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丘陵及汉江流域地貌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3,03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4.1
江南丘陵
4.1.1
湘、赣丘陵地貌
在华南弧北翼山文系统影响下,长江以南有着大片丘陵地,地形上又有共同的地貌特征,称为江南丘陵。它们的共同地貌特色是发育着两片地形上基本相似的丘陵地地形,即以洞庭湖和鄱阳湖两湖为中心的湖南省丘陵区和江西省丘陵区。(图55)
图55 东南丘陵
江南丘陵地在行政上包括湘、赣和鄂、皖四省。丘陵地受华南弧北翼山脉分成多片,即湘中盆地、赣中盆地、鄂东南丘陵区、皖南丘陵。湖南和江西两省大部,是一对地形相似的盆地,由于盆地以丘陵地为主,又可分别称为湘中丘陵和赣中丘陵。
湖南、江西两省,由于地形构造位置上的相同,所以地形相似。长江在横切华南弧北翼山地后,即形成了两个断陷的大湖区,这个拗陷的低地吸引了四面山地河水的汇入。洞庭湖和鄱阳湖即为两大沉降中心,流入洞庭湖的有湘、资、沅、澧四水,流入鄱阳湖也有赣、鄱、信、修四水。其中最大的河流都是由南而北,湘江和赣江都是如此。它们发源于五岭山地,切过花岗岩峡谷区,流入红层盆地。
两片丘陵地中都以红层盆地为地形上一大特色。红盆地是指四周由高山包围着,而中部为红色砂页岩所成的丘陵区而言。红层是白垩纪到第三纪初的砂岩和页岩层所成,岩性软弱,易被侵蚀成为丘陵或谷地。四周山地多为古老地层所成的山区,如由泥盆纪坚硬砂岩层、花岗岩等所成的穹隆山地。这些高耸而又坚硬的岩石,在中生代以来,即被侵蚀,沙泥堆积山足盆地内,即成为红层。因中生代气候炎热干燥,化学风化作用强烈,地壳中可溶元素经风化淋溶作用被淋失,残存的铁质氧化后而呈红赭色。
红层盆地在第三纪后期干涸成陆,流水成河,并对红层进行侵蚀,今天红盆地已为附近山地河流汇合地点,即反映红层盆地变干后,河系形成的初期状态。(图56)
图56 江西红土丘陵
今湖南、江西地处低纬,东南季风盛行,气候比较湿热,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依然处于活跃状态,几经侵蚀、搬运和堆积,遂形成红岩遍野的红色盆地。丘陵红壤,适宜种植油茶、油桐、板栗等木本粮油作物。在坡度较小,土层较深厚的地段,种植茶叶、柑桔等,生长良好。农民群众根据丘陵上下土坡性质的差异,采取“丘顶薪炭林,丘腰果、茶、桑、,丘脚油、麻、饲,丘下粮田畈”的种植布局,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红壤“天晴一块铜,下雨一包脓”的状况,在人们的辛勤劳动下,不断得到改善、开发和利用。
赣中丘陵地的红盆地中,形成了较多的丹霞地形。这类地形以广东仁化县丹霞山发育最好,因而得名。丹霞地形以丹崖赤壁、奇峰林立为特征。江西宁都金靖十二峰和五寨、贵溪龙虎山、兴国东面山、赣县马祖岩、上饶天生桥等,都是出色的丹霞地形。流经丹霞地形区的河流水清见底,沙白如银,故每有“丹崖碧水,绿树银沙”风景,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湖南省东南西三面为山地环绕,中部北部地势低平,整个地势向东北倾斜,形成一个马蹄形的丘陵性盆地。在这个大盆地中,又有着许多次级的小盆地,分别由湘、资、沅、澧四水及其支流连接起来,湘北为洞庭湖及四水尾闾的河湖冲积平原,地势最低,海拔多在50米以下。湖南全省大小河流,绝大部分发源于周围山地,顺着“凹”状的地形斜面,汇注入洞庭水系,真可谓“日夜江声下洞庭”。
4.1.2
湘中丘陵
湘中丘陵,为一连绵起伏的盆地,冲积平原仅分布于河流两岸,其中较大的盆地有长沙盆地、株洲盆地、攸县盆地、茶陵—永新盆地、湘潭盆地、衡阳盆地、邵阳盆地、零陵盆地等;除衡山高达1000米以上外,一般海拔都在500米以下。湘江是湖南第一条大河,发源于广西临桂县。源头称海洋河,至兴安以下始称湘江,经全州后始入湖南省境。湘江干流从南往北斜贯湖南,在湖南流程为670公里,流域面积8.5万多平方公里。湘江在永州接纳了源出于九嶷山的潇水,以上即为上游,流经山地。(图57)
图57 湘西田园
潇、湘要津永州市是湘南名城,因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柳宗元而知名。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参与王叔文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谪居了整整10年,为民众做了不少好事。现存永州市潇水西岸的柳子庙,是一座三进三开的古建筑,即为纪念柳宗元而建。柳子庙附近山水秀丽,柳宗元 “永州八记”中记述的西山、钴母潭、小石潭、小石城山等处,即在近侧,风光依旧,可资游览。
湘江中下游为红岩丘陵盆地,衡阳市为湘江中游与下游的转折段,位于衡阳盆地中部,跨湘江两岸,纳蒸、耒两水。衡阳市地扼零、郴、粤、桂要冲,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是交通运输重要枢纽,处在湘桂和京广两条铁路线的交叉口,工商业繁盛。
中国五岳之一的南岳衡山,南起衡阳回雁峰,北至长沙岳麓山,逶迤盘旋八百里,群峰起伏,气势磅礴,秀冠五岳。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殿之秀、水帘洞之奇,向称南岳“四绝”。(图58)
图58 衡山祝融峰
