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高水长 >庐山奇秀甲天下

庐山奇秀甲天下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030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部,北濒长江,东南临我国第一大湖鄱阳湖,属淮阳弧形山系。因庐山系断层性地垒式断块山,8000多万年前,地壳裂断下陷,形成了庐山平地突起,高出附近平原1400多米,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1米,显得山高谷深,巍峨峭丽。(图42)

图42  庐山

        庐山又名“匡庐”、“匡山”。《山海经》称它为“南鄣山”、“天子都”、“天子鄣”。庐山是千古名山,襟江带湖,峰峦叠翠,风光秀丽,既为圣山福地,又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历经沧桑,名胜古迹众多,共有景点37处,景物、景观230个。庐山险奇雄峻,翠谷幽鸣,云景变幻无常,苏轼的千古绝唱《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道出了庐山变化莫测,高深奇丽之景。
        庐山呈椭圆形,长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拔地千尺,东南和西北边缘陡峭,东北、西南平缓,整座山势如匡似庐、庐山、匡山之名可能由此而来。至于庐山命名还有多种说法。(图43)

图43  仙人洞

16.1

    人文之盛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这是毛泽东于1959年7月登庐山时,为其留下的诗句。庐山一山独峙,群峰峥嵘,空气清新,水源洁净。每逢盛夏,游客云集,也有避暑、疗养者,来往众多,络绎不绝。
        传说殷周之际,有个姓匡名俗字子孝的人,在庐山修炼,得道成仙,羽化而去,其居住的地方被称为“仙庐”。又传,有匡氏七兄弟,结庐隐居此山,立志终身不仕。周定王发现后,召之不见,又专派使者来访,但匡氏兄弟早已羽化仙去,唯庐独存。但庐山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云:“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已有庐山之名,这是道教创立前二三百年的事了,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还有传说庐山是秦始皇用赶山鞭赶来的,现马耳峰下还遗有他坐过的“秦皇石”。(图44)

图44  龙道崖

        庐山成为道教的重要基地是晋朝以后。山中有“广福”、“太乙”、“右平”、“清虚”、“寻真”等18处著名道观,(东林、西林、大林)佛教的三大名寺,还有(“海会”、“秀峰”、“万山”、“栖贤”、“归宗”)五大丛林。鼎盛时期有佛寺多达380多处,净土宗的发源地东林寺,吸引着不少国内外净土宗僧来此朝拜。西域僧人亦“东来稽首,献心庐岳”。
        庐山是许多文人墨客留连的地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生长在这里;三上庐山并曾隐居庐山的诗仙李白,在庐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在九江四年常上庐山的白居易诗文更多。此外如王羲之、谢灵运、鲍照、孟浩然、韩愈、欧阳修、米芾、苏轼、苏辙、王安石、黄庭坚等也写有很多庐山游记、诗文,其中名作甚多。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首设讲席。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地理学家徐霞客均先后上庐山考察。从东晋至清代共有500多位文人学者为庐山写下了4000多首诗歌和大量文章、专著随处可见的摩崖石刻,更显示了庐山人文景观之胜,它山少见。
        近代,西方人曾在牯岭辟租界大兴土林,耸立起诸多西式别墅。1949年后,兴建了南北登山公路,汽车可直达牯岭镇。人工湖、水电站、园林古迹将庐山与九江、鄱阳湖、石钟山、云山、龙宫洞等游览胜地联为一体,形成一个庞大完整的风景区。(图45)

图45  铁船峰

16.1.1
    白居易观花与李时珍的“睡香”    

        古大林寺的附近,西谷之中的牯岭花径,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曾在此赏花,故称“白司马花径”,在400多种花卉的花径公园,石门上有一幅醒目的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指的是白居易在元和年间在此观花之轶事。
        为隐居之用在香炉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的白居易,听当地人说西边山的大林寺前有美景如画的桃花林,就与东林寺和尚相邀前往。时值盛夏,比山下晚了一两个月的桃花在山上正盛开,通幽曲径中久久没有尽头,白居易在桃花林中留连忘返,诗兴大发,写出了闻名于世的《游大林寺序》和《大林寺桃花》:“大林穷远,人迹罕至,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怡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如今的桃花亭,系白居易当年赏花作诗处。花径公园内奇花异草,林深路幽,到处姹紫嫣红。在小径深处,有一小亭,亭内横卧一块刻有“花径”二字的石头,传说系白居易手书,1930年被客居山中的学者李拙翁发现。除此之外,尚存景白亭、花展室、动物园和1955年人工所造花径湖。由晋代名僧昙诜所建的大林寺,林深树众,广植树木花卉,故名大林。历代遭兵灾,屡毁屡建的大林寺,于1920年修成西式建筑。
        产于庐山锦绣谷的瑞香花,又名“蓬莱紫”、“露甲”,是一种常绿灌木,叶椭圆,常簇生,春季开花,外紫内白,香味浓烈,为我国特产。
        “瑞香产庐山,原名睡香。相传古代有一僧人,昼寝岩下,梦中但闻异香酷烈,觉而寻之,因此故名。后人奇重,以为瑞祥之征,改名瑞香。”这是李时珍《本草纲目》里的一段有趣的记载。民间传说更为奇妙美丽:据说李时珍来庐山采药间,住在东林寺,正逢寺内一老僧取一干草含于牙疼腮肿的小僧口里,真可谓药到病除,小僧立即病情好转不再叫痛。李时珍惊问再三,老僧才道出是生于锦绣谷的“睡香花”。李时珍在锦绣谷奔忙了几天几夜,踪影全无。筋疲力尽的李时珍决定倚山小睡一会儿,朦胧中梦到彩蝶飞来请他与它家小姐相会。在一座高耸的悬崖之上,见一仙女向他招手微笑,随即化为一朵光彩夺目的睡香花,立时花色浓艳、芬芳扑鼻,狂喜的李时珍一脚跌下了万丈深渊……从梦中惊醒的李时珍睁眼目极处,流光溢彩的睡香花在月光下清香盛开,高悬于山崖石缝间。因为这段传说出自医学家李时珍的记载,使此花为欧洲、日本等他乡异国人士所珍爱,名扬世界。
        此花早在宋代就有人记载,如苏东坡诗咏叹:“幽香结浅紫,来自孤云岺。骨香不自知,色浅意殊深。移栽青莲宇,遂观簷蔔林。结为楚臣佩,散落天女襟。君持风霜节,耳冷歌笑音。一逢兰蕙质,稍回铁石心……”(图46)

