外的铜瓦寺——金殿,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地方文献和寺内《碑记》记载,金殿建造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皆因云南东川等地产铜,每年都要按规定数量外运,后因战火兵燹,无法将铜运到中原。当时鸣凤山道观的道长徐正元,呈请仿湖北武当山金殿样式,冶铜铸成殿宇,供奉真武大帝,取名为太和宫。崇祯十年(1637 年),殿被移往滇西鸡足山。现在的金殿是清初的吴三桂重建的。金殿高6.5米,占地180平方米,用于建造金殿的铜约为200吨。殿宇的栋梁 瓦、室顶飞檐、屋瓴鳌脊、窗壁户牖、匾额对联,以及殿外的两座寺亭、北斗七星旗、七星剑和大刀,都是用铜制成。联缀相映,浑然一体。殿前的台阶及四周的栏杆,全是用大理点苍山上的大理石琢磨而成,温润如玉。黄瓦白墀,掩映于青山绿树间,使金殿显得更加瑰丽。
“翠堤春晓”古为昆明八景之一。位于市区西北隅,因湖东北有9个出泉水眼,古时称九龙池,又有采海子、洗马河之称。翠湖原是昆明城外的一片沼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筑云南府城时,才把翠湖围入城内。当时镇国公沐英在西面湖畔“种柳牧马”,仿效汉代的周亚夫屯兵细柳,修建“柳营”。后来,又改作沐氏家族的别墅,在湖面上建起了“台榭浮水面”的楼台亭阁。康熙年间,在湖中小岛上建碧漪亭,也就是后来的海心亭。亭中有联云:“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在北岸还建起了来爽楼,使“东面高楼西面廊”的翠湖成为城中秀丽的风景名胜。
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效仿白居易、苏东坡在杭州西湖筑池堤的做法,命人在翠湖中筑了一道贯通南北的长堤,称“阮堤”。1919年,唐继尧主滇,又筑一道“唐堤”。阮堤唐堤交汇于湖心,分湖为四,湖中遍植荷花,堤畔多种杨柳,使翠湖增添了“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的情趣。每逢春二、三月,呈现“东风一夜渡滇池,十里垂柳信早知”的旖旎风光。翠湖,不仅早早的给春城人民报来浓烈的春意,并使春情久驻,而且也吸引着远方游人来这里捕捉春的讯息,领略春的风采。它犹如一块碧绿的玉石,镶嵌在昆明市区,使这座景色宜人的春城,更加春意盎然。
春城“一年四时花不断”,到处是花红一片。然而,花繁如潮,蔚为奇观的要数圆通山。
圆通山在昆明市区东北隅,因山色深碧,巨石盘旋,有如螺髻,古称螺峰山。“螺峰迭翠”为昆明八景之一。元时山在城外,延祐七年(1320年),在其南侧建圆通寺,因寺得名。明初改建昆明城,山被划入城中,开始成为登高赏景胜地。1927年辟为公园。解放初,扩大园址,辟为动物园,还增建了假山水池、亭台榭阁。公园虽位于市区,却散发出浓郁的山野气息。山上怪石嶙峋,林木苍翠,错落有致,引人入胜。园内广植奇花异卉,形成了美不胜收的春、夏、秋、冬四个花区。
春花区有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等;夏花区有木芙蓉、月季、金银花、香石竹、草本绣球等;秋花区有唐菖蒲、晚香玉、白燕菊、月月红等;冬花区有茶花、玉兰、红梅、绿梅、腊梅等。每逢花期,金风送爽,菊花披金,丹桂飘香;冬天山茶叶红,玉兰莹洁,腊梅凌寒。尤其是阳春3月,满山的云南樱花、日本樱花、垂丝海棠和碧桃一齐怒放,灿若云霞,美丽的花光和淡淡的幽香,随着柔和的春风,洒遍昆明,洒遍云南,向人们透露春的讯息。顿时,圆通山沸腾起来了,春城沸腾起来了,男女老少,外地游客,一家家,一群群,一队队,争先恐后,涌上圆通山赏花。游人如织,花山人海,盛极一时。
圆通寺是昆明有名的佛寺之一,元朝改建后,明清两代又不断修葺,遂为城区最大古寺。气势雄伟的大雄宝殿,虽屡经重修,仍保持了元朝的结构。雕梁画栋,飞角腾空,琉璃宝顶,富丽堂皇。殿内佛像中间塑释迦牟尼,左边塑阿弥陀佛,右边塑药师佛,四壁塑五百罗汉,衣纹线条优美。相传为建寺时从四川请来的匠人罗都道太所塑造。殿内高达10米的柱上盘绕着青、黄二龙,相向争斗,张牙舞爪,似腾空搏击。远看不见梁柱,只见龙腾云飞,富于动态美。
昆明古幢公园内有一座宋代大理国时建造的石幢,别具一格,因镌有汉文、梵文佛经,故称为大理国经幢或古幢。这座古幢,原在地藏寺内,故名地藏寺古幢。寺早废,古幢亦半埋土中。1919年发现,经整修,加铁栏,建坊门,辟为公园,并以古幢命名,幢现存拓东路,故常称拓东古幢。
古幢高约8.30米,石质,七层八棱形。第一层幢基为鼓形,雕刻汉文段进全撰《佛顶尊胜宝幢记》,以及梵文《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日尊发愿》、《发四宏誓愿》;第二层刻四天王及梵文《陀罗尼经》,四角分雕四神及释迦牟尼座像;三层以上雕佛像、菩萨、灵鹫等;第七层幢身变为柱形,上雕小佛像。幢顶为葫芦形,四周有莲瓣装饰。从《佛顶尊胜宝幢记》中,可以看出,是大理国时期段氏的布燮(大理国高级官员)袁豆光,为歌颂大理国鄯阐(今昆明)侯高明生的功德而造的石幢。石幢高大精致,线条鲜明细腻,形象生动,被誉为滇中艺术极品。
就在这四季如春、繁花似锦的春城,1999年4月,迎来了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这是一次由9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的国际园艺博览盛会。尊重自然,尊重人类;保护生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得更加美好,我们呼唤和平相处,呼唤人与自然携手共进,呼唤在重视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实现新的世纪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本届博览会举办的宗旨,也是中国政府所致力的目标。(图28)
图28 主题园景“五湖四海”
