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岭翠峰 >峰叠云绕九宫山

峰叠云绕九宫山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529       发布人: 长江文化

九宫山位于鄂东南,幕阜山脉中段,主峰老崖尖海拔1656.7米,被称之为鄂南第一峰。山势险峻,绵亘百里;上下九重,峰峰争翠;高瀑注壑,林木幽深;珍禽异兽,出没其间。九宫山因“山峦九重”,故名九宫。也有说因后晋安王兄弟九人在山上造九座宫殿后而得名。南宋时始为道教圣地,建宫观九座,“石坊翘峙,金门铁瓦”,壮丽辉煌。现存较为完整的建筑有真君石殿,山下牛迹岭有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墓。
        九宫山成为一座名山,当是以南宋中叶,著名道士张道清选中此地作传道道场而扬名于天下。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他上山开辟道场,声势浩大,自始两湖、江西、河南的香客络绎不绝。据记载:九宫山道场宫殿、庙宇遍布,“皆雄杰壮丽,俨若清都缥缈,靓深凝出尘境”,“朝谒者众,日达万人”。历朝统治者不断拨款整修重建,使“毁者复完,废者崇之,缺者增之”。明末后的数百年间,由于连年战乱频仍,山上名胜遭到严重破坏,不少古迹毁于天灾和战乱,道场一蹶不振。
        直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东南红军在九宫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以后,凄清荒芜的山上才又充满生机。1931年,彭德怀率红三军团转战到此,使九宫山迎来了新的天地。
        解放后,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当年的废墟上,整治和修茸九宫山的名胜景点,开辟了新型的旅游避暑胜地,成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湖北省的一大著名风景区。1984年,胡耀邦同志视察鄂南时,登上了九宫山,他兴致勃勃挥毫写下“九宫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揭开九宫山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最近,九宫山旅游又新开辟一处景点,全长5公里的峡谷,谷内奇石、深潭、翠竹遍布,如今九宫山正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四方游客面前。(图41)