图46  锦绣谷

        生长瑞香花的锦绣谷,是一个危壁峭岩的深谷,谷内名葩竞放,花团锦簇,故称为锦绣谷。绝壁直落山麓,深谷之中常是云雾升腾。千级石阶,从天桥至仙人洞,一路风光奇险异常,临崖行走,脚下是无底深渊,身侧是万丈石壁,陡峭无路。沿道前行,就是毛泽东曾题诗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传说此洞为吕洞宾修道成仙之处,周围有蟾蜍石,石松、佛手岩和一滴泉诸景。在仙人洞外凭栏远眺,只见千岩万壑,绝壁危峰,景色极为壮观。
        在我国出口的花卉中,瑞香花成了主要品种,它的欧洲学名叫“达美妮”。传说此花为河神的女儿所变。它被当成吉祥物的象征,常开放在欧洲、日本的节日家庭里。我国江西省已成立了“瑞香花联合开发公司”,对野生的瑞香花进行专门移植。

16.1.2
    欧阳修石刻与陶渊明故里    

        在九十九盘古道的庐山上,有一块《庐山高》的巨大石刻,是欧阳修气势磅礴的诗作,王守仁书丹古朴苍劲,可称双璧。“庐山之美,既备于欧阳文忠公之诗中,朝士大夫读之慨然。”这是黄庭坚对此诗的高度评价。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今吉安永丰)人,著名文学家,他那与散文接近的诗风,畅达自然的语言,可称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刘中允,名涣,字凝之,江西高安人,与欧阳修同时中进士,官为颍上令,刚直不阿,五十岁弃官后归隐庐山。欧阳修钦佩他的人格,故题诗一首赠之,《庐山高赠同年刘中允归南康》:“庐山高哉,几千仞兮。根盘几百里,巇然屹立乎长江。长江西来兮走其下,是为扬澜左蠡兮。洪涛巨浪日夕相舂撞,云消风止水镜净。泊舟登岸而远望兮。上摩青苍以暗霭,下压后土之鸿庞。试往造乎共间兮,攀缘石磴窥空谷空。千岩万壑响松桧,悬崖巨石飞流淙。水声聒聒乱人耳,六月飞雪洒石矼。仙翁释子亦往往而逢兮,吾尝恶其学幻而言咙。但见丹崖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蔼罗幡幢。幽花野草,不知其名兮。风吹露湿香涧谷,时有白鹤飞来双。幽寻远去不可极,便欲绝世遗纷庞。羡君买田筑室老其下,插秧成畴兮酿酒为缸。欲令浮岚暖翠千万状,坐卧常对乎轩窗。君怀磊砢有至宝,世俗不辨泯与王工。策名为吏二十载,青衫白首困一邦。宠荣声利不可以荀屈兮,自非青云白石有深趣,其气兀石聿何由降?丈夫壮节似君少,嗟我欲说,安得巨笔如长杠。”此诗情文并茂,故友情深。
        欧阳修幼小丧父,在寡母抚养下长大读书,1030年中进士后,曾参与范仲淹等人掀起的革新运动,主张改革吏治,因此激怒朝廷,被贬为滁州太守,曾任扬州等地知府。1057年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废除空洞华丽的骈文取士制,苏轼、苏辙、曾巩等英才都是在欧阳修的主考下录取的。
        力倡诗文革命的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中心人物,巨大的人格力量影响了文坛。他一生文章颇多,散文就有500多篇。其名篇有《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也都独具特色,被人们传诵至今。传说欧阳修每写一篇文章都要贴到城门上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直到众人满意为止,仅《醉翁亭记》就修改了数次,贴了6份在各城门上,傍晚时分,有手拿扁担的樵夫指出,“此文处处是实,就是开头太罗嗦了。”在老樵夫的提示下,他恍然大悟,并作了修改,后来还亲自到老樵夫茅屋作客回访。“状元楼”就是为纪念欧阳修而建造的,至今还耸立在江西永丰县思泽镇。“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自号,所谓“六一”即“吾家藏书一万卷,集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件,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是酒一壶”再加“以吾一翁”。可见其高雅脱俗。
        庐山之下,鄱阳湖边,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家乡与隐居之地。(图47)

图47  含鄱口秋色

        “五柳先生”,是因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而得名,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其友颜延之在悼文中称他为“靖节先生”,后成为他的谥号,此名由来是因他平生节操高洁。
        陶渊明是著名的田园诗人。自他辞官隐居故乡后,写出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和自己恬静闲适心情的佳作。其诗自然真切,艺术价值极高,对后人的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于江西浔阳柴桑栗里,今九江西南马回岭附近的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之后代,在家道没落时出世,早年在家读书耕地,29岁时出仕,曾任江州祭酒之类的小官,辞官还乡,后任参军、彭泽令“耻为五斗米的俸禄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又辞官,隐居20多年,亲自耕作。
        他归隐时写下《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他居耕在生养他的栗里村,此地山水秀美,林深峰高。“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与邻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在名作《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拒不出仕的诗人非常贫困,朝廷召他为著作郎,江州刺史,亲自登门求见,请其出仕,此时的陶渊明病饿在床,仍不出仕,并将檀道济刺史拒之门外。次年冬日,诗人在冻饿中病逝,终年63岁。 
        陶渊明壮志难酬,只能以酒浇愁,借诗文以自遣。这是生于乱世诗人的悲哀。作为我国田园诗开山鼻祖的陶渊明,其《桃花源记并诗》,堪称千古绝唱。诗人在逝世的当年所作《挽歌诗》中所述之境与他日后的墓址很相似,陶渊明的墓背靠汉阳峰,面临鄱阳湖,远离尘世,建在栗里附近的马回岭绵羊山下的一个高冈上。“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荛。……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6.1.3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之一,其前身为“庐山国学”,建于南唐开元年间。此院居宋代四大书院之首,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硕儒朱熹在此讲学,振兴儒家文化,其学术水平与书院规模堪称“海内第一”。
        白鹿洞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后屏山南,系唐代李渤隐居读书之处。据洞志记载:“唐贞元元年(公元785年)渤与其兄涉,俱隐庐山,渤养一白鹿甚驯,行常以之自随。人称为白鹿先生。”相传,李渤少年即怀大志,隐居在庐山的后屏山南刻苦攻读。一天,李渤正在门前晨读,一只白鹿从五老峰顶踏云而来,站到他的身边。李渤又惊又喜,说:“白鹿,从今往后你就跟我做伴吧!”(图48)