博览会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展览内容包括:各参展国悠久的传统园艺和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庭园建筑;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成就;园艺与民族文化发展密不可分的渊源以及园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类科技发展的成就,展示经济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善结合等。博览会吸引了千百万国内外游客,多姿多彩的园林园艺向世界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博览会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友谊与合作,谱写了人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新篇章。
前进中的春城,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市中心区将形成政治、商业、金融、服务、文化、交通的汇萃区,公路、铁路、国内国际民用航空将更加发达,昆明成为全省的交通中心,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国际交通枢纽。郊区将形成工业和旅游区,彼此以绿化相隔,干道相联,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市、山水、园林融为一体,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林式城市。
2.2
贵州高原
2.2.1
“地无三里平”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在地形上,是隆起于四川盆地和广西盆地之间的一个高原山区,地势西部最高,中部稍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西部海拔1500~2800米,中部海拔1000米左右,北、东、南三面高原边缘河谷海拔在500米以下。贵州“地无三里平”,由于河流和岩溶的切割,高原地面崎岖破碎,山地、峡谷、丘陵、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互相交错。在全省17.6万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87%,丘陵占10%,平地(包括河谷盆地、岩溶盆地)只占3%。贵州高原上山丘之间分布着大小不等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通称“坝子”。这些“坝子”,地面起伏较小,土层较厚,灌溉便利,是省内基本耕作区,也是多数城镇所在地。
贵州河流众多,大部分地区被河流切割,形成了复杂的地貌类型,多见高低悬殊的峰峦叠嶂。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5条,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顺地势向北、东、南三面分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苗岭以北属于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和沅江上游支流;以南属于珠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0%。
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贵州西北部乌蒙山东麓,横穿贵州中部,在东北部出境入四川省,于涪陵市汇入长江,全长1037公里,是贵州省最重要的河流。乌江干支流在贵州境内包括毕节、遵义、铜仁3地区和贵阳市的43个县(市、区),遍布贵州北部。
在地势起伏的云贵高原,河流大都很深。乌江两岸山地陡峻,河床和山岭的相对高差多在300--800米之间,水流湍急,礁石、险滩栉比。从乌江渡到江界河一段,称乌江峡谷,谷深300--500米,由于河床比降大,坡陡滩急,急流浪涌,既难行船,也不能徒涉,所以民谚说:“行遍天下路,难过乌江渡”,自古号称“天险”,不知多少人葬身乌江峡谷。可是,乌江天险难不倒英雄的工农红军,红军长征途中,转战乌蒙山区,飞渡乌江天险,表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
赤水河发源于乌蒙山区的云南省镇雄县,蜿蜒向东,又转向北流,注入长江,全长480公里。赤水河畔有中国的酒都茅台镇。茅台镇在黔北仁怀县,是一座为群山环抱的河谷古镇。赤水河是茅台镇酿酒的水源,浑赤一片,而重阳一到,天晴气爽,河水也变得碧绿澄清,此时正好取水造酒了。这里除了茅台酒酒厂等大型酒厂之外,还有几十家大大小小的酿酒厂,不论走到哪里,空气中都带着或浓或淡的酒香。
饮誉中外的茅台酒,属于酱香型大曲白酒,其风格特点是酱香突出,香气细腻,香而不艳,幽雅宜人;酒体醇厚,软绵甘冽;酒度低而不淡,回味隽永悠长。饮用茅台酒时,刚一启瓶,便飘逸出一股清香,接着又让人闻到宛如豆类发酵后的酱香,这是茅台酒的“前香”。啜呷一口,茅台酒幽兰醇美的香味,霎时萦绕舌际,余香满口,回味无穷。有趣的是,饮用之后的空酒杯,仍然有一缕玫瑰花似的幽香气味,飘逸屋内,几天不散,被人们誉为“空杯香”。
