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明秀栖霞山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108 发布人: 长江文化
栖霞山是江南名山之一,位于南京市郊22公里处,长江南岸。栖霞山有三峰,中峰海拔313米,卓立天外、雄镇诸峰,襟带左右;东峰形似卧龙,称龙山;西峰状若伏虎,名虎山。三峰耸立,如同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称凤翔峰。因栖霞山状若一把撑开的雨伞,又称“伞山”、“虎窟山”,此山中盛产一种名贵药草,“滋润摄生”亦被称为“摄山”。明代余孟麟《栖霞山》诗云:“灵区支短策,异草摄长生。昼树苍鼯戏,春泉白鹿行。三台凌斗绝,千佛瞰云平。不管齐梁代,晨昏磬自鸣。”至齐代,因明僧绍在此筑“栖霞精舍”,山因寺而得名。
22.1
栖霞名胜
栖霞山除古刹栖霞寺外,古迹颇多,传说动人。南齐名士明僧绍不愿为官,“刊木结茅”,隐成栖霞。南齐永明七年(公元489年)明僧绍将自己的住宅改为庙宇,请智度和尚主持,取名“栖霞精舍”。唐代栖霞精舍扩建为功德寺,计有琳宫梵宇49所,殿堂精美,楼阁宏伟。寺名几经变更,最后定为“栖霞禅寺”,与山东长清县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并称为佛教四大丛林,号称“天下四绝”。
22.1.1
明征君捐梵宇
栖霞寺地处龙山、虎山双双拥抱的凤翔峰西麓林中,门前是萦绕的玉龙河,龙墙殿阁,朴实典雅,寺门楣之上,镶嵌“栖霞古寺”四个鎏金大字。寺侧有一棵1400多年的古松,传为梁武帝萧衍手植。寺太一亭内竖一两米多高石碑,上刻由唐高宗李治所撰、书法家高正臣所书碑文,即“明征君碑”。碑背面镌斗大“栖霞”二字,传为李治亲笔。明僧绍的生平事迹就记载在碑文里。
明僧绍,字征君,山东人,出生于名门望族,因不满当时朝政,皇帝几番征聘他为记室参军、国子博士,他总称有病。后隐居于摄山伐木结庐,其间与一来此讲经的法度禅师交往甚密,明僧绍将自己的后院宅等捐给了佛门,又于(公元483年)“邻岩构字,别起梵居,耸峤飞柯,含风吐雾,栖霞之寺由此。”称“栖霞精舍”。后由辽东来此阐三论之学的僧朗法师等为栖霞寺奠定了基础。明洪武二十五年,改为栖霞禅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三十八年(公元1908年),寺僧宗仰重建。十年动乱中遭劫,1979年重修。
寺内有诸多的楹联、书画,其中一幅概括栖霞寺历史渊源的楹联出自赵朴初之手,系赵于1979年重建栖霞寺时所提:“创业溯南朝思当年花雨六时朗公讲席弘三论;分身还故国喜此日海天一色鉴师行踪重千秋。”鉴师即唐代高僧鉴真大师,曾五次东渡日本,现寺内“渡海大师堂”还供奉着1963年日本文化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塑像。
22.1.2
千佛岩与石匠殿
千佛岩的开凿始于明僧绍的第二个儿子、临沂令明仲璋偕同法度于南齐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在西峰(虎山)石壁上开凿无量寿佛,佛像身高3.15丈,连座高4丈、其旁为观音、势至二菩萨像高3.3米。此岩开凿较大同云冈古窟迟31年,比洛阳龙门石窟早17年。明仲璋之开凿佛像,也算是完成其父明僧绍生前一直想做未果的遗愿。自明仲璋凿无量寿佛后,众贵族纷纷仿效,从永明二年至梁天监十年的28年间,齐文惠太子、豫章文献王、竟陵文宣王、始安王遥光梁临川靖、惠王萧宏等先后组织凿像,遂成千佛岩。栖霞大佛阁东去的石岩上及至岩之北侧,遍布佛龛,龛中或佛像三五尊、十数尊不等,大的数丈,小者盈尺,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号称千佛,实则515尊,多成于齐、梁间。这些佛像或端庄、慈祥,或憨笑、虔诚。千佛岩群像雕造精致,造形生动,艺术水平很高,可与山西大同之云岗石窟并誉。明王世贞《千佛岩》一诗曰:“仲璋感先志,诸王贪夙因。雕锼渐伎俩,刊削减嶙峋。千佛本非佛,一身犹幻身。云门括出后,黄面少精神。”因千佛凿刻于质地比较粗糙的长石砂岩上,又经风吹雨淋,千百年的沧桑,已经破损残蚀不堪。