图41  九宫山

15.1

    九宫八景    

        九宫山的自然景色奇郁神幻,据《九宫山志》记载:旧有八处胜景。如怪松坡、云中湖、喷水崖、祖爷殿、一天门、万山石、陶姚洞等。大部分自然景观仍保持了原来的风貌,其岩、峰、岭、台、石、洞、泉、池等奇观异景,引人入胜。九宫山的夏日,是绿色的清凉世界;而冬日却是冰雕玉镂的童话世界,令你流连忘返,乐不知疲。九宫八景谓之:奇松夹道、万山石刻、天门雄关、云中平湖、泉崖瀑布、五岭波涛、陶姚古洞、真君石殿。
        奇松夹道九宫山的狮子坪为登山的必经之地,谓之“山门”。从侧峰上行,是威严虎视的石头雄狮,山坡奇松夹道,山崖边即为怪松坡。过去原是一片古松林,只有一条小径,供朝山者拾级而上。据说古松中有汉代所栽的“汉松”,又叫“五大夫松”,劲节虬枝,天下少有。九宫山几经浩劫后,松林已所剩不多。
        这些青松簇拥矗立于山道旁,形象奇特,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平地崛起,立于道旁,伸展松枝以迎天下宾客,曰之“迎客松”;有的相依而立,忸怩羞答,似含几分腼腆,谓之“含羞松”;有的抱头盘膝,亲密依偎,如亲姊在窃窃私语,名之“姊妹松”;有的条枝繁茂,树冠如盖,迎风招展,称之“摇摆松”;有的主松高大苍劲,枝干前伸,另一矮松扑向主松怀中,叫它“父子松。这些奇松树龄都在300年以上,令慕名前来者叹为观止。
        万山石刻从九宫山北麓沿石路上山,爬过好汉坡,穿过滚头坪,就到了云关。云关古时为各路香客朝拜进山的大门。一路上怪石林立,有鸡冠石、眠云石、观音石、试剑石等。试剑石是两块光削如磨的巨石,一仰一立,竖立的石壁高约2丈,上面有“拔剑中行”清代刻字。相传当年张道清开道场,上到山腰,被一块巨石挡住去路,他抽出师傅的宝剑,大喝一声“开”!拦腰猛地劈下,顿时裂为两截,其中间形成一条石巷,后人称之劈山开路的巨石为“试剑石”。其上方建有试剑石亭,在石壁顶端镌刻着“万山”二字,因是南宋末年爱国诗人谢枋得的题字,又称“万山亭”,此石亦称“万山石”。巨石下部有“曲曲入胜”石刻,是明代天启年间所刻。沿石径各处还有清初文人留下的多处石刻,称万山石刻。
        云关关顶是娘娘庙的旧址,相传李自成曾在此观察过九宫山的地形。云关古寺经过修复,建起一座气势宏伟的四进寺院。云关的山路下面是一面斜坡,上接悬崖,下临深渊,这里山高云多,阵阵山风,把彩云撕成无数碎片。上山石路小径,曲折回环,依崖临涧,险不胜言。一路上奇石耸峙,有自然天成的“观音”、“飞升”、“虎头”等景观,引人入胜。上到高险处,周身感到疲乏之时,蓦然“不负初心”几个苍劲雄健的大字,映入眼帘,脚下就又来了劲头。小径直插云霄,游人身临其间,穿云破雾,攀援绝顶处,恍如登临仙境。
        天门雄关天门原为建造的道观大门,在云中湖之东南处,沿古道而上便进入“一天门”。大门两边曾有一副对联:“半山上下分晴雨;一岭东西判楚吴”。这里早先有座古庙,名巡爷殿,其内两侧是一尊尊神像,正中的巡爷又丑又怪,手中拿着一把锅铲。这巡爷叫郑邪,他为什么不拿巡山大斧?传说他因爱偷食工匠的饭菜而被打死,偷埋在伙房水缸底下。张道清知道后,怜他是自己收的第一个道徒,便把他的尸体移出,厚葬到一天门处,又建起这座大殿,封他为巡山大王,工匠们讥讽郑邪,便把他塑造成手拿锅铲混吃混喝的巡爷。
        巡爷殿背后是一座山峰,东坡山崖的岩石状如伏虎之头,虎视眈眈,伏踞雄关。其背之上端凸出的几块崖石,似一群小虎追随其后,造型奇特,栩栩如生。据说这趴着的老虎,原是一只真虎,一天夜里,它听到有人在山坡上诵经,便跑去偷听,听着,听着,就入了迷,竟化为一尊石虎,诵经的人则是张道清!原来是张道清刚来九宫山时天已黑下来,一时无处安身,便在山坡避风处打坐,准备翌日再选定好地方开设道场。不料,半夜跑来一只老虎,他不愿伤之,就收它为道场的“护卫”。后来,张道长在山顶设坛传道,那个打坐的山口,成为道场的第一个大门,取名“一天门”。那威风凛凛的石虎,日夜踞守着山门,称之“虎伏天门”。
        这一条古道嵌在悬崖石壁上,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在虎崖之上观日出,也是奇趣无穷。清代成汝昂有诗赞道:“任我纵横千里目,看他吴楚万重山。”
        云中平湖云湖在凤凰岭处,原景谓之“龙潭皓月”,后来将“潭”开阔为平湖,此景又翻新为“云湖夕照”。云湖在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湖面宽约百亩,水量充沛,蓄水达百万立方米。湖水从一石罅之中飞出,直下百米,坠入云湖。