在湖南注入洞庭湖的沅江,上游远至贵州高原东部,其一支流名 阳河。这条河,就是古时黔地有名的 河,又名舞水、无水、舞溪。它发源于瓮安县,流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等县,进入湘西,和沅江相汇,最后涌入洞庭湖。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它是云贵高原与中州大地的主要通道之一,素有“湘楚孔道”、“滇黔咽喉”之称。据说,历史上还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往来京师的必经之道呢。镇远为“苗乡古城”、“黔东门户”,舞阳河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它一直被当作我国西南地区的“水陆重镇”载入史册。当年祝圣桥上有清人汪炳璈写的一副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这些苗乡古镇的历史画面。
舞阳河是黔东最秀美奇雅的大河,1987年,舞阳河列名为贵州省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旅游点。(图29)
图29 舞阳河风光
舞阳河风景区,有名为舞阳三峡的水道,西起施秉县沙坪瓮蓬洞,东至镇远县板滩的吴王洞,长35公里,分诸葛峡、龙王峡和西峡三段峡谷,以风光秀丽、景色奇特而著称。
施秉瓮蓬洞,是一个陡峭的隘口,又名诸葛洞。相传,诸葛亮曾经带兵经过这里,在此驻兵歇脚。黔地之“洞”,除指深山幽洞外,也指有人烟的洞府,苗族、侗族先民往往占洞为家,因此,幽洞处往往也是民族居民点。传说诸葛亮当年很善于做西南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工作,对深居幽洞的居民,蜀兵秋毫无犯。战争年代而能安民,深受黔地民众爱戴,故有诸葛洞的美名遗留于舞阳河峡谷之中,而峡谷段也称之为诸葛峡。
诸葛峡长约7公里,河床狭窄,舟楫过此,如入瓮中。南岸山巅的间歇泉,最为奇特。每天子、午、卯、酉四时,有大水汹涌而出,响声隆隆。初如暴雨骤至,继则分出瀑布三道,并流而下,飞泻江中。下游的高碑寨,有一个水域宽广的湖泊,岸边古树参天,翠竹婆娑。出口为长约16公里的龙王峡,最窄处仅30米左右。崖岸如削,高不可攀,仰望苍穹,仅留一线,谓之一线天。山上石笋林立,形态各异。涌溪寨以下,称为西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舞阳河穿行于黔东群山之中,河道多从峡谷中穿越,整条河道称三峡的还有好几处,峡谷又有瀑布、奇岩、美泉、幽洞等诸多景观。
贵州多山,素有“天下之山聚于云贵”之说,主要山脉多作东北——西南走向。北部有大娄山,是贵州高原的北界,海拔1600米;东北部有武陵山,为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最高峰是梵净山区的凤凰山海拔2572米;西部滇黔交界处有乌蒙山,一般海拔在2300米以上;中部有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100~1500米。
贵州全省最巍峨的山首推梵净山。梵净山在贵州东部,位于江口、印江、松桃苗族自治县3县交界处,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494米。因山上多梵宇,故名梵净;又因山形下小上大,俗称饭甑。
梵净山是世界同纬度地区动植物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197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山上有原始森林15万亩,是我国亚热带珍贵的原生植被。主要树种多达400种,药用植物500余种,动物资源300种,最著名的是灰金丝猴、娃娃鱼、华南虎、猕猴等。
梵净山自明代万历年间辟佛教道场以来,便成为游览胜地。(图30)
图30 梵净山
大小金顶、拜佛台、定心池、九龙池、香炉峰诸景,罗列竞秀。梵净山气势非凡,有一擎天石柱在顶峰拔起,极其壮观,如竹笋直插天际。山顶常有云雾缭绕,在阳光下灿烂绚丽,当地美其名曰“红云顶”。相传金顶原和擎天石柱联成一体,是一块更加巨大完整的石柱,因释迦佛和弥勒佛都争着占用金顶石柱作为修行之地,于是九天之上的玉皇大帝用金刀将金顶劈为两半,释迦分得左岩,弥勒分得右岩,这才平息了二佛的地盘之争,旁有碑文崇之为“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顶”的胜迹,其实系页岩风化而成。大金顶上有数十吨重的方形巨石,人称“万卷书崖”。(图31)
图31 万卷书崖
一柱支撑,欲坠不坠,惊心动魄。大小峡之间形成高90余米的裂隙,名为“金刀峡”(图32),
图32 梵净山金刀峡
传说古时有3座飞桥高高相连左右两岩,现仅存一石桥,名“天仙桥”。站在大小金顶,千里风烟,一览无余。
大娄山地势险要,是出入黔北的门户。山上有著名的娄山关。它北靠巴蜀,南扼黔桂,屹立在海拔1576米的大娄山主峰之上。登关眺望,周围千峰万仞,重峦叠嶂,峭壁绝立,有如斧戟直刺苍穹。1935年2月,红军彭德怀部队与黔北白军王家烈部队在这里展开激战。白军凭险死守,在浓雾中,红军神出鬼没,由红十二团正面向娄山关出击,红十团和红十三团从左右包抄,彻底击溃白军,取得了娄山关战役的重大胜利。如今,在那高高的山峰上,立有1972年镌刻在关口石壁上的巨大石碑,石碑上刻着毛泽东龙飞凤舞的《忆秦娥?娄山关》大字手书: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娄山关壁立千仞,直刺苍穹,是黔北之游不可放弃登游的胜地。
娄山关南面的黔北重镇遵义,是历史极其悠久的西南边陲交通要道,市区北倚娄山关,南临乌江,为川、黔咽喉、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遵义被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由于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4年红军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之下,踏上了被迫转移之途,而“左”倾错误指挥,使红军面临着被动挨打的局面。红军强渡乌江,1935年1月,攻占了遵义城,并在古城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党内“左”倾错误指挥,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遵义会议遂为中国革命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古城因此而名扬中外。遵义会议纪念馆在市区老城子尹路上,是一座砖木结构曲尺形洋房,楼房四周有走廊相通。这座令人瞩目的楼房,在当年遵义会议之后,成为红军长征路经黔北的总司令部驻地。