图48  白鹿洞书院

        白鹿温顺地蹭着地,以示愿意。据说那只白鹿是五老峰的一只老鹿,李渤的刻苦攻读感动了它,离群来此,陪他读书。白鹿通人性,常跋涉20多公里到南康镇为主人投书寄信,买书与日用品。只要李渤写个字条挂于鹿角之上,所需用品都将如数购回,从无差错。待李渤做了刺史,再来访仙鹿时,却无影无踪。原来白鹿见主人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又驾云升天而去。人们为了纪念这只白鹿,又因此地四面山峦回合,如在洞中,故称白鹿洞。李渤任江州刺史后大兴土木,构台筑榭,声名广传,他曾在此隐居的白鹿洞,吸引不少学者来此读书论学,以研习儒家经典为主,间亦议论时政,对学术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因兵乱,南宋时白鹿洞书院已破败不堪,淳熙年间朱熹任南康军守(今星子县),数次上书朝廷,主张重修,终得孝宗支持,白鹿洞修复后,朱熹亲自在此讲学并制定学规,鼎盛一时,被誉为“海内第一”书院。
        白鹿洞有古典建筑360多间,楼台亭榭、殿宇书堂、小桥莲池、牌坊碑廊,规模宏大,俨若山城。 
        书院主要建筑——礼圣殿,有吴道子绘孔子像刻于墙上,旁有慎思园,内有一老桂花树,传为朱熹手植,树旁碑上刻有“紫阳手植丹桂”字样;壁间石刻130余块,内有朱熹手订书院学规:“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还有“朱熹吃书”的传说,朱子曾讲白鹿洞书院的第一条规定就是吃书:“通常的吃法有两种,一是人吃法,要细细咀嚼,吃出滋味来;一是牛吃法,大嚼大咽,然后反刍。”“只有人吃法,则孤陋寡闻;只有牛吃法,又博而不专。”故以二法兼用为上。
        《白鹿洞歌》是紫霞真人所书,是该院石刻中最名贵者。县志载,万历九年,有一穷道士来游,向书院诸生借笔墨题诗,童子见此人贫困潦倒,不予理会。道人遂拾蒲草于屏壁之上,写下了诗意清新,笔法雄劲的《白鹿洞歌》,刻石传世:“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雨重。我欲览秀色,一一青鞭蓉。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风雷隐隐万壑深,凭崖倚树闻清钟。洞门之外百丈松,千年化尽为苍龙。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紫霞真人编蒲为书。”
        被明清两代尊为理学正宗大师,人们称作朱子的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今属江西),是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集理学之大成,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死后被追谥为徽国公”。“朱子学”成为后来国学的内容之一。在日本,“朱子学”也颇盛行。

16.1.4
    国宝与图书藏珍    

        地处庐山大厦与人民剧院之间的庐山博物馆,藏有大量的珍贵文物,有历代陶瓷艺术品,著名书画珍品,有二三千年前的青铜器。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汉青瓷、隋白瓷、唐三彩、宋影青、元青花等多种历代名瓷与近代瓷瓶、彩釉瓷等。
        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公元1427—1509年),是明代四大画家之首。《庐山高图》就出自沈周之手笔。这是他41岁时为他的老师陈醒庵的祝寿之作,画中以较小的人物仰视香炉峰瀑布来显示庐山的高雄,以壮丽巍峨的庐山来称赞老师的高尚人格,是巨幅山水的佼佼者。
        唐伯虎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由宁王府逃脱时路过庐山所作的《庐山三峡桥图》,宽90厘米、长247厘米,画出了庐山南坡三峡桥(即观音桥)一带的萧索景色,因当时正值寒冬,天寒土冻,山高水冷,画中浓云蔽日,远山荒秃,怪石叠出,落叶飘零,……画上题诗:“匡庐山前三峡桥,急流溅扑鱼龙跳。羸骖强策不肯度,古木惨淡风萧萧。”书画与诗相辅相成,实乃三绝精品。
        许从龙是清代民间画家,他花了6年时间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完成《五百罗汉图》,共200幅,每幅长8尺宽4尺,画中罗汉姿势与形态都各有差异,如“天宫赴会”、“托钵化缘”、“跨海求经”等画面繁多。罗汉大的有1米以上,小者30厘米左右,人物眼神灵活多变,从不同角度看去,似乎都在注视着你。血肉丰满,情感细腻,画中有江海日月、神仙鬼怪、花鸟松涛、飞禽走兽,可谓纳百境于画中。康有为游庐山参观此画后,即在《口称三昧》图中题辞,称其为“庐阜镇山之宝”。
        博物馆中还珍藏名人碑拓。如柳公权、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大师的作品,巨幅书法挂轴“鹅”字;苏东坡、范仲淹、文天祥等的题跋;郑板桥的条幅,林则徐的楹联等。
        有30多万册藏书的庐山图书馆,以古书和洋书中的珍品最多,其中不乏珍稀图书。
        庐山图书馆成立于1899年前后,藏书只千余册,抗日战争前,即有图书2万余册,均为外文,多为近百年前的英版原文著作。《莎士比亚全集》,狄更斯、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外文著作就有了1000多册。
        在54000册中文古籍藏书中,珍品更多,其中明刻70部1200册,清康熙刻本80部1658册,明刻《皇明绳武编》34卷为禁毁图书。明刻《古今治平略》、《修志论丛》、《中国地方志总录》在北京、上海查找不得,1977年在庐山意外找到,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16.2