衡山,地处湘中盆地,当南北气流往返进退的要冲,年内气候具有夏凉冬寒、云多雾浓、垂直差异明显的特点。“衡山烟云黄山松”自古齐名。丰富的水汽在冷暖气流交绥之下,导致混合降温,加上山坡辐射冷却,容易凝云致雾。若与庐山、峨眉山相比,衡山也算得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雨峰”、“雾岛”和“疾风之堡”。因此,衡山形成的烟雨多变和“云起峰流”的奇景,是五岳当中独具的特色。
南岳素享五岳独秀的盛名,其秀就在青山绿水之间。南岳地处中亚热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平均85%,森林覆盖率达53.4%,林木葱郁,植物繁多。这里山脊、山腰、山麓不同生态环境差异很大,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广济寺有世界罕见的绒毛皂荚和云山伯乐,藏经殿附近有摇钱、连理枝、同根生珍奇树木,福严寺旁有树径两米、树龄1400余年的古银杏。这些名贵树木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迎春、探春、杜鹃、木芙蓉等奇花异草,点缀其间,更增加了南岳的秀丽。
衡山山体以花岗岩为主,间有变质岩和石灰岩。由于南岳山体断层裂隙发育,沟谷纵横,泉溪潭瀑遍布。南岳七池、七潭、八溪、二十泉、三瀑布,各以不同的状、声、境著称。久负盛名的水帘洞飞瀑,为南岳第一泉,泉流入洞,洞满水溢,声、光、影三者巧妙结合,汇成20余丈瀑流,如数叠垂帘洒落。每逢春夏之交,山泉迸泻,雪溅雷鸣,蔚为壮观。衡山大小山峰72座,各具风姿,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拔地而起,直插天际,长年隐现于烟云雾海之中,好似大鹏展翅,正所谓“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清代文学家魏源曾赞叹说,衡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唯有南岳独如飞。
从南岳北麓登百步云梯进山,“天下名山”大字石刻赫然在目。隋开皇年间定衡山为南岳,历代帝王常常来此祭祀和狩猎。唐宋以来,推崇南岳为中华“文明奥区”,文人名士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和文物古迹。
南岳名胜古迹多富神话色彩,传说中的先民始祖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相传祝融氏曾以衡山为栖息之所,祝融峰顶建有供奉祝融氏的老圣殿。舜帝南巡至衡山,曾在紫盖峰留存宝露坛,安上峰有舜庙、舜洞、舜溪、舜樟等遗迹。大禹治水到南岳,得金简玉书,金简峰上有以大禹命名的巨岩,岣嵝峰还发现有蝌蚪文禹碑,广济寺附近留有“禹王城”的石碑。
南岳仙坛、道观和古刹名寺很多,僧道题刻遍布。晋代以后,这里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半山亭、黄庭观、郑板桥的“第一洞天”,水帘洞的“朱陵洞天”(即第三洞天)等碑刻,黄庭观外的晋魏夫人遇仙升天的飞仙岩等,都是这一方面的遗存。
南朝陈光大年间,慧思和尚到衡山,开创了佛教全盛时期。如今南岳寺庙林立,现存26处,其中以六大佛教丛林和南岳大庙最为著名。南岳大庙在南岳古镇的中心,背靠群峰,面临市井,清溪环绕,古木掩映。它是湖南省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经多次整修扩建,现存庙宇竣工于清光绪年间。大庙仿北京故宫的对称布局,共九进。庙内有5座重檐歇山殿宇楼阁,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建筑造型精美。正殿气势雄伟,高24米,坐落在16级石阶的高台上,由七十二根石柱支撑,象征南岳七十二峰。
南岳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览或栖身之所,遗迹颇多。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朱熹、王夫之等人留下的关于南岳衡山的诗篇,数以千计,摩崖石刻琳琅满目。其中较集中的有皇帝岩、会仙桥、一生岩、高明台、百步云梯、水帘洞等十余处。王羲之的黄庭内经碑、颜真卿的魏夫人碑、唐李沁的“极高明”书体、大庙开云楼的韩愈碑、祭南岳神的何绍基碑、柳宗元的祝圣寺碑、宋徽宗的“寿岳”石刻等,都是书法艺术的珍品。
岳麓山峙立于长沙市湘江西岸,山势雄伟,风景秀丽,是长沙市的主要风景区。岳麓书院、爱晚亭、麓山寺、北海碑、白鹤泉、望湘亭、云麓宫、禹王碑是最有名的古迹。近代民主革命家黄兴、蔡锷,以及陈天华、蒋翊武、禹之谟、刘道一、焦达峰等志士的陵墓均在此山。湖南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汇集于山前山后。山上多红枫,山下多桔园,每到秋冬之际,“层林尽染”,岳麓山更加艳丽。自汉以来,这里即为游览胜地。
岳麓书院位于东面山足,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创建,为当时全国四大书院之首。现存清代建筑基本保持原始格局,目前已修葺一新。南宋朱熹和张同时在书院讲学,有徒千余,盛况空前,史籍上把岳麓书院和孔子讲学处相提并论,有“潇湘洙泗” 之称。院内存有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门额,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清乾隆赐“道南正脉”金匾,前门悬“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等门联。岳麓书院从创建到正式成立湖南大学(1925年),有949 年的历史,延至现在则有千年学府之称。他如爱晚亭等,均值一观。