贵州除东南和北部小部分地区外,70%以上的地区分布着石灰岩等碳酸质岩石,因此岩溶地形广泛发育,石芽、溶沟、峰林、溶蚀洼地、漏斗、落水洞、溶洞、伏流等到处可见。地理学上叫做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英译,英文为“karst”。巴尔干半岛的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境内有一个高原叫做喀斯特,那里是一片石灰岩裸露的地区,光秃秃的石头千奇百怪,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貌景观。19世纪末,南斯拉夫地理学家司威治首先把那里的奇特地貌命名为喀斯特。从此这一地名就变成了地理学中的专用科学术语,逐渐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20世纪初,这一术语传入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中国疆域广阔,岩溶地形遍布西南的桂、黔、滇三省,在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山东以及河北等省也有分布。据统计,我国典型的岩溶地貌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而西南三省就占了2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泛、最典型的地区,而贵州是我国岩溶发展最广泛的一个省。
构成岩溶地形的岩石主要是常见的石灰岩。石灰岩虽然十分坚硬,但是它是一种可溶性的岩石,其主要成分碳酸钙能慢慢的溶解在含酸的水中。其实大自然中的水并非纯净水,它可以溶解空气或土壤中的二氧化碳而带酸性,使水对碳酸钙的溶解力大大加强。此外,土壤中的有机物产生出的蚁酸、草酸、醋酸等有机酸以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生成的硝酸也都参与了对石灰岩的溶蚀过程。再说,石灰岩自身也并非铁板一块,最致密的石灰岩至少有2%的孔隙,再有因构造运动造成的许多裂隙,雨水、地下水和河水会慢慢的渗透到这些孔隙中去,无孔不入,慢慢的溶解了一部分石灰岩,使小孔隙变大,大裂隙又彼此连通。在数以亿万年计的地质年代中,水就是这样不断的改变着石灰岩的原始地貌。
广泛分布的喀斯特地形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工程建设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或困难。贵州省由于喀斯特地区多数山地坡度较陡,土层瘠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频繁的自然灾害。贵州人多地少,全省耕地面积2848万亩,人均不到1亩,粮食供应不足。山地丘陵适宜发展油料作物、经济林木和森林,不宜盲目毁林开垦、放海子水造田,而应靠集约经营提高单产增加粮食生产。
当然,独特的岩溶地形,千姿百态,造成奇特的自然风光,往往成为新兴的旅游热点,最引人入胜的还是那宛若迷宫的溶洞,织金洞、龙宫洞都是著名的具有极高观赏价值的溶洞。
织金洞,俗称“打鸡洞”,位于贵州省西部织金县境内,距离贵阳152公里,是国家重点风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织金洞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喀斯特地貌极为丰富、集中、奇特的区域,总面积达450平方公里,包括织金古城、织金洞、结河峡谷和洪家渡等四大部分,其中织金洞是该景区的精华。
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一个。长度达12.1公里,洞内相对高差150多米,最宽跨度175米,洞内一般高度均在60—100米之间,堆积物的高度平均在40米左右,最高堆积物有70米,比称之为“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还要高7米多。
织金洞洞景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分为迎客厅、讲经堂、寿星宫、望山湖、广寒宫、灵霄殿、雪香宫、塔林洞、十万大山、水乡泽国和金鼠宫等景区,被誉为“岩溶博物馆”。其中广寒宫,为洞中规模最大的景区,总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由于洞厅高旷,岩溶堆积得到充分发育,形成一座座十几米、几十米高的“山峰”。有的陡峭如削,有的相接连绵,有的为花开状,有的为树枝状。景区中央有“桫椤树”拔地而起,直冲霄汉,抵达洞顶,树身上“石灵芝”层层叠叠,故又称为“灵芝山”。景区深处有被誉为国宝的“银雨树”,高17米,竖立在直径2.4米的白玉盘中,系花状半透明乳白色结晶体,玲珑剔透,举世无双。此外还有“神秘大佛”、“嫦娥奔月”、“霸王盔”等景物及“地下星都”、“热带雨林”等宏伟景致。(图33)
图33 织金洞
灵霄殿,则是洞中最美景区。两侧石壁垂下数十米宽的五彩石幔,金碧辉煌,宛如天宫帷幕。景区中央有“瑶池”,耸立其中的“擎天一柱”,如雕如镂,气势非凡。占地最大的“玉皇大帝”、“华表”、“仙鹤”、“玉龙”、“神女与蛇”等数十个雪白滴石群落,叫人目不暇接,拍手称绝。雪香宫,岩溶堆积物皆为白色,宛若冰川雪原,冰柱高挂,一派北国风光。塔林洞内,竖有钙化塔山百余座,有的光滑至顶,有的层状耸立。塔林间遍布种种奇特景物,如“雪压青松”、“倒挂琵琶”等等。十万大山,是洞中最宏伟的景区。群峰起伏连绵,滴石变幻多姿,有奇妙的“螺旋树”、“白玉宫”等景观。其中“金鸡独立”,被定为全洞的标志。