        云湖处的远山近水极有透视感,春秋之季,天空云雾堆积奔涌,随山风吹拂,飘游于碧波荡漾的湖上,显得十分闲瑕舒缓。尤其是夕阳把山峰映照在湖面,那霞光、水色、山影、云彩,融于湖中,一刹间,似流金涌玉,光彩缤纷,幻化无穷。
        月光下的云湖更加美丽,澄静的夜空,山峰“躺”在湖里,上下天光,一碧如洗,听得见流泉飞瀑与蛙鼓虫吟交相应和,远处的房舍屋宇,阡陌台阶,那古老残破的祖爷殿、刚劲的雷击树、郁郁怪松、萧箫翠竹,都笼罩在大山的暗影之中,混沌莫辨。唯有孤月皎皎,朗照千秋。偶尔,不知是宿鸟投林,还是鱼儿跃水,扑哧哧一声,划破寂静,待循声望去,早已音迹杳无。遥远的天边雪霰一般的清辉,无声地铺过山峦秀谷,如潮涌来。月亮升起来了,金晃晃地腾跃于高山之巅,雍荣华贵地向湖面飞升,她那温润的光泽,映在清冷透亮的湖水上,是那样的深沉、安祥、神秘、渺远。
        此刻沿着湖滨轻挪慢辗,转悠下至湖岸,踏上卵石小溪,便踱上了湖心小岛。小岛如一枚青橄榄立于银盘正中,夜露降临,草叶上点点荧光,挑着无数晶亮的月,脚一踏过,月儿扑落落地附在鞋上,滚到身后地上,令人心旷神怡。
        泉崖瀑布在凤凰岭西南百米处,有一泉崖高达百米,两旁岩壁光滑如削,奇险幽深。云湖之水就从这崖顶飘泻而下,悠悠忽忽,落入深涧。远远望去,她飘摇跌晃往下坠,时而象乳白色的纱绉,时而又变成淡青色的烟雾,飞流中跳出朵朵白云,化作无数条江驹奔窜而下;近看似流萤闪闪,珠群撒落,雪片飞花,好一个千变万化,不可捉摸。
        每遇洪水或暴雨过后,云湖之水溢出如巨盆倾覆,直捣涧中,轰然声声如雷鼓,震撼山谷。激荡的山风,撩开瀑布,卷起千重雪浪,弥漫山崖。那泉崖瀑布经转折跌宕,落入涧底山石上,空谷回响,时而象嘈嘈急雨鞭打江心,时而又化作幽咽哀鸣。到了冬季,泉崖又是一番景致,冰凌倒挂崖上,银光闪烁,古人有诗记之:“匹练高悬万仞端,纷纷冰雪落层峦,松涛一壑清相映,虎豹犹惊六月寒。”
        泉崖处现已将“观瀑亭”遗址辟为观景台,游人在此俯瞰观瀑,一览无余。清澈的瀑水,似雪似雾,落入涧中心的地方,才泛出一层淡淡的绿来。在这里站久了,就会感觉到一种雨蒙蒙的湿润和清凉。
        五岭波涛九宫山有三瀑,曰:云瀑、水瀑、竹瀑。其中要数云瀑最富于浪漫色彩。九宫山奇峰高耸,岭岭相连,沟壑深谷,皆笼罩在云雾之中。这里有着独特的高山气候,形成奇异的自然景观。山峰终日隐秘在云海波涛之中,云雾缭绕,翻腾奔涌,万壑竞幽。
        “高云关”是山中最佳观云去处,观云千里一望无际。在九宫山招待所旁,建有“观云亭”。置身云海之中,好似山随雾转,人伴云移。有时它沿着你的登山脚步滚动;有时它飞过你的头顶嘻闹;有时它温顺地依偎于你;有时它又唬着脸发点小脾气。……雨后天晴、雪后初霁的云尤其美,置身于云中,随波奔涌,领略无限风光。明朝朱庭立在《九宫行》中写道:“嗟呼!九宫山高不知几万丈,神鳌移来自海上,天地东南有伟观,鬼琢神雕谁可状。”就是指的这一景色。
        陶姚古洞在一天门到铜鼓凸的路边上,有一小山洞,传为古时有陶、姚二道姑在此修仙。古洞如石屋,因是其修道之居所,故名陶姚古洞,亦叫二仙洞。“陶姚二真人,唐时修道九宫”。据说唐秦王李世民发起玄武门之变,杀死胞弟李元吉,他的两个妃子陶妃和姚妃,死里逃生,隐姓埋名跑到九宫山麓一个叫界牌的村庄,住在一孤老太家,几天后怀有身孕的陶妃,便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阿宝。满月后,陶妃把阿宝和一件龙袍托付给老婆婆,将来好让阿宝明了自己身世。于是陶、姚二妃辞别了婆婆,到九宫山上石洞做了道姑。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严寒,冰雪封山,洞中断了食物,又无法下山化缘,二妃在饥寒绝望中,手拉手从喷水崖处跳崖自尽了。来年开春,老婆婆带去食品,上山遍寻不见二妃踪迹,后在喷水崖处,发现陶妃的一片衣襟挂在半山的树枝上,心想她们大概是成仙了。此处后来就称之为“飞升崖”了。
        古洞外原建有庙宇,后被毁。洞内顶端一年四季有泉水下滴,入洞底的两处石凼,清泉丝丝入凼,又悄悄溢出,活水源源不断。有人说这泉水是陶、姚二仙的眼泪。水质富含多种矿物质,丢下个硬币不见沉底。洞顶岩石交错,生成有趣形态,其石罅之中还生长着山杜鹃,每到春季,山花烂漫,成为一道风景。你爬到石洞上面去,观瞻云中湖,一览无余。