无量殿左侧有石匠殿,传说此殿中有一高2米的持凿镌刻的石匠存于龛中,此石匠手艺高超,自接受镌刻的千佛岩的任务后,力求精工细作,在凿最后一尊佛像时,不知为何,不是凿石不动就是锤重石崩,眼看限期已到,老石匠情急之下一纵身跳进龛里,成了一尊“石公佛”。据《重修栖霞寺记》,王寿是栖霞山有名的凿佛匠人,与诸石匠一同在千佛岩凿刻时,曾设计出很多新奇的佛龛造像,修补了一些受损的石龛石佛。后人为纪念明代石匠王寿,特修造了这座石匠殿。
22.2
枫林幽深
栖霞山山秀林深,首推秋色迷人。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孔尚任在《桃花扇》里写道:“放目千岩万丈,佛头红叶千枝”。清乾隆皇帝南巡到此游憩,诗兴大发,将栖霞山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诗曰:“第一金陵明秀山,所欣初遇足空前,画屏云庵紫峰阁,乳窦春淙百鹿泉。梵业镌碑当隋代,净因舍宅同商贤。更谁凿壁名纱帽,只恐平原意未新。”此诗现存于栖霞寺的多宝阁。
22.2.1
岩藓掩“二徐”
舍利塔建于千佛岩前,石塔高18.04米,七级八面,塔的第一层刻有“释迦本行”故事,结构布局严谨,生动逼真,八面环绕雕刻,具备了中国雕刻艺术的传统风格。塔座周围刻海水纹,水中浮雕龙、鱼、虾、蟹等图案,还有“释迦本行”故事如托胎、诞生、出游、逾城、成道、说法、降魔、入灭等。佛家称之为“八相”。相传栖霞山舍利塔是隋文帝所起三十舍利塔中的一座。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亲撰《立舍利塔铭》,于海为诸州,选高爽清静30处各起舍利塔,以报旧时之愿。“取金瓶、琉璃各三十,以琉璃盛金瓶,置舍利于其内,薰陆香为泥,涂其盖而印之,三十州同刻十月十五日正午入于铜函石函,一时起塔。”现存塔为南唐时重建,现存舍利塔为民国初年重修。
就在佛龛的岩上,即舍利塔右侧,留有南唐著名文人徐铉、徐锴兄弟的题名。二人曾各自注解《说文解字》。曾被岩藓掩盖的二徐题名,在明嘉靖时被发现。《栖霞小志》记:“嘉靖中,予与云谷、嵩山二师散步于千佛岩上下,叹息古人题名近多磨灭,每以沈传师与二徐之笔迹不可复见为憾。一日复见萝根下隐隐见画如“徐”字者,及剔藓视之,则徐铉、徐锴二名并列,笔势有古人螺篆之法,非鼎臣(徐铉字)、楚金(徐锴字)不能书也。
清初孔尚任创作《桃花扇》,也与栖霞山有一定渊源。公元1688年,孔尚任前来拜访白云庵中曾在南明弘光王朝做过官的道士张瑶星,从隐居于此的张的身上,了解到许多南明史料,为《桃花扇》的写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据说当年秦淮名妓李香君舍身为尼,就住在桃花洞附近的葆贞观。侯、李情深百感交集,《桃花扇》全剧是以栖霞山撕扇告终。
22.2.2
青山红叶
栖霞山层峦叠嶂,怪石林立。山上有青峰剑、叠浪岩、天开岩及白鹿泉等名胜。“青峰剑”是指栖霞山半山腰一块形如黑色宝剑的岩石,主峰南麓一片起伏不平,似汹涌的排浪,又像重叠的波涛,故名叠浪岩。“天开岩”三字就刻在主峰西侧巨石簇立且只有一线可通的陡壁之上。岩下有六朝时代的题刻“醒石”二字。山麓原有名泉四处,泉水清凉甘冽。现珍珠泉与功德泉已干涸,而白鹿泉、白乳泉仍美好甘甜如初。白鹿泉有个美丽的传说:六朝时,一年大旱,天干地裂,树木枯萎,饮水极度困难,百姓干渴难当,便四处寻水,忽见一只白鹿跑到一个泉边,饮水而去。人们追踪而来,见一甘泉,惊喜过望,认为是“天赐神水”,遂命名为“白鹿泉”。
登上凤翔峰巅,极目远眺,群峰起伏,足踏层峦,一线长江流向天际。红树青山,绚丽多彩,山水如画,人游画中。
栖霞山林茂谷深,郁郁葱葱,花开遍野,莺啭幽谷。“春牛首”意指春天当游南京中华门外的牛首山,山上万物复苏,百花争艳,春光明媚,分外妖娆,山有两峰,犹如牛之两角,故名牛首山。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大败金兵……“秋栖霞”即指秋天应游栖霞山,山上枫叶红似火,层林尽染,远远望去,如火在燃烧,如霞在翻涌,映红半边天,每棵枫树如一只燃烧的火把,红叶似奔腾不灭的火焰,微风中似天边的晚霞,层层叠叠,如波似浪,把一个秋季烧得热烈奔放。亘古至今,红叶青山,相拥相伴,相映成趣,不知陶醉了多少墨客骚人,为她吟诗做文,为她留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