织金洞的洞内世界,称得上汇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容纳了世上的稀奇古怪的形态,真是一个美的极致,造型艺术的宫殿。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1993年8月游览此洞后,题词说:“游过织金洞,方知溶洞奇。地下看世界,洞中别有天。”地质学家孙大光先生评价说:“织金洞称国宝还不够,应该称球宝!”织金洞近年名声日见显赫,被公认为岩溶景观封闭性最高的胜地,对普通游客来说,是领略未被尘世风化的难得的原始溶洞风景区。(图34)
图34 织金洞
龙宫洞也是近10几年才发现并开放的溶洞,一扬名而惊天下。龙宫洞离黔西安顺市仅27公里,是一座面积达60多平方公里的大溶洞,溶洞里藏着一个大水库,汪洋一片,游龙宫洞必须乘船进出。龙宫深处的岩石、钟乳石百态千姿,这些引人遐想的石头和地下湖清澈流水相辉映,在现代化配置的彩灯照射下,无比空灵美妙,溶洞四壁如浮雕巨作,钟乳石似巨型雕塑群,而与地下湖相通的四通八达的洞里暗河,在电灯光照射下恍若一条条不见首的长绸带。龙宫的景观与龙有着不解之缘,什么卧龙湖、龙门飞瀑、龙宫暗湖、蛟龙戏天池、群龙迎客、猪八戒探龙宫……绝大部分都离不开一个龙字。“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宫风景区因成为龙的大观园而充满灵气。
贵州属典型的高原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湿度大、阴雨天多、日照少的特点,这就是俗话说的“天无三日晴”。年平均气温在8℃--22℃之间。一年中以春季的气温变化最大,有时由于强烈寒潮的入侵,在24小时以内,一地的气温变化可达30℃之多,即在一天当中可能出现四季的温度。大部分地区霜期较短,作物生长期较长,在280天以上,农作物一年可两熟至三熟。降水充沛,全年降雨量,大部分地区为1000--1300毫米。温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和森林植被的生长。但由于各月降水量的变化较大,危害农业生产的干旱现象经常发生。春季干旱主要发生在西部,范围较小;夏季干旱则主要发生在东部,范围较大,有“春旱一条线,夏旱一大片”之说。
贵州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已探明储量居全国第四位,为南方各省之冠,具有储量大、品种全、分布广、埋藏浅、易开发的特点。全省绝大多数县都产煤,主要集中于桐梓、遵义、贵阳、安顺一线以西。以六盘水为中心的黔西煤田,有“西南煤海”之称,保有储量147亿吨,品种齐全,以炼焦煤为主,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正在进行扩建,是西南的煤炭供应基地。无烟煤主要分布于织金、纳雍一带,保有储量212亿吨,将陆续开发。煤炭工业已成为贵州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是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恩来总理生前说过,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还说,大有希望。可是,昔日俗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给人们形成了一种蛮荒凄凉、地瘠人贫的印象,也给贵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贵州高原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大的潜力的。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险峻的黔北山区,展现了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内涵,让我们一起畅游,来认识、了解黔北高原这块神秘的土地。
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近年来旅游的热点。贵州民俗旅游的内容丰富多采,作为民族风情重要内容的民族节日,一年之中有1000次(处)之多。节日的来历,人们在节日上穿的服装、吃的食品、跳的舞蹈、唱的歌曲,乃至于交际中说的话,祭祀中念的词,对于非本族人来说,都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这正是开展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独特的村寨建筑,富有民族风情的蜡染艺术,也无一不令人心向往之。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凯里市,有一座“贵州省天然民族村寨博物馆”,相对于一些都市近年来相继兴建的民俗风情村寨旅游点,凯里的民族村寨博物馆有一个无法取代的特点——自然。这里的民族村寨建筑,从内容到形式,严格按照苗、侗、布依、仡佬、彝、土家……多种少数民族的原有民居风格修建,从叉叉房到吊脚楼,从石板屋到竹楼,从鼓楼到风雨桥……无一不以奇特的民族生活习俗和独异的建筑风格吸引着远方来客。
“汉家住城头,苗家住山头,夷家(侗族)住水头”,这首贵州民谚描述出黔地民族居住的特点。苗村侗寨大都是干栏式建筑,这是由原始初民巢居发展而来的古老建筑的一种,多数傍山临溪,用竹子木材建造,下部架空,随着地势自然起落。吊脚楼也为干栏式建筑,用木柱支撑建楼,下层悬空,楼层前面为楼,后面落地或层层为木柱所支撑,凌空高悬。这种独特的干栏式楼居,在防潮湿、避猛兽方面有着特殊的功效。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民居,构成苗乡侗寨一派别有情趣的景象。