        真君石殿谓之“祖爷殿”,又叫“真牧堂”,位于云中湖畔,始建于南宋(公元1195年),全部用青石垒砌而成。据说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也就是在曾经掩埋巡山爷的地方盖起的石殿。清康熙年间曾修葺一新,殿内仅存一幅“敕建钦天瑞庆宫”石匾,是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
        祖爷殿是被尊为开山祖爷张道清生前静心修真,念经诵道的地方,他升天后皇帝敕封为“真牧真人”。1219年殿内供奉着张道清的腊尸,道徒们日日跪拜,以纪念他创建九宫山道场的功德,祈求将来能托福早日成仙。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湖北郢州的游方道人张道清,有一次在长沙传道中,听说荆楚的九宫山风景独秀,清幽奇雅,便率领众道徒,迢迢千里,鸟道登山,果然是名不虚传。
        于是,张道清托仙山洪福,依九龙光彩,开坛传道,创立道家宗派,兴建“玉帝殿”,称之玉帝托梦,曰:九宫山是“星应斗牛,地接衡庐,逢兴则止,遇九而居”的仙地。那时,正值江南连年大旱,而九宫山因山势峻拔,受空气对流而时有降雨,张道清道人便借题发挥,招引无数百姓上山求雨。于是,两湖、江浙一带的朝山香客,络绎不绝,千里跋涉,风尘仆仆前来祭拜。宋宣宗、理宗、度宗等帝王也对九宫山道场倍加赞赏,曾拨款、敕封、题匾、赋诗,使之声名大噪。一时间,山上大兴土木,扩大宫宇规模,宋宁宗还亲派工部尚书督造“钦天瑞庆宫”。那煊赫威风的百神之像、祭酒之器、钟鼓幕帘,真是一派兴旺繁荣景象。
        此后九宫山道场屡兴屡毁,经受了三次毁灭性的打击。一次是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江西九江一带爆发了农民起义,九宫山上的宫宇被“江州大盗”烧毁,住持道人罗希注上报朝廷,得以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97年)重建竣工。朝廷还派出大书法家赵孟頫专程来九宫山题书“重建钦天瑞庆宫碑”文。从这碑文中可见其宫宇规模之盛大,“殿西南向,为渊静之居,东为方丈殿,南为天光之堂,其上曰朝元之阁。阁西龙神殿,东为藏室。”“阁之南,为仙游之殿,又南为通明之殿。”“庑南又为天声之楼,悬大钟于楼中。”还有道院,庭西为朝真之馆,庭中为虚皇之坛,坛南为碑亭,亭南为东、西、南三门,门之南有华表,又南是天上九宫之门。”“合数百间,皆雄杰壮丽。”
        元延佑甲寅年(公元1314年),九宫山上由于遭电闪雷击,引发山火,“宫宇尽为所毁”。后经道徒车兰谷“领徒修复”。不料,仅维持七年,元英宗辛酉年(公元1321年),湖北通山县农民起义,一把大火烧毁了九宫山道场,宫观殿宇化为断壁残垣。直到1376年,九宫山道场才再次中兴。这得益于长期留守的道人黄菊山(宋黄庭坚的八世孙)曾与明太祖朱元璋有过一段政治上的交往。1366年,黄菊山下山游鄂渚,偶遇朱元璋,便叩头称万岁,朱元璋心想当时中原群雄争霸,谁主天下还未可知啊,怎称我万岁爷?可见此人不凡,便邀黄道人入帐内细谈,黄道人滔滔宏论分析天下形势,指出只有朱元璋才能力鼎中原大业。
        10年后,朱元璋在朝中突然想起这件事,便传旨派翰林大学士宋濂一行人登九宫山接“黄尊师”下山,设斋宴款待,并赏以巨资修复道场,曾动用民工数万,排成40里地的队伍,从山脚到山顶,传砖接瓦,“不出数月,宫殿落成”。此间一直香火兴盛,保持了百几十年。
        第三次是明正德年间,九宫山道人转入一场政治纷争,支持与朝廷抗争的江西宁王朱洹宸豪,朝廷平息这次叛乱中,亦派兵捣毁了道场,九宫山上的“钦天瑞庆宫”等“殿宇重遭兵燹”。所幸嘉靖王很信奉道教,又给以重建,规模更恢宏,将“钦天瑞庆宫”改建为“万寿宫”、“承露宫”、“九一宫”,每宫设三院,称之“三宫九院”,山之南北及两麓沿途兴建了巡爷殿、老师殿、散云场殿、石垅观、云关圣母庙等建筑,围绕着九宫山为中心,殿宇星罗棋布,延绵数十里之外,是九宫山道场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这一极盛时期维持到清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林启容率太平军经九宫山时,与道徒们相执而生隙,士兵们一怒之下,焚烧了殿宇,捣毁了真牧堂,以及从南宋以来一直供奉的张道清的腊尸。从此九宫山从“全国五大道场之一”的位置跌落衰败了。
        九宫山道场八百年的兴衰更替史,已离我们远去了,如今她正在揭开崭新的一页。