    飞瀑流泉    

        “匡庐奇秀甲天下。”庐山之美,瀑布要居首位。故并称山川绝胜者谓“泰岱清松,华岳摩松,黄山云海,匡庐瀑布”。庐山多深潭名泉,因庐山雨量充沛,幽谷深涧,山势突兀,绝壁断崖所形成姿色各异的瀑布,有著名的秀峰(开先寺)三叠泉、香炉峰瀑布,还有黄龙潭、乌龙潭瀑布、玉帘瀑、石门涧瀑布、谷帘泉瀑布及王家坡双瀑等。(图49)

图49  庐山三叠泉

16.2.1
    庐山瀑布群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这首诗是李白为庐山第一瀑——三叠泉瀑布所题咏。安史之乱时(公元756年),李白在庐山避难半年,在三叠泉旁九叠屏的太白书堂隐居,后遭逮捕下狱,在途中遇赦。公元760年李白最后一次登庐山,感慨万千,诗中的三石梁即三叠泉瀑布。在五老峰北3公里的深山峡谷中,亦即青莲涧的下源,是第四纪冰川形成的三皱台阶(学名“冰阶”),也叫三级泉、水帘泉。使大月山、五老峰等处的溪水由此形成三级瀑布,落差共一二百米,第一叠最长,第二叠次之,第三叠最短,当你沿着陡峭的青石阶,心惊胆颤地来到三叠泉第三级处一块大石上,如雾似珠的水分子轻如雪花般飘散而下,在轰隆的撞击跌打声中,几级石阶溅起象雨象雾般的清凉,随手捧起一弯清澈的泉水来解渴,你无须担忧会闹肚子,那丝丝甘甜清新的泉水,顺着干渴的喉咙一直凉快到你心里。《纪游集》里形容三叠泉瀑布“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水,下级如飞龙走潭。”“故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在庐山众瀑中,三叠泉瀑布是宋代才被一樵夫发现的,当时已是宋光宗绍熙二年,此时朱熹正在五老峰的白鹿洞书院。听说三叠泉奇观后,梦寐不忘,但因年老多病,山深路险,不能前往观光,只好请人画来欣赏,感叹道:“未能一游以快心目。”
        游人观三叠泉,可采俯视与仰望两个角度观赏:由“青莲寺茶场”再循青莲涧至屏风迭,青莲涧全长3里,涧中河床陡峭,怪石延绵。出涧有观瀑亭、六合亭,由上向下正好俯视三叠泉。过玉川门,再登铁壁峰,直至悬崖僻径的塘塍纤,由下而上可仰望三叠泉。俯视使人有凌虚而飘飘然之感,仰望则有气势磅礴势不可挡之豪壮。站在铁壁峰遥望,宛若白鹭群飞,雪浪崩袭,又似鲛绡万幅,高悬长空,万斛明珠,九天抛洒。
        《三叠泉瀑布》云:“两崖铁色壁立数百千丈,峡水森来转急,仰视不寒而栗……三叠泉从山南最高处,冉冉盘空而降,初级如云如絮,喷薄吞吐,流注大盘石上。水石冲激,乃始潆回作态,珠迸玉碎。复注二皱石上,汇为巨流,直下龙潭。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散入山足,森然四垂;涌若沸汤,奔若跳鹭,其声则蕴隆之候,风掀电驰,霆震四击,轰轰不绝,又如昆阳、巨鹿之战,万人鸣鼓,瓦缶相应,真天下第一伟观也。”
        石门涧瀑布与三叠泉瀑布恰恰相反,三叠泉是最晚发现的瀑布,而石门涧瀑布是庐山瀑布群中最早载入史册的飞瀑。《后汉书·地理志》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焉。”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亦有记载:“有石门水,水出岭端,有双石高耸,其状若门。”东晋山水诗人谢灵运曾在此筑“石门精舍”,石门由天池山与铁船峰二峰构成,一瀑从石门飞落,水声如急鼓奔雷,声震十余里。徐霞客当年由西麓上庐山,从“百丈梯”手攀青藤,脚踏石隙,缘崖贴壁从近于垂直的悬崖峭壁上庐山。
        石门涧瀑布有如深涧中一匹白马,从叠壁千重的铁船峰与削崖万丈的天池山两峰并峙中奔腾而出,嘶鸣敲击声响彻数里之外。
        游人一旦跨过石门坎,眼前是一幅山花怒放,清泉叮当的奇妙景象。高山之下有乱石纷杂,阳光映照,波光粼粼的积水湖,湖边有“钓鱼崖”耸峙,崖旁一块巨大的磐石,石上刻有“石门涧”三个大字。传说这里是东林寺僧侣送饭中途小憩之地。当年慧远和尚游石门涧瀑布时曾在此稍坐,静观如画的瀑布山川。下面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涉涧寻觅慧远遗迹时,咏石门涧之作:
        石门无旧径,披榛访遗迹,
        时逢山水秋,清辉如古昔。
        常闻慧远辈,题诗此岩壁,
        云复莓苔封,苍然无处觅,
        萧疏野生竹,崩剥多年后。
        自从东晋后,无复人游历,
        独有秋涧声,潺溪空旦夕。
        元好问的《石门》诗曰:“两崖横绝倚山根,草径低迷未可分。潭影咋从明处见,竹香偏向静中闻。石林万古不知署,茅舍四邻惟有云,曳杖行歌美樵叟,此生何计得随君。”当你越过桅杆峰与童子崖后,眼前一条宽30余米的白练,脱崖悬挂,坠入碧龙潭中,石门涧那团团升起的迷雾,在阳光的照耀下,组成一条七彩霓虹,若隐若现,神秘秀丽。当你抬头仰望时,石门涧瀑布似玉龙从天而降,吞云吐雾,飞珠溅得游人衣裳湿润,眼前一片浑沌迷蒙;如雷霆万钧,惊心动魄。翘首仰望,四周万仞石城,森严壁垒。龙首崖似苍龙昂首,大有飞向苍穹之势。
        人称庐山第一瀑的石门涧瀑布,说它是发现最早且最佳的瀑布,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可谓世人皆知,此诗写的是庐山秀峰的开先瀑布。诗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秀峰是香炉峰、双剑峰、文殊峰、鹤鸣峰、狮子峰、龟背峰等诸姊妹峰的总称。人们说:“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秀峰座落在庐山南麓的星子县境内,奇峰竞秀,万壑争鸣。秀峰之美,在于瀑秀、峡秀、潭秀、水秀、峰秀,诸秀云集,各展其妍。这秀峰是南唐中主李璟幼年读书之处,后其书堂建寺,取名开先寺,为庐山“五大丛林”之冠。康熙帝曾赐《般若心经》一部,并书秀峰寺,从此改名。
        开先瀑布就在鹤鸣、龟背二峰之间,是同源异流的东西两瀑。秀峰西瀑为黄岩瀑,此瀑在黄岩山巅倾落而下跌落在双剑峰顶的大龙潭中,绕出双剑峰东,缘崖悬挂数百丈,枯水季节似一丝细线,但山雨后,水旺之时则气势雄伟。黄岩瀑与马尾瀑合流经青玉峡狂奔至龙潭中。明代李梦阳诗曰:“瀑布半天外,飞响落人间。莫言此潭小,摇动匡庐山。”米芾诗云:“度峡扪青玉,临深坐绿苔。水从双剑下,山挟两龙来。春暖花惊雪,林空石迸雷。尘缨聊此濯,却去首重回。”
        开先瀑的下面,有一潭一峡,曰:龙潭、青玉峡。潭水是开先瀑东西两潭汇流跌落而成。有“劈开青玉峡,飞出双白龙。”之说。青玉峡与龙潭三面壁立,摩崖石刻,不胜其数。真可谓“龙潭方丈地,大小古贤镌,注破无名石,凿穿有骨泉。”
        先开瀑之美,主要在于山下左右四周的景色均十分优美秀丽,各有特色,才将开先瀑装点衬托得更加多姿娇媚。
        黄龙潭瀑布和乌龙潭瀑布,位于庐山三宝树风景区,是匡庐瀑布群中以秀美纤柔为其特色的两个瀑布。
        黄龙潭瀑布以秀、幽见长,一条十几米高的瀑布沿幽谷陡壁、岩石层迭、花草茂盛之崖土跌下,发出悦耳动听的迫击之声。不到正午时分,黄龙潭是见不着太阳的,故青苔遍布,显得分外幽静、清凉。离黄龙潭瀑布不远的乌龙潭瀑布,在几块巨石间奔涌而出,分成三股只数丈高,然姿态优美,水声婉转悠扬,且乌龙潭水清澈透明,真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感慨。
        金轮峰下的玉帘瀑,从40米高的悬崖飞奔而下。泻入深潭之中,状若玉帘,故泉旁有“玉帘”、“玉柱撑天”等石刻,玉帘瀑布属于那种数尺之上尚是水,数尺之下全是烟,在半空中化为缕缕散丝,阵阵烟雾,因风而变,随意飘扬,如烟似雾的玉帘在阳光照射下,霓虹隐现,玉帘变成五彩珠帘,跌入潭中,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瀑声清脆美妙、悦耳动听。溪流中有一养鹅池,王羲之当年曾在此养鹅,王羲之刻苦练字,一个“鹅”字价值连城,据说王羲之将一“鹅”字卖给一当铺老板,义资为一家贫老妇收殓。不久当铺失火,火光中飞出一只白鹅,扑打着翅膀,几下就把大火扇灭了,然后展翅而去,飞回到玉帘泉石壁之上,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鹅”字。(图50)