侗族历来同姓聚居,一寨一姓建鼓楼一座,一寨多姓则按宗族多少建鼓楼多座。有侗族民歌这样唱道:“锦鸡翅膀凤凰美,比不上侗家鼓楼美。”侗寨鼓楼糅合宝塔与亭阁风格于一体,以榫相接,不施一钉一铆,柱、坊的横穿、斜挂、直撑,斜穿直套,纵横交错,不差分毫,结构严谨,为人类建筑史的骄傲。塔形顶端,重檐斗拱层层而上,高入云霄。檐角高昂翘起,势态如飞似跃。楼顶塔尖多饰以吉祥物宝葫芦、千年鹤等。塔楼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态。层次最低也有五层,而高达十几层的也不少见。楼下底层为大厅堂,中砌大火塘,上悬大鼓,四周设长条木凳座位。大的鼓楼对面往往还有大戏台,楼前多用石板铺成广坪。鼓楼是侗寨政治、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是侗民休息、娱乐、集会议事、举行祭祀仪式、迎宾送客的公共场所。
风雨桥也是侗族极为引人注目的建筑,兼有水上交通、遮阳避雨、休息纳凉、迎宾送客、水上画廊的多种功用。在黎平县城南端109公里处,有与湘西相对的风雨桥一座,这是黔地很负盛名的一座风雨桥。桥长56米,廊宽4米,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桥廊上彩塑彩绘五彩缤纷,塑绘着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珍禽异兽、奇花异草,整座桥有如横跨江面的美术画廊,类似于江南陵园中的画舫。侗寨风雨桥通用青石砌墩,用杉木铺桥面,廊顶有瓦檐遮阳避雨,廊内有长凳可坐,有栏杆可倚,有柱头可靠,真不失为像花一样多姿多彩的花桥。因此,侗乡风雨桥也雅称花桥,是点缀风光的游览地之一。(图35)
图35 侗簇风雨桥
贵州的蜡染艺术举世闻名。据考证,蜡染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是中原地区汉族和西南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民间工艺品。后来,蜡染在中原渐渐失传,而在贵州和云南、四川、湖南等地的苗、布依、水、仡佬族村寨保留下来。平日里,村姑农妇,三三两两,或坐于厅堂,或围于树阴和瓜棚豆架下,俯身蜡染布板上,专心致志的做蜡染。她们用铜片制成的蜡刀,从温在灰炉中的瓷碗里沾上蜡液,描画在白布上,蜡液落布即干。画完之后,将蜡布放在蓝靛缸里浸染。由于用蜡液描过的地方染不上色,所以,待煮沸脱蜡和漂洗晒干后,便显出蓝底白花的各种花纹图案来。
蜡染纹样,除常见的几何图案和各种花卉外,还有很多夸张变形的鸟兽虫鱼、铜鼓纹、公鸡、蝙蝠纹等等,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和神话传说。黔西鼓城安顺,专门开辟了蜡染展览馆,向人们集中展示了璀璨夺目的蜡染艺术。市蜡染工艺美术厂用先进的设备部分的实现了机械化成批生产,并且突破了蓝白两色的单调,而能运用套染的工艺,染以红、绿、蓝、黄等多种颜色。近20多年来,具有独特审美价值和民族风情的蜡染工艺品,走向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
2.2.2
第二春城贵阳
贵阳是一座海拔1071米的山城,周围群山环抱,跨乌江支流南明河南北两岸,地当黔桂、川黔、贵昆、湘黔铁路的交点,与周边省份相连,是西南铁路枢纽之一,也是全省公路网的中心,交通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上古民族的大迁徙,使贵阳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很早就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殷周、吴越、荆楚、西秦的古俗,至今在贵阳仍多有遗留。从史前的神话传说追溯,黄帝时期,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民族为黄帝部落击败,遂率众南渡黄河,聚居于黄河以南长江中下游一带,史称“三苗”。至尧、舜、禹时代,三苗又有无数次的跋涉,沿着长江支流,向南方和大西南大迁徙。战国时期秦楚之争,楚败,强秦势力渗入黔中。汉代,夜郎古国在贵阳一带的存在,已引起中原汉王朝的注意,其区域自贵阳至今黔东南、黔北、黔西苗岭山脉和南盘江等古江流域的广阔地带。汉武帝时,已在夜郎古城赐王设藩。自晋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都在贵阳设置县治、府治。历史上称贵阳为“贵筑”,故今日仍称贵阳为“筑城”、“金筑”。
贵州向有“天无三日晴”之说,因为黔地多山日照短,全省往往笼罩在沉沉雾霭之中,因此阳光对贵州来说显得特别珍贵。贵州省城贵阳,有一说即寓意本省阳光格外珍贵。多雾的山城贵阳又不似雾都重庆,虽也多阴天,但无火炉重庆的酷热,常年气温属亚热带湿润温和气候,又处红土高原,气候更加清爽宜人,有与春城昆明相近的特点。这里天无三日晴而时常云雾飘渺、风雨凄迷,倒使地无三尺平的多起伏山城,恰似一幅大写意的泼墨山水画。
犹如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是所在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城徽”和标志。(图36)
图36 甲秀楼
甲秀楼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当时任贵州巡抚的江东之,为添山川灵秀,在河中垒台作奋鳌状,名之曰“鳌头矶”。台上建阁,取名“甲秀”,寓科甲竞秀、人才辈出之意。后此楼多次毁坏,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按原样重建,1981年修复。
甲秀楼耸立在南明河鳌矶石上,高约20米,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石柱托檐,有白石雕花石栏围护。新修葺的楼阁门窗,雕龙画凤,刻草镂花。楼基处,亦有白石雕砌的水月台相辅佐。驮载楼体的浮玉桥,横卧波上,稳稳托起甲秀楼四百年的风雨沧桑。登楼远眺,远山含翠,近水浮金,已不见当年“渔舟上下一溪绿,鸟韵斜阳千树红”的田园风光,但见新城老城争胜概,车流人潮逐繁华的贵阳新貌。