15.2

    闯王踪迹    

        九宫山因明朝闯王李自成兵败于此而闻名。李自成在大顺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初夏,率部自襄阳仓促退至武昌,旋转不利,又挥师东下南京,途中受阻,遭清将阿济格、多铎等部的衔师追击。李自成与牛金星分手相约:进通山境后,取道牛犊岭,上九宫山会合。他便“自率一股”,几经转折,来到九宫山,以图能再起取道江西。
        在九宫山的山麓李家铺一带,闯王被清军包围袭击,连日血战,手下的人马已死伤大半,李自成杀出重围,“单骑突脱”,他不敢停留,策马进了山沟,沿羊肠小道行了20多里,感到又乏又饿,正欲歇息,忽传来一阵马蹄声,闯王环视两旁山坡没有树木可藏身,路边只有一个“黄土洞”,仅能容下一人避之。无奈,闯王朝白龙马屁股猛击一掌,那马深解人意,疾弛而去。洞口是一片没膝深的茅草,闯王手握宝剑,伏在洞内。不多时,清兵追至此,据说有一领队的头目欲到洞口查看,忽然一条碗口粗的黑蟒唰地窜了出来,清兵吓的掉头而去。小小的黄土洞因保卫了大顺皇帝李自成,人们便称之为“皇躲洞”。
        闯王脱险后顺一条山坡小道往前走,身后传来白龙马一声长啸,坐骑回到身边,闯王好不欢喜。前行走到一岔道上,一边是通向牛犊岭,一边是通向牛迹岭,正待犹豫请人指点迷津,来了一砍柴老者。由于双方口音差异,误把牛迹岭听成牛犊岭,错使闯王误入歧途,进入葫芦槽。闯王沿牛迹岭方向前行,此处深沟峡谷,荒无人烟,好不容易出了谷口,见前面有一山岭,闯王心想必定是“牛犊岭”。其实这是牛迹岭,以石块垒起的梯路又高又陡,弯腰爬行都十分艰难。相传老子曾骑着犀牛过此,在青石上还留下蹄印。闯王爬过一陡坡,饥渴难行。忽见前面竹林有一老婆婆,提着一罐玉芦粑,闯王大喜,拿出银子欲买些粑粑,老人家起先不肯卖,后见此人有些来头,收了些银两,勉强分半罐芦粑给他充饥。闯王因“乞樵者食”而遭来杀身之祸。
        这送饭的婆婆姓程,有三个儿子,按力气取名,老大能挑800斤,叫程八佰,老二程三佰,老三程九佰。程婆婆送饭到山岭,把这事告诉了打柴的儿子,他们猜想此人必是李闯王的人,兄弟仨急赶着去追杀那大汉,捉拿归案,向官府领赏。闯王此刻已策马走入一片大松林,回头见有三人,一人拿斧头、一人拿冲担、一人拿茶木辊,气势汹汹地扑了过来。闯王拔剑未出,八佰已举棍劈来,闯王头一偏,顺势拔过木辊,打断八佰的咽喉,他闭眼死去。三佰见状抡斧砍来,闯王已举剑在握,用力一挡,斧头落地,刺入三佰。不料剑头斜插进树身,待猛力抽出,后背已遭九佰一冲担刺穿。闯王落马倒地,被小源口寨勇程九佰杀害,终年39岁。这位叱咤风云,为民拥戴的农民领袖,竟死于乡蛮之手,成为千古遗恨。闯王死后,乡民发现他内衣穿着黄袍,左手腕系有一颗金印,认定是李自成。“有庄人怜者,草葬之”。
        李自成的陵墓,在九宫山西麓的牛迹岭,占地8100平方米,前门有石雕牌坊,过石阶登上小山有圆形墓冢,即闯王墓地。解放后国家逐年拨款,维修此墓,还修通公路,建起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闯王墓碑上书有“李自成之墓”,为郭沫若所书,并题写墓志铭,茅盾亲题“李自成陈列室”,姚雪垠题书“闯王陵”,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
        李自成兵败后的结局,学术界至少有10种的说法,但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山的九宫山;另一种是李自成在湖南石门夹山寺为僧。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完成的《李自成结局问题的由来和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李自成于顺治二年五月在湖北通山被乡勇杀害。至于李自成遁于空门的各种说法,从乾隆到民国时期,不断受到学者的批评,至今还没有可信的证据。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