图50  珠坡双瀑

16.2.2
    泉水灵潭    

        唐代茶圣陆羽认为,天下最好的泉水在庐山,庐山不仅有“天下第一泉”谷帘泉,而且还有“天下第六泉”——招贤泉,及“天下第十泉”——龙池山顶泉。
        汉阳峰下康王谷中的谷帘泉,深谷左右高峰入云,翠竹苍松,层峦叠嶂。一弯青泉清澈明亮,从涧谷中流过,人称“一线天”。山重水复十余里后,地势豁然开朗,村庄、溪流、翠竹绿树,有如《桃花源记》中所描之佳境。在深山之处,有泉水如帘,宋代朱熹题写了“谷帘泉”三字刻在石上,这就是被世人尊为“茶圣”的陆羽品出的最佳泉水——天下第一泉。(图51)

图51  东谷小溪

        神奇汤泉离陶渊明故里不远,此泉在黄龙山麓,是著名的温泉,水温高达六、七十度,含有30多种矿物质,水质好,属“淡温泉”。与英国的“拜斯”温泉、法国“凡而德百”,以及我国西安的华清池同属一种类型。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庐山温泉有四孔,可以煮鸡蛋。……患有疥癣、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后出汗,以旬日自愈。”
        李四光《庐山地质记》写道:“庐山西南有大断层,长达十四、五里。泉水由断层经过,吸收地热即成温泉如今这里也建成20000多平方米,床位300多张,浴池60多个的大型现代康乐中心。
        青玉峡位于秀峰龙潭之上,有一水潭,似用青玉铺成,故名青玉峡。据说潭中水有仙气,用潭水洗脸能使丑陋变得俊美。传说南唐中主李璟小时生得很丑,为避人,故到庐山深处读书。他在读书台读书时,忽见龙潭中出现一朵金色芙蓉,瞬间变为美女,并求李璟救她,说曹彬要抓她为妾。在美女再三恳求下,李璟将美女救下。待曹彬未找着龙女悻悻而去后,龙女正在潭里洗脸,胭脂把潭水染红了,龙女对李璟说:“感谢公子救命之恩,只以这潭水留个纪念。”李璟捧水洗脸后,潭中映照他的脸,他见自己的容貌变得秀气多了。后来人们传说只要到青玉潭用有龙女仙气的水洗脸,可以返老还童,丑脸都能变美。



16.3

    峰高境美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雾浓复浓。”这是唐伯虎当年上庐山时写的《登庐山》诗。庐山山峰延绵,高低悬殊,有“庐山诸峰面面奇”之说,香炉峰、太乙峰、九奇峰、五老峰、紫霄峰、金鸡峰、锦绣峰、白云峰、天池峰、大汉阳峰等90多座山峰,峭拔险峻,直指苍天,烟雾缭绕,云海翻腾。岩石黑红,层叠堆积的铁壁峰,是庐山独有的奇观。(图52)