长沙位于岳麓山前,坐落在湘、浏两水交会的河间台地上,是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从鹿芝岭月亮山等处挖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表明,原始先民即曾在此开拓生活。《逸周书?王会篇》记载周成王时,曾以“长沙鳖”作方物贡纳,可见周初已有长沙之名。春秋战国时,长沙是楚国南部重镇。秦始皇统一中国,分设长沙郡,是长沙作为一个行政区域的开端。汉行分封制,长沙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根据大量的楚墓文物和《楚辞》中的纪地名物,以及汉代的三汊矶古城、咸家湖王陵、定王台、贾谊故宅等遗址和马王堆汉墓遗物,长沙堪称“楚汉名城、屈贾之乡”。
长沙又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城市,是近代以来革命风云际会之所。中日甲午战争后,湖南由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倡导,以长沙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的维新活动。辛亥革命时期,黄兴领导的华兴会成立于长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长沙市是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等同志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现在市内有中国共产党湘区委员会旧址、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船山学社等革命纪念地。
毛泽东故居(图59)
图59 毛泽东纪念堂
距长沙市约90公里,在湘潭县韶山冲上屋场。韶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郁郁葱葱绵延百余里,清秀挺拔。层峦叠嶂间,交错着“顿石成门”、“飞来石船”、“石壁流泉”和滴水洞等许多幽壑奇石。毛泽东同志故居就在山麓。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曾多次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探望家乡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写下了《七律?到韶山》,热情的赞扬了家乡人民的革命精神。解放初期,毛泽东故居按原貌进行了修复,室内陈设家什和照片资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64年又在离故居不远的地方,兴建了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系统宣传毛泽东同志的光辉业绩和有关革命前辈的事迹。
水出两源会双江,资水在邵阳县双江口有两支相会。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左支赧水要短,右支夫夷水被确定为干流。夫夷水发源于广西资源县越城岭北麓,往北东方向,自新宁县进入省境,与发源于城步县的赧水在双江口相会后,始称资水。干流经湖南10个县市,至益阳县入洞庭湖尾闾。资水略成“S”形斜贯湘中丘陵和雪峰山东北段,是一条多滩的河流。
沅水远上云雾山,它发源于云贵高原的东部,有南北二源,在黄平之螃蟹上汊河口相会后称清水江,又名剑河。先后流经4县,在芷江进入湖南,始称沅水。干流贯穿湖南省12个县市,至常德德山汇入西洞庭湖尾闾。沅水南北较长,东西较窄,平面上约成一自西南倾向东北的矩形轮廓,干流呈“S”状斜贯流域之南和偏东部位。
沅水奔流在雪峰山和武陵山之间,多为崇山峻岭。湘西丘陵多山地,名山胜水和奇异地形构成了一些奇妙绝伦的自然景观,高山峻岭及长期封闭(或半封闭)的生活,蕴藏着不少古老神秘的习俗风情。半个多世纪以前,湘西作家沈从文写下了一组湘西散文,引起世人瞩目。沈从文,湖南凤凰人,苗族,年轻时随土著部队在湘、川、黔、鄂边界生活过,30年代成为中国文坛上迅速上升的新星。从他清秀明丽如沅水的文字中,从那些闪耀着大自然秀美恬适光彩的画卷里,从那些格局单调的乡镇河街上,从那些粗蛮的水手、服从的士兵、铤而走险的土匪、吊角楼上挖空每个顾客钱包的妓女……等芸芸众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湘西世界。当年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社会今日已不复存在,今天任何一位沈从文的崇拜者到桃源、凤凰一带去旅行,如果还想去寻找那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必定大失所望而归,但我们不得不赞叹他构筑的文学世界的恒久魅力。