矗立在雉堞起伏的旧月城上的文昌阁,位于贵阳城东隅,俯视城阙,遥望群山。它是一座以文昌阁为主体的木结构建筑,阁有三层,上祀奎,中祀文昌,下祀武安王,总名“文昌阁”。阁以其独特的古建筑艺术而具观赏、科研价值,久负盛名。
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代多次重修,现存文昌阁建筑群的格局为嘉庆年间形成,坐东朝西,占地约1200平方米。阁两侧是重檐悬山顶厢房,对面建倒座,以走廊、围墙相连,形成四合院式样。阁楼为三层三檐不等角的九角攒尖顶。顶角的划分十分罕见:将圆周四等分,再将正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弧二等分,这种造型的阁楼在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还属首例。更有趣的是,阁楼柱架用材数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如二、三层为9角,梁81根,柱54根,楼楞木二、三层各9根。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因为古人崇尚“九”,以“九”为天地之至数,既包含崇高无极又寓久长久远而精心设计。
贵阳群山环饶,市区公园出色闻名,溶洞幽深别有洞天。著名的胜景有三山二公园,这就是扶峰山、栖霞山、黔灵山和森林公园、地下公园。
扶峰山又名尖山,在贵阳旧城东门外,因山石多成螺旋形,故当地也有称之为螺蛳山的,山间有古寺名扶峰寺,山以寺名。山间古建筑以阳明祠最为知名。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因直言遭贬,在西南边陲贵州龙场驿为丞。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讲学育才,在贵州不少地方留下足迹。正德四年(1509年),受聘来贵州讲学,培育了许多弟子,阳明祠,便是为纪念他而建。王阳明对黔地的文化教育影响深远,贵州人对这位先哲十分敬重,很类似于广东潮州纪念韩愈,广西柳州纪念柳宗元,海南澹县纪念苏东坡。当年,这些文化大师从文明昌盛的中原贬谪到边远蛮荒之地,开启了一代学风,因他们的到来,这些边远之地文气渐开,以后人才辈出,逐渐与中原文化相衔接,中原文化得以传播、得以光大。栖霞山又名东山,和扶峰山互为屏障紧相邻接。山间古建筑以屹立山巅的东山寺为中心展开,佛道并存,佛寺道观同展异彩。
黔灵山在贵阳市西北隅,清初以来,即为黔中名山。由象王岭、檀山、白象山、大罗岭等群山连结而成,面积达300多公顷,峰峦叠翠,黛色葱茏,解放后辟为公园。山上古树参天,泉石奇特,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山间自古珍禽异兽无数,有1500多种高等植物,1000多种名贵药材,50多种鸟类,还有数十只成群栖息的猕猴,时常出没向游人索取食物,给人们增加了不少游兴。
山麓有麒麟洞,因洞口一巨石似麒麟而得名。洞内幽深曲折,冬温夏凉,多石花、石幔、石榻、石椅之属。数百年前有游人题诗赞曰:“人间寻胜唯斯地,洞里乾坤别有天。”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曾先后囚禁在此。
登山小径名“九曲径”,数十步一曲折,盘旋而上,其实远不止九折,民间称这小路为24道“之”字拐。小径辟于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因地势屈曲广狭为之,共380级。沿途怪石卓立,浓荫蔽日,有响石洞、古佛洞、洗钵池及“虎”字摩崖,并有数处碑石和二、三小亭惨伍崖壁。“虎”字摩崖汉字草书高达7米,笔势狂放遒劲,虎虎有生气,堪称书法艺术一绝。署名是官至总兵的赵德昌,但据说是他的幕僚、书法家孙竹雅的手笔。
黔灵山顶呈凹形,系第四纪冰川遗迹。康熙十一年(1672年)创建的宏福寺坐落其间,山门上书“黔南第一山”,为董必武手迹放大镌刻而成,镏金璀璨,赫然入目。古寺主殿为重檐歇山屋顶的架梁式木架结构,出檐用西南庙宇建筑中常见的木雕撑拱,属蜀桂滇黔古建筑的同一风格。山后松柏翠竹间,矗立着高大的“解放贵州烈士纪念碑”。由广场沿阶而下,便是青山环抱、碧波粼粼的黔灵湖。岸边有石堤长廊和水榭楼台,供游客观赏湖光山色。
森林公园在贵阳市东南隅,距市区约2.5公里。山势绵亘,土地肥沃,延袤数十公里。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除有一个小型的示范性农场外,绝大部分是荒山草地。20年代改作实验林场,造林范围有所扩大。解放后继续经营,至1961年辟为森林公园,总面积达3900亩,分梓、樟、柚、栎、檀、松、杉、白杨、油茶等十几个林区,资源非常丰富。公园前门一带,为古驿道必经之峡口,居高临下,控扼省城的南大门。原为明清两代驻军要塞,即古关隘图云关,是历史上出入贵阳的门户,素称“黔南第一关”。这里保存崖刻碑石甚多,沿途矗立石雕牌坊20余座,最著者是旌表杨芳的“万里封侯”坊。整个园内乔木参天,浓荫蔽日,风景秀丽,别具一格。
地下公园,在贵阳市南小车河畔,又明南郊公园,和森林公园均以野趣天然齐名。这里地势空旷,一座荒山隆然突起,山下有亭屹立,奇特的地下公园即由此进洞。据地质部门考察,系形成于200万年前的岩溶洞。1965年发现并稍事整理,洞身曲折蜿蜒,洞壁和岩浆凝结物均呈乳白色,宛如一条银鳞纷披的白龙,所以被人们称为“白龙洞”。
白龙洞全长587米,高4~10米,宽3~20米。洞中布满石幔、石笋、石柱、石花,形状千奇百怪,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如层楼观景、松风涛声、百步银河、高僧西行、喜庆丰收等,诗情画意,妙趣横生。进入这梦幻般的奇境,使人浮想联翩,游兴倍增。最令游人感兴趣的,是名为“双玉盘”的两块圆石相叠,轻轻扣击,玉声琅琅,古雅怡情。洞内“水底世界”和“百步桥”景区,四周钟乳如玉,一池浅水,深可尺许,四季不涸,澄澈清明。水中100个石磴,如波浪般排列,供游人往来。