图52  五老峰

16.3.1
    庐山第一峰    

        海拔1474米的庐山最高峰,是东南部的大汉阳峰,峰呈馒头状,临近的小汉阳峰呈金字塔形。山顶建“汉阳台”,台北面有“庐山第一峰”石刻,“大汉阳峰”刻于南边,东西两侧有光绪年间南康知府王以敏所书对联:“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禹王崖就在汉阳峰前,相传大禹“疏九江”时曾坐于崖前观长江洪汛。清代戏剧家李渔也曾登大汉阳峰且题写对联:“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眼前无俗障,坐定后疑生一点禅心。”
        站在汉阳峰,南俯鄱阳,北眺长江,星子县城尽在视线之中。云中寺建于汉阳峰的仰天坪上,传说寺内小和尚慧灯发现了水源,并掘土为井,怕“坏了龙脉”的老和尚脱下袈裟盖于泉眼之上,泉水并未因盖了袈裟而停止,反而越涌越猛,“袈裟泉”亦称“慧灯泉”,使此处多了一处风景。(图53)

图53  汉阳峰

        庐山最大的峡谷“庐山垅”,就在大汉阳峰下的康王谷,全长大约5公里。相传当年秦灭六国时,楚康王被大将王翦追至于此地,被暴风雨所阻,康王就在此隐居,人称康王谷。谷内一幅世外桃源之境,长年溪水潺潺,绿树成荫,田园村舍,鸡犬相闻,因此处离陶渊明故时里不远,就是《桃花源记》之原型也未可知。
        海拔1358米的五老峰虽不及汉阳峰高,但名声却远远超过了汉阳峰。赵右梁曰:“庐山之景,尽于东南,故五峰奇绝,竟无有与之相抗者,谁谓匡庐无主峰也。”从此可以看出,五老峰的风景奇绝,堪称主峰。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赞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交此地巢云松。”李白曾隐居此峰之背叠屏山青莲寺,诗人泛舟湖上,远眺五老峰之铁壁叠翠,阳光普照,屈崖流金。王思任《五老峰天锦》一文云:“予昔在奇田小洋中,得看天锦,以为奇绝;不意五老峰上,复看海锦之奇也。天锦之色,金染万鲜,俱非人目所见经,而海锦素铺几万里,抛弹松称,光丝耀然,觉霜雪死白为呆凹凸不等,小家数耳……”
        在淡云薄雾中,五位老人有的如端坐静观,有的似临湖垂钓,鹤发龙钟,飘飘欲仙。五峰中有三峰最险,难以攀登,但在峰顶你能看到“日近云低”、“俯仰大千”等石刻。

16.3.2
    云雾出没牯岭镇    

        庐山的中心—牯岭,因形似一头仰天长啸的牯牛而得名。牯岭镇平坦宽敞,有许多别墅广厦,是有名的云中山镇,镇上常云集庐山特产如云雾茶、石鸡、石耳、石鱼等,尤其三石是庐山较为名贵的特产。(图54)

图54  远眺牯岭

        牯岭街海拔1167米,这条弧形的山间走廊穿行于日照峰与虎背峰之间,面对剪刀峰,背依牯牛岭。北有高峰峻岭为其挡寒遮风,南有宽阔的谷口提供充足的阳光。四通八达是游客云集的必然之处,也是南北登山公路的终点。同时又是游人在山顶游览风景名胜的起点。绿树之中,1000多栋中西合壁的各式别墅建筑星罗棋布,英、德、美、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欧式小楼各树一帜,风格各异。视野开阔的谷口街心公园,可观庐山云海雾中的琼阁仙山。风高月黑之夜,远眺九江城的万家灯火,长江上的标灯闪烁。
        传说牯岭原是一风流多情的牯牛所化,此牯牛来历非凡,晋代大将吴猛在铁船峰得道成仙后,在庐山建了3座宫殿,长冲河由殿前流过,似天河一般,河东岸有牯牛石,西岸山岭为“女儿城”,二者似天河的牛郎织女。有年七月七,即牛郎织女天河相会之日,石牯牛突然大吼一声,使庐山震动,它一步步向女儿城走去,不幸落入谷底。吴猛只好请巧匠重造更大一牯牛,并建日宫庵、月宫庵来镇住石牛。不料来年七夕,此大牯牛又是一声震天动地的吼叫,要往女儿城团圆。吴猛带人用铁链把牯牛锁住,此牛得以长留此地。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英国人李德立以500大洋的地价向江西德化举人万和赓“永远租借”庐山牯岭、长冲、女儿城、大小校场及讲经台等一大片公地,经几次卖与还的较量后,到1931年,牯岭居民中有三分之一已成外国人,到牯岭避暑、旅游的外国人已成千上万,其中有英、美、德、法、俄、日、意、挪威、瑞典、芬兰、荷兰、瑞士等10多个国家数千人居住于此。牯岭已成为一国际旅游胜地。(图55)