另一位古代文学家为我们构筑了另一个恒久的文学世界——世外桃源。著名风景游览区桃花源古朴幽美,恍若仙境,园林、名胜、古迹兼而有之。其范围,据《桃源县志》载,东西宽七里,南北长九里。这一带山峦起伏,溪水涓涓,桃林夹岸,源内源外,飞红流翠,松杉油茶碧波万顷,桃树梨树千株万棵。桃子品种多达十多个,每到桃子成熟季节,桃林飘香,十里芬芳,硕果累累,压弯了枝条。自从晋代陶渊明写了《桃花源记》之后,桃花源名满天下。唐代开始就在这里兴建寺庙宫观,溶人工美于自然美之中,“世外桃源”丰姿更艳。
澧水源出湘西北丛山间,干流在桑植以上为上游,多崇山峻岭;从桑植至石门为中游段,峡谷盆地互相串联;石门以下为下游,沿岸山势逐渐低缓,逐渐展现开阔的平原地貌。张家界——索溪峪风景区,位于澧水二级支流索水上源,大庸、桑植、慈利三县交界之地,是武陵山区最引人注目的一颗风景明珠。在国内与其他岩溶喀斯特和丹霞地貌相比,它是独标一格的石英砂岩峰林景观。(图60)
图60 张家界
4.1.3
赣中丘陵
江西是江南丘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与湖南一样,有着明显的规律:边缘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中北部平原坦荡,整个地势,由外及里,从南而北,渐次向鄱阳湖倾斜,呈不规则的环状结构,形成一个向北开口的大盆地。赣、抚、信、修、饶五大河流,均发源于盆地的外缘山区,蜿蜒于丘陵之间,倾泻于平原之上,汇聚于鄱阳湖,经湖口与长江相通,其碧水与红岩相映成趣。
赣江,是仅次于岷江的长江第二大支流,源出于武夷山黄竹岭,河长751公里,流域约占江西省面积的一半,故江西简称“赣”。赣江源流分二支:东支贡水,为赣江正源;西支由池江和上犹江汇合而成,称为章水。两水合于赣州八镜台下北流,始称赣江。“赣”字即章、贡二字合并而成,这是赣江名字的由来。由水及州,赣州也因此得名。
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盛产贵重金属钨,有“钨都”之称。登临八镜台,可尽眺赣州八景。舍利塔又名慈云塔,建于唐初。塔身用青砖砌成,高40余米,呈六角形。登上塔顶,可鸟瞰赣州市容。郁孤台在赣州市西北的天螺岭,建于唐代后期。隆阜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台”。辛弃疾游此,曾留下“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的名句。通天岩由忘归岩、同心岩、通天岩和翠微岩组成,坐落在赣州市西北部。岩上布满造像,坐的、站的、笑的、怒的、念经的、眺望的,不一而足,共计348尊。还有古刻97品,石龛279座,摩崖题刻97品。许多造像旁,刻有北宋“劝缘僧明鉴”的铭文,实为江西古代艺术的明珠。
赣江蜿蜒北流,穿越一连串的红色盆地和丘陵峡谷,沿途景色万千。它在赣州以下,穿过花岗岩山区,形成“万堆顽石耸礁尧”的著名“十八滩”险区,无怪乎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会在其《过零丁洋》诗中吟咏出“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上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世名句。出峡过万安,河谷豁然开朗,呈现眼帘的是波状起伏的岗阜低丘,这就是江西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安)泰(和)红盆地。过了吉安,赣江又进入丘陵起伏、河谷束狭的峡江县境。赣江出峡江即蜿蜒流过土地开旷的新干、清江、丰城等县,经南昌后注入鄱阳湖。
赣州地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开创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府。瑞金、兴国、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石城、上犹等县,都是曾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全红县”。兴国是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模范县。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了兴国模范县的工作,说:“中国外国不如兴国,南京北京不如瑞金。”此语遂传为中央苏区的佳话。(图61)
图61 瑞金
革命摇篮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与湖南如酃县、江西宁冈、永新、遂川4县交接。南北、东西各绵延40多公里,称为“五百里井冈”,有赣江支流源出于其中。整个地势西高东低,为西南—东北走向。地形岗峦起伏群峰叠嶂,褶皱断层交错,井状盆地相间,整体开展而局部多变,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地貌特征。有大小峰峦500余座,海拔大都在千米以上。