白龙洞外,又是一番风光。农舍依稀,百花争妍,树影婆娑,紫薇林、樱花林、桂花林、梅花林、雪松林,清香不断,被游人们赞誉为“地下有公园,地上有花园”的胜地。
贵阳市南郊花溪公园距城17公里,是汉、苗、布依、仡佬、彝、侗等多民族杂居的山明水秀的旅游胜地,因那里居住着贵州古老的土著民族仡佬族,历史上长期称之为“花仡佬”。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以西南地区为大后方,贵州的地位一下子重要起来,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云集贵阳。贵州省政府主持开辟花溪为公园时,以“花仡佬”名称不雅,只取其“花”字,加上溪流的“溪”,正式命名为“花溪”。1941年,建成中山公园,花溪风景区才初具规模。解放以后,又不断投资扩建,花溪风景区开始驰名中外。
南明河在龙山峡至济番桥一带,称花溪河,蜿蜒出没于峡谷之中,山环水绕,颇为清幽。田畴交错,布依族村落历历可数;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或突兀孤立,或蜿蜒绵亘,亭桥楼阁散布,既有公园之趣,又有山野之味。园内麟山,碧苔层岩,小境曲折。山半有洞,深入下行,横穿花溪河床,可谛听流水之声。洞外缘岩建“飞云阁”,凭栏俯瞰,放鹤桥近在咫尺。龟山与麟山相依,居花溪中心。山麓有著名的“坝上桥”,桥下河水奔流,瀑布直泻。承接瀑布的一段河流,平波碧绿,岸柳依依,可以泛舟。蛇山与龟山对峙,中隔一水,蜿蜒起伏,如蛇行草莽间。百步桥,系以石蹬百具,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一步一蹬,味露水面。游人经此鱼贯雁行,望水中倒影,飘飘欲仙。
花溪生产的刺梨糯米酒,属贵州名酒,被誉为“酒会筵席之上乘,冷热饮料之佳品”。刺梨是一种蔷薇科野生小灌木,4--6月开花,秋天结果。果实呈黄色,有时带红褐晕或绿褐晕;果皮上密布小肉刺,因而俗称“刺梨”。刺梨“形模难适眼,风味竟舒眉”,人们很早就知道它酸甜微涩的风味,且有助于消化,少数民族还将它制成酒。抗战期间,从沦陷区来到贵阳从事营养学研究的王成发、罗登义等人,为了解决军民普遍缺乏营养的问题,对贵州几乎所有的瓜果蔬菜进行分析,发现野生刺梨所含的维生素C异常丰富,每100克刺梨鲜果中含维生素C一般在2500毫克左右,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和药用物质。1951年,贵阳市在花溪建立了第一家国营刺梨酒厂,采用传统的酿造工艺,进行科学加工和测试。花溪刺梨酒有消除疲劳、健胃补脾、补中益气、活血、助消化等功能;而且酒色橙红如琥珀,晶莹透明,酸甜适口。1980年获贵州优质产品称号。
百花湖红枫湖风景区连成一片,百花湖在贵阳市西北约22公里,红枫湖在清镇县城附近,距贵阳市33公里。过去,这里崇山峻岭,属黔中岩溶丘陵洼地,猫跳河、羊昌河及其支流穿行其间。1958年动工兴建红枫湖水电站,拦腰截断猫跳河,1960年大坝竣工后,在山间盆地和河谷中出现了贵州最大的人工湖。湖中桃花园山上有数百株枫树,每临秋季霜叶似火,漫山红遍,故名之为红枫湖。红枫湖湖水面积57平方公里,最长处25公里,最宽处5公里。1988年,国务院公布红枫湖为国家级风景区。百花湖竣工于1966年,与红枫湖一样,均属防洪、发电、灌溉、养殖一体的大型人工水库。
红枫湖湖面碧波荡漾,四周青山隐隐,湖中分布着70多个拖岚带翠的大小岛屿,小岛被湖水相隔,若隐若现,宛似睡莲盛开在绿波之上。湖面依地形起伏,时宽时窄,湖汊蜿蜒曲折。湖区水陆交错,林木繁茂,可以开展垂钓、划船、爬山、狩猎等项活动。泛舟漫游,穿弋于危崖幽谷、湖凫乱飞的汊湾之间;或乘小橡皮船驶入湖区的桃源洞,寻幽探奇,其乐无穷。
贵阳是个多民族的城市,民族传统节日,一年多达二三十个。其中,“四月八”的场面最为热烈壮观。
农历四月初,贵阳春意尚浓,夏的脚步悄悄临近。初八这天清晨,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布依族等各族群众,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从贵阳市内、远郊和临近的龙里、惠水、长顺、平坝、清镇等县,成群结队,涌向贵阳市中心的喷水池一带,有的初六、七就开始动身,有的一路上且歌且舞。以喷水池为中心的中华路、延安路,到上午十时左右,便已人山人海,腾跃其五彩缤纷的波浪。贵阳市的市民,也纷纷涌上街头,加入各民族共同欢庆的行列。
下午二时左右,仿佛是“四月八”的开场仪式似的,在震耳的鞭炮声中,锣鼓、唢呐、芦笙、萧笛和鸣,有关文艺团体的狮灯、龙灯也赶来助兴。苗族青年男女,在芦笙舞曲中,踩着鼓点起舞。芦笙舞、木鼓舞、铜鼓舞、踩鼓舞、板凳舞及各地苗族、布依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表演,异彩纷呈。在集体舞蹈之外,情侣们开始了“牵羊”、“游方”、“赶表”,在对歌中增进了解。老人们访亲会友,替子女相亲;儿童们在吃喝、玩耍、参观中,见习本民族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从清晨到深夜,喷水池一带,万头攒动,摩肩接踵。整个山城,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关于贵阳“四月八”的来历,苗族无论哪一个支系,都说是为了纪念本民族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英雄。他为了大众安居乐业,与邪恶势力进行殊死搏斗而牺牲。今喷水池一带,便是英雄的长眠之处。因此,每届四月八,人们便要到英雄的“墓地”,凭吊英灵,祈求幸福。布依族过“四月八”,是因为这一天是传说中的牛王诞生日,俗称“牛王节”或“牧童节”;同时,又恰值“开秧门”前夕,为此举行歌舞庆祝,便能确保丰收。
“四月八”的传统节日,发展到今天,逐渐增添了新的内容,成为以苗族为主体、有布依族参加和政府有关部门支持组织的、全市人民都关心的用以宏扬贵州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