图55  洞天福地

16.3.3
    “活化石”与万年松    

        三宝树生长于黄龙潭高坡之上,高达34米的两棵柳杉,树干粗壮得4人才能合抱。另一株是银杏树,年代久远,又名白果树,是第四纪冰川的残留“活化石”,须三代人种植才得以生长,极为缓慢,故又名“公孙树”。传说三树是由晋代僧人昙诜由西方引进,历经1500多年风雨。“晋僧昙诜手植波罗”几个大字就刻于三宝树旁的岩石上。
        这3棵宝树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明神宗曾将庐山划为御园,忽心血来潮,要砍掉这3棵大树,调集100个木匠前去砍锯。可砍锯过的伤口马上又长合了,神宗大怒,下令如砍不倒此3棵树就把木匠全杀光。木匠哭诉宝树,没想到宝树开口说话了:要他们一点点的砍,一枝枝地砍,不然会压坏众多树木子孙。木匠们有感于宝树的义气,一齐跪拜说:“你有情,我有义,情愿被神宗杀害,也不再砍树。”神宗得知后,大加赞扬木匠的义气,并下令保护好这3棵宝树,砍者处以极刑。
        除此三宝树外,还有“一爪为一龙,一龙为一吟。龙吟有时合,龙爪入云深”的五爪樟,以及鹅掌楸、金钱楹等。现代国际园林观赏植物的“四大名树”之一就是金钱松。 
        “万年松”是生长于庐山大天池一带的古松。被称为“不死之物”。《桑疏》云:“万年松生长于大天池舍利塔旁,幼松稍大,取而置诸中笥之中,数年噀之,以水而种之,立活,触之以油,则黄殒矣。”“文殊台前百尺松,枝枝屈曲盘虬龙。松振云雾须臾起,化作天边千万峰。”这是明代诗人张时彻为千姿百态的万年群松而作。
        “庐山松”,又名偃盖松,生长于五老峰巅、龙首崖及仙人洞等处。庐山松品种繁多,在庐山植物园中移植、培养了200多种松树,庐山松最有特色。这种千年古松生长于悬崖边隙之间,似翠云漫舞,向周围平直张开。虽高只有丈余,但盘结几重,屈曲如虬龙,茂盛繁荣,树树翻腾如龙爪紧抓崖隙,使树平稳非凡。庐山松的佼佼者要数五老峰的第三峰悬崖之上的那棵松,此树树干曲折,枝叶如玉手向外张开,如青云华盖笼罩于绝壁悬崖间,又称“五老松”大有揽月探海之势,龙蟠鹤舞之态。王安石曾咏古松:“森森直立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想,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土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之材应见取,世无良匠莫相侵。”
        庐山植物园不仅有国内的金钱松、台湾松、龙柏、水杉等松,还有来自异国的如美国花旗松、欧洲绿叶松、意大利松、加拿大松、日本冷杉、挪威云杉、北美云杉等都汇入庐山的阵阵松涛之中……



16.4

    丛林净土    

        庐山佛鼎盛时达300多处,其中归宗寺是庐山最早的佛寺,为山南“五大丛林”之首,建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舍宅原址之上,西域僧人摩多罗任主持。东林寺为慧远高僧创建,净土宗广传国外。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合称“三大名寺”,现唯东林寺仅存。“五大丛林”即海会寺、秀峰寺、万杉寺、栖贤寺与归宗寺。
        东林寺建在庐山西麓,系晋名僧慧远创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慧远俗姓贾,生于公元334年,21岁时与其弟慧持往太行、恒山等处学佛,24岁开始讲经,东晋六年(公元381年)上庐山,建寺结莲社传教达30年,成为净土宗之始祖,著书10卷50余册,一时间香火旺盛,国内外名僧人纷至沓来。来此拜佛求经之风,唐时极盛,有殿厢塔室共310余间。东渡日本的扬州高僧鉴真临去日本前来寺,后与该寺智恩和尚同往日本传经讲学。日本东林教至今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宗祖。(图56)

图56  东林寺

16.4.1
    东林梵音    

        东林寺地处群山环抱、溪水环绕的清幽境地。寺前的虎溪之上横跨一座石砌拱桥,我国文化史上“虎溪三笑”的故事就曾在此发生。传说,慧远和尚到东林寺后,影不出户,迹不出俗,一心一意研究经典佛法,即便送客也从不过虎溪桥,倘若不慎一过桥,山上就会传来神虎的吼叫,以示提醒。有次他邀山南道士陆修静、诗人陶渊明前来叙谈,临别时因谈兴不减且非常投机,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桥,忽闻神虎叫声不止,这才恍然大悟,相视仰天大笑,依依惜别。“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送到虎溪三笑后,白云流水两凄然。”这是南宋状元王十朋的《东林诗》,这个故事说明慧远对儒、道的开明态度,表明儒、道、佛已开始融合。
        有关慧远的传说颇多,说他初到庐山要建寺时,却无水,遂举锡杖叩地祈祷,话未落,一股青泉喷涌而出,这就是文殊阁旁的“古龙泉”,又称“卓锡泉”。在建东林寺时因缺木料,神托梦于慧远有神助,果然从一池中涌出上等良林,源源不断,即现在的“出木池”,匠人们用此木料修建了“神运殿”。“神运殿”内供着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等塑像,左右两殿是十八高贤堂、三笑堂。殿后有聪明、石龙二泉。
        天池寺是慧远之弟慧持(公元337-412年)所建。是庐山之巅最雄伟壮丽的一座寺院,传说朱元璋被陈友谅军追赶逃跑时,曾在天池寺遇难得救,朱元璋登基后,送此寺“铜钟铁瓦橡皮鼓,乌金太子五寸五”。章不忍太子出家,塑乌金太子像作替身还愿,并赐天池寺为“护国寺”。(图57)

图57  西林寺古塔

16.4.2
    古塔兵火    

        庐山云集高僧,自东晋以来,佛教盛大,宝塔共有100多座,真可说是有寺就有塔,后多毁于兵火战乱。
        舍利塔建于金轮峰上,处于归宗寺后,七级六面,由铁板镶制而成。高6丈,第二层刻有咒文,三至七层铸有佛像浮雕。1938年毁于日军炮火,日军还劫走了镌有佛像的铁板和塔基石板底下铜缸内的舍利子数粒,以及古钱等文物。唯存塔底出土的铜板一块《明万历十三年重修铁塔记》现藏于庐山博物馆中。1889年康有为游归宗寺曾赋铁塔诗二首,其中一首曰:“千年铁塔抗金轮,云气光明护化城。风雷万劫不动转,烟霄百丈轰气惊。”
        千佛塔亦名“西林塔”,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修。位于东林寺西边的西森塔,也是西林寺仅存的建筑。千佛塔六面七层,各层都有佛龛,每层门顶皆有题额,底层题“千佛塔”,二层为“羽宝才”,三层题“金刚”,四层“灵就来”,五层“天上清”,六层“聪雨花”,七层为“元明藏”。到如今完好无缺。白居易曾为此塔题诗《宿西林寺》,苏轼《题西林寺壁》等。此寺元明清几度毁建,现仅存一殿。
        位于庐山天池山口的天池塔,1929年国民革命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唐生智见塔已颓,发动重修,不料在挖掘地宫时发现许多珍贵文物:有银质全身卧如来一尊,水晶小佛像,大小水晶珠,银瓶,以及舍利子数粒等。
        慧远塔,属慧远大师的墓塔,建于西林寺下方,故又称下方塔、远公塔、雁门塔。
        尼泊尔僧人塔,建于东林寺后山上,又称上方塔,据说这位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曾在东林寺译《华严经》、《禅经》等多种经书,他随身带来释迦牟尼的舍利子5颗,建此塔时埋于塔下。1984年又拔款将已颓的二塔重修一新,慧远塔为一荔枝形的垒石建筑,上方为喇嘛白塔。省内外佛界代表、日本净土宗代表在1984年浴佛节参加了揭幕典礼。
        明铜塔在东林寺,塔高丈许,八面七层,四面有门。咸丰年间佛寺多毁,唯此塔独存。日本商人曾出22万元欲购此宝,未允。数十日本浪人来劫,拆至最后一层无法移动,惧神明迁怒,弃之而去。僧人以铜补修,完整如初。却毁于十年浩劫中。
        婆媳塔建于1300多年前,塔身砖制,一高一矮,比肩而立,传为婆媳二人捐钱所建。这座中西合壁的建筑,引起了许多中外建筑学家的浓厚兴趣。