井冈山历史上由于地处深山僻壤,历来交通闭塞。1927年以后,毛泽东同志领导了秋收起义,率领农民武装力量向罗霄山脉进军,在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也上了井冈山,和毛泽东同志的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此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是革命纪念地风景名胜区,以革命历史纪念文物为主要内容,以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基础。井冈山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森林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环境质量良好。冬温夏凉,春暖秋爽,雨量充沛,四季宜人,气候条件优越。井冈山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已查明的有茨坪、黄洋界、笔架山等景区,山峦、溪泉、瀑布、岩洞、高山田园,不一而足。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与光荣伟大的革命遗迹浑然一体,彼此增色,光照千秋。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当人们吟诵起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时,仿佛看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大身影屹立在井冈山上,以一个军事家的气度从容不迫地指挥红军痛击前来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英名震天地,浩气贯长虹。在今日井冈山,到处可见革命遗迹和文物,到处可听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茨坪位于井冈山中心腹地,是一个四面群山环绕的山地盆地,现在是井冈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曾经是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主要革命遗址有:毛泽东、朱德同志故居、红四军军部、中共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军官教导队队部、红四军军械处、湘赣边界防务委员会、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新遂边陲特别区公卖处,等等,均按原样修复,供人瞻仰。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许多重要革命史料、文物和毛泽东、朱德等同志重上井冈的大量照片、诗词、题字。北面山冈上耸立着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高20余米,松柏掩映,庄严肃穆。而眼下的茨坪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市镇,南边有南山公园,四周的湖塘点缀在农田和村舍之间,再也没有战争年代的血火硝烟,完全一派山林田园的恬静风光。茨坪南4公里有5座山峰并峙,称五马朝天,山势雄伟,悬崖百丈。一架造型优美的石拱桥——衍庆桥跨于山谷之下,桥下飞瀑轰鸣泻于深潭。四周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又是一处幽静绝好的游览胜地。
笔架山在茨坪西南20公里,因峰峦起伏如笔架而得名。景区内以扬眉峰为中心,分东、西两线。东线以峰峦、古松、壑谷、云雾为主;西线为各种奇岩怪石组成的神话世界,如西天大佛、佛手指天等。笔架山上植物繁茂,树木葱郁,有许多珍希名贵树木品种,如香果树、铁杉等。尤其是井冈山所特有的“井冈杜鹃”,每当春夏之交,满山遍野的杜鹃怒放,一片姹紫嫣红。
著名的黄洋界哨口,在茨坪以北,海拔1558米,是通往江西宁冈和湖南酃县的要隘。一条羊肠小道穿行在悬崖绝壁之上,黄洋界哨口居高临下,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28年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红军的作战工事和了望哨。高耸的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哨口附近路旁有一棵高大的木荷树,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就常在此休息。站在黄洋界山头举目远望,群山起伏,层峦叠嶂,景象万千,常可见到白云翻腾,如汪洋大海,黄洋界之名由此而来。(图62)
图62 井冈山黄洋界
井冈山的主峰五指峰,位于茨坪西南6公里,海拔1438米,因形如并列之五指而得名。山陡壁峭,奇峰突兀。半山有主峰瀑布(又名飞龙瀑),落差150米,腾空而下,气势磅礴。这里已被划为自然保护区,至今仍是一个人迹罕至的神秘世界。井冈山,不仅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也是一副展示大自然壮美风景的山水画。
抚河,又名汝水,干流长352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它发源于武夷山中的血木岭,北流经著名的“莲乡”广昌、“蜜桔之乡”南丰以及南城、临川等地,进入坦荡的赣抚平原,注入鄱阳湖。
信江,亦称上饶江。河长313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它发源于玉山县水方塘村,至玉山县城始称信江。曲折西流经赣东北重镇上饶、华东铁路枢纽鹰潭后折向东北。沿途有广丰河、铅山河、白塔河纳入。流至下游,信江在余干县境内分为东西两支,分别入湖。
信江流经的上饶地区和鹰潭市,是我国古代人文荟萃之地。铅山县东南鹅湖山北麓有著名的鹅湖书院。院内,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石牌坊,正反两面分别书写着“斯文宗主”、“继往开来”八个遒劲的大字。原来,鹅湖书院本来是一座佛教寺庙,名叫“鹅湖寺”。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渊在这里进行了一次针锋相对的哲学辩论。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鹅湖寺也因此成为文人墨客造访寄兴的地方。明景泰年间,鹅湖寺遂被正式称为“鹅湖书院”。理学大师朱熹是徽州婺源人,婺源今属江西。
另一位大思想家、心学创始人陆九渊是江西抚州人,中年以后曾在贵溪县龙虎山居住讲学,修建“象山书院”,自号象山居士,世称象山先生。龙虎山山势不高,但地貌奇特:山水交错,岩穴相伴。计有奇峰秀岭48座,有如龙腾虎跃;有奇形怪石20座,各自都有动人的传说;有奇洞幽谷42处,素有“玉洞灵岩天下稀”之美誉。这里曾因是东汉时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炼丹传道之所,历代天师多以上清宫为大本营传道,因而成为江南道教名山,曾号称“仙灵都会”。赣东北三清山,也是我国南方道教名山之一。相传东晋葛洪曾在山上结庐炼丹,被誉为“高凌云汉,江南第一仙峰;清绝尘嚣,天下无双福地”。三清山风景优美,而且是理想的自然保护区,更是人们避暑疗养的胜地,自被辟为游览区以来,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修河,源出于湘、鄂、赣边境的幕阜山钢排河头,流经铜鼓、修水、武宁诸县,转折穿流于丛山之间,两岸盛产竹木和茶叶,河道弯曲险滩多,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今在拓林已修筑拦河大坝,使上游区形成了巨大的人工水库。修水经拓林水库,在艾城分二支,分别入湖。
饶河,又称鄱江,为昌江与乐安河的总称。乐安河为南支,发源于茶乡婺源县境内的怀玉山区,流经德兴、乐平、波阳等县,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0.9万平方公里。昌江是饶河北支,源出于安徽省祁门县,蜿蜒流经瓷都景德镇至波阳县,河长250公里,流域面积6千多平方公里。乐安河与昌江在波阳县饶公渡汇合后,始称饶河(汛期,湖水浸至饶公渡以上时,昌江与乐安河则各自入湖)。但流程不长,即与信江东支合流,最后入湖。
昌江两岸盛产制瓷原料,是著名的瓷器之乡。瓷器是中国的发明。景德镇市的高岭村,很早就出产优质瓷土。这一秘密被世界发现之后,高岭土就成为全世界瓷土的学名。瓷土加水后有粘性,可以塑成多种形状,是制作陶瓷器皿和电力绝缘器的重要材料。
景德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称千年瓷都。初名新平,宋景德年间,真宗命烧制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所制瓷器精美,被天下人称为景德镇瓷器,故有景德镇之名。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汉代就有了陶瓷生产;到了唐代,又演进到纯瓷阶段,被誉为“假玉器”;而奠定其瓷都地位,则在宋朝。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制瓷工艺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陶瓷文化进一步弘扬光大。(图63)
图63 青花瓷器
“工匠来四方,器形天下走”,景德镇瓷器之所以被世人视为珍宝,是由于瓷器质量高、花式品种新颖繁多。景德镇瓷器质量有四个特点: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青花瓷、青花玲珑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合称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景德镇瓷各种品类中皆有珍品出现。青花瓷具有釉质白中泛青、料色青翠雅致、造型美观大方、装饰古朴典雅的艺术特色,具有不含铅毒危害,不受酸碱腐蚀,永不褪色的显著特点。其代表产品青花梧桐餐具,曾经在国际博览会上连膺三枚国际金质奖章,被誉为“瓷中瑰宝,瓷苑奇葩”。
如今,景德镇已形成从地质勘探、矿山开采、陶瓷机械、瓷用化工到陶瓷科研、教育的完善体系。目前,景德镇市人民正朝着“一体两翼”,即以日用瓷为主体,工业瓷、建筑瓷为两翼的新瓷都的战略目标奋力迈进。
4.1.4
皖南丘陵
皖南丘陵位于安徽南部,北接沿江平原,东、南、西三面与浙江、江西两省交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盆地多见,平原狭小。本区深受历次构造运动的干扰,尤其以燕山运动影响较为显著,发生了强烈的断块分异运动,隆起区形成山地,断陷带则发育为山间河谷盆地。第三纪末以来,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使地面绝对高度加大、相对高差加剧。在强烈上升地区,如黄山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构成皖南最高峻的中山地区,而且山坡陡峻。从中山向西北或东南方向,地势呈梯级下降,从低山过渡到丘陵地区,上升的幅度远比中山区为小,而且每次上升都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所以发育着如广德、泾县、宁国等盆地。山间盆地多沿断陷带经河流的切割作用而成,少数为向斜侵蚀盆地。沿北面断陷带发育的盆地,多为后者。