16.5

    庐山风云    

        庐山,不仅因云遮雾锁而难以识其真面,更因庐山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政治事件使人倍感神秘。现在人们参观的“庐山会议旧址”,在中国历史上,在20世纪50至70年代都发生过重大的事件,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教育基地;那座世纪风云的纪念物——美庐,也是中国历史的的一个有力的见证。

16.5.1
    美庐与蒋介石    

        “美庐”,与世纪风云紧密相连。这里曾创办了庐山军官训练团;炮制出了国民党围剿中央红军的计划;进行过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谈判;酝酿出对日全面抗战的决定;出笼了“八·一三”文告;是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处”……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历史事件,使“美庐”更显神秘。这座蒋介石当年的夏都官邸“主席行辕”,曾是当年“第一夫人”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有政治的冷酷,也有生活的温馨。
        “美庐”别墅,是一座英国券廊式建筑,地处牯岭东谷的长冲河畔,掩映在一片浓荫的树林深处。这座特有的人文景观,是中国现代史上风云变幻的缩影。“美庐”以它独有的风姿,令人神往,令人迷惑,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图58)

图58  美庐

        在洋洋大观的庐山别野群中,“美庐”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座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西伊·阿·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温妮弗丽德·吉·巴莉女士。巴莉女士也是英国人,长冲河畔的“伯力医院”是她和她的丈夫所创办,购此别墅作为生活居所,1924年对别墅进行了改造。因巴莉女士与宋美龄私人感情颇深,1933年夏,将此别墅让给宋美龄与蒋介石居住。次年又将别墅作为礼物,赠送给了宋美龄。
        蒋介石很喜欢这里的恬静、清幽、秀美,又因别墅背依大月山,面临长冲河,形如安乐椅,在蒋的眼中,正合中国风水学“背山面水”所推崇的格局,故将其视为风水宝地,将这座别墅命名为“美庐”是利用了宋美龄名字中的一个“美”字,此后半个世纪,“美庐”被罩上了神秘的面纱。
        “美庐”的庭园,荟萃庐山珍木异卉,温馨独特,高大挺拔的金钱松,树高30米,为庐山最高最古老的金钱松。虬枝屈铁的庐山松围绕在别墅四周,阵阵松涛伴缕缕花香,特别是盛夏时节,飞霞流丹,姹紫嫣红。庭园中有一天然石丘,1948年,蒋介石亲笔题写“美庐”二字,左下方刻有“中正题”,这块摩崖石刻是蒋氏夫妇对庐山的赞美与对“美庐”的钟爱,更是为美的庐山、美的房子的点睛之笔。
        这座石木结构的别墅主楼为两层、副楼为一层,建筑面积996平方米,整个“美庐”庭院占地面积是4928平方米。如今的副楼被辟为展览厅。展厅内所展示的东西分三个部分:一是“美庐”留存物品,二是蒋介石国民政府要员们在“夏都”活动的历史纪实,三是牯岭历史岁月及30年代所拍摄的庐山名胜照片。
        “神仙之庐”自1932年起,被蒋介石变为南京之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面对展厅里展示的历史照片,面对这座历史风云的纪念物,人们难免会陷入久久的沉思。

16.5.2
    风云骤变的庐山会议    

        “庐山会议”旧址是一幢布局严谨对称、气氛庄严肃穆的宏伟建筑,耸立于苍松翠柏之中,背依青山,面临碧水。它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世人瞩目之所,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这幢曾为庐山“三大建筑”之一的“丁”字形两层建筑,宽30.9米,长39.7米,占地面积为830平方米。房屋四周墙上装有高大铜窗,采风极好,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雄伟、高雅、沉静、明快的特色。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学员训话,是当年训练培养国民党骨干的重要基地……
        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庐山会议。一次是7月2日至8月1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有“神仙会”之称,毛泽东表示会议不应有什么压力,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大家心情舒畅,气氛活跃;另一次会议是8月2日至16日的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毛泽东讲话成为风云突变的转折点,从纠“左”到反“右”,调门越来越高,帽子越扣越大,彭德怀因“万言书”而成为“悲剧”的主角。这次会议的突然转向,改变了会议议题,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这次会议,中断了经济工作中纠“左”的进程,逆转了有所好转的形势。是非颠倒的政治批判迅速由山上波及到山下乃至成为全党规模的“反右倾”斗争,由主要是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发展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理论上、组织上的一系列重大错误,后果极其严重。
        8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会址”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这是这座建筑物建成以来,接待规模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会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因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几次重大的论争而蒙上神秘色彩,使其成为五光十色的政治舞台。
        纵观庐山风云,英国人占领庐山成为侵略者的帮凶;日本人侵略庐山施尽暴行;蒋介石将庐山作为剿共的指挥部;马歇尔八上庐山“调停”;彭德怀献上赤诚“万言书”而蒙冤受害;林彪煽风点火,采取突然袭击,唯恐天下不乱,大有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当“庐山会议旧址”6个大字映入眼帘,沿着几级石阶步入会址大门,观看将三次会议剪辑汇编的《庐山风云》纪录片时,人们无不沉浸在这庄严、肃穆的气氛里,如亲临其境,深受教育。(图59)(图60)

图59  待云亭佛光

图60  石钟山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