皖南山地丘陵广布,气候温暖湿润,处于红黄壤地带内,自然条件适宜林茶生长。长期以来,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垦殖和精心培育,使这里成为安徽最重要的林茶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茶叶重点产区之一。皖南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均占全省的50%,木材蓄积量占全省将近2/3。森林树种以杉木、松树和毛竹最为重要,以马尾松面积最大,杉木林次之;经济林以油茶、油桐、板栗、山桃核等最重要。山间盆地与河谷平原地带地势平缓,土层深厚且较肥沃,绝大部分垦为耕地,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皖南丘陵的“谷仓”。
丘陵地内可以有山地,广大的江南丘陵上耸立着众多的山脉,皖南丘陵上的齐山、九华山和黄山,都是蜚声中外的名山。
贵池,又名秋浦,是长江南岸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是从上游游览九华山和黄山的必经之地。相传,梁昭明太子到这里吃过“池鱼”,甚赞其“味美”,遂把这里封为“贵池”。“池鱼”是什么模样的鱼,无从查考。“池”与“鲥”谐音,也许就是鲥鱼吧?鲥鱼是一种“生在鄱阳,长在海洋,死在长江”的名贵鱼,以肉嫩、体肥、油多、骨少、汤美、味鲜著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多次泛舟秋浦,当时这一带出产银和铜,“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这首《秋浦歌》画出了一幅月夜铸冶的壮美图景。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的杜牧任池州刺史时,在城西一家酒店即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的杏花村,位于贵池县城西秀山门外,北濒大江,南连九华山。当时,它并不十分出名,因为杜牧的“清明诗”,名气大增,身价百倍;再加上历代文人的渲染,或借题发挥,或建亭刻记,杏花村便成了游人寻踪必访之处。
从杏花村往东,穿过贵池城区,步出东门,便可见到一座小山,宛如伏虎昂首,坐西向东,这就是名闻江南的齐山风景区。这里怪石嶙峋,洞窟幽深,岩壑优美。山上有翠微亭遗址。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在绍兴年间奉诏出师池州,曾乘着月夜,登上翠微亭,写下了《池州翠微亭》诗:“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抒发了精忠报国、坚决抗金的壮志豪情。至今尚清晰可见的“齐山”两个大字,相传是宋清官包拯在池州任知府时所题刻。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从贵池驱车南行,就是九华山。它位于青阳县境,与黄山同出一脉,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有九十九峰,峰姿竞秀,宛如莲花,李白赞之以“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的诗句。峰峦间,溪流、瀑布、怪石,几乎随处可见,名胜古迹极多。唐刘禹锡赞其“奇峰一见惊魂魄”;宋王安石称誉为“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传说九华山是地藏王的福地。早在晋代,山上就开始建筑寺庙。鼎盛时期,庙宇多达300余座,僧4000余人,有“福国仙城”之称。现在山上尚存古刹70余座,佛像150余尊,文物1300多件。每年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人和佛教界人士,前来游览、朝拜。
九华山曾为道教所占据,自唐代以后,佛教的影响越来越大,终于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唐开元年间(一说永徽年间),新罗国(即今朝鲜)的王族金乔觉来到九华山隐居修身,苦行75年,至99岁坐化。金氏高僧曾为九华山古刹化成寺的祖师,学识渊博,擅写汉诗,曾与李白携手同游九华山,以诗唱和。他去世后,葬于月身宝殿,俗称月身塔。因为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他的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于是九华佛徒都认为他是地藏菩萨转世,遂称他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奉地藏菩萨的道场。金氏高僧品行高洁,修身成佛,从此九华山名声大震,一时僧尼云集,寺庙林立。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王纷纷谕赐,拨款修寺,“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成为“九华一千寺,洒在云雾中”的佛教圣地。
九华山和黄山都是花岗岩体山脉,历经亿万年的风吹雨打,山体变得支离破碎,造型奇特,姿态非凡。山峰耸峙纤细,山顶如同朵朵莲花盛开。著名的莲花峰置于云海之中,真有亭亭出水之态。所以,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中,九华山又以莲花佛国著称于世。
九华寺庙的建筑风格都别具一格,远看多为石墙木柱,斗檐深藏墙内,既不追求宏伟,也不拘泥于对称与严整,寺内布局也灵活多样。外观上酷似皖南山区的民宅建筑一样,寺庙与民房浑为一体,富有恬静的田园山村韵味,是九华寺庙一大特色。
游九华山大都以二圣殿为起点。相传金地藏来九华山不久,他的两个舅舅就来寻找,曾落脚于此。后来受到外甥佛教思想的影响,也在这儿出家得道,成为金地藏的把山二圣。殿内铸有金地藏两个舅舅的塑像。在蜿蜒回环的山道上,有许多身背写有“朝山进香”字样的黄布背袋的佛教徒,口中念念有词,或十步一拜,或三五步一叩首,十分虔诚。
九华街是进山游览、朝拜的中心,附近散布了近20座佛寺和7 座佛塔,真可谓佛国仙境。化城寺踞在街中。化城寺是九华山的开山寺,始建于东晋,唐代扩建,当时金乔觉来到中土九华山,栖岩洞,饮涧水,苦行奉佛,人称“洞僧”。有个名士诸葛节作发起人,为他盖了一座庙宇,朝廷赐名 “化城寺”。“化城”源出自《法华经》。传说释迦牟尼有一次与弟子下布道,道路艰险,弟子饥渴难忍,不愿继续前进。佛祖用手一指,对弟子说:“前面就是城池,请前去化斋。”其实这是佛祖点化而成的一座城池。化城寺就是引用这一佛教故事而赐名的。
现在,化城寺是九华山规模最大的梵宫,共为四进,门楣、窗棂、斗拱和梁柱雕刻艺术极为精美,正殿顶部的“九龙盘珠”,九条缠绕交错的游龙首尾相顾,龙头伸向正中的一颗明珠,堪称木刻艺术的珍品。化城寺庄严雄伟,历代封建王朝、达官显贵、绅士名流封赠的匾额、对联悬于四周,琳琅满目,灿烂辉煌。在藏经楼二楼,有一尊供奉的汉白玉佛像和明朝万历皇帝御赐藏经的圣旨,佛像两旁各有一个高大的书柜,内藏一套保存完好的《涅盘经》,共有6777卷,据说这部经书目前在国内仅有两套,弥足珍贵。
在化城寺附近的神光岭上有肉身宝殿,即肉身塔,这是在金地藏的墓地上建造的一座塔形庙宇,始建于唐代,清同治年间重建。塔高七层,每层有八间神龛,内供地藏王佛像,神态自若,金光耀眼,十王守卫两侧,威武生动。塔底铺白玉石,塔顶罩金黄色华盖,塔后有半月形瑶台,古朴幽静。每逢农历七月三十,金地藏成佛之日,有众多僧尼围塔诵经。
天台峰,海拔1325米,为九华的极顶。这一带山势峻拔,群峰叠翠。天台峰实为两峰组成,两峰之间有拱形石桥相连,名为渡仙桥,两峰并立如门,自下仰视,蓝天一线,故石上镌刻“一线天”三字。天台寺就雄踞于天台峰巅,寺内有圆拱形客厅,有万佛楼,雕刻精细,巧夺天工。当地有一句俗话:游览九华山,“不到天台,等于没来”。在天台一侧,有一六角小石亭,名曰“捧日亭”,是观九华全景,看云海日出最佳处。在这里放眼四望,群峰峥嵘,苍松挺拔,翠竹卷涛,梵宫遍布,百里九华风貌,尽收眼底。九华九十九峰,仿佛朵朵莲蓬在云海之上。如遇晴天,万里无云,北望长江,宛如玉带飘落大地;南看黄山,酷似画屏耸立天边;东观太平(湖),西览闵园,气象万千,令人心旷神怡。(图64)
图64 九华山天台晓日
著名的黄山,地处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的分水岭。黄山古称黟山,传说轩辕黄帝在这座山上修身炼丹,所以唐代改名为黄山。它不仅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也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在方圆200多公里的范围内,处处是擎天摹地的峰岳。山中有七十二峰、二十四溪、二湖、三瀑诸胜景,无不令人神往。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素称“四绝”。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风光,至今人工雕琢的痕迹很少,大都保持着毫不修饰的天然景色。黄山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动物300余种,有14种已列为国家保护品种,植物约2000种。这里有誉满中外的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有我国著名的观赏鸟红嘴相思鸟,有属国家保护的白颈白尾雉和鹇鸟,还有“四不象”、梅花鹿等等。这些动植物不仅可供观赏,而且在我国科学研究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黄山之松多而奇,生长在万丈悬崖的绝壁之上,扎根于花岗岩体的裂隙之中,刚毅挺拔,苍劲多姿,构成了黄山“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独特景观。黄山松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只要石缝间稍有立足之地,它就能就势生长。树形矮小,盘根错节,干曲枝虬,针叶粗短,枝桠平展,打破了一般松树的平衡和对称,只朝向阳的一面生长,各具形态。黄山松之所以如此奇特,是由于在漫长的岁月中,日照、强风、冰凌、雪压、土壤以及云雾等因素的影响。在黄山群峰之上,五、六级的大风终年不断,由于风力的剪切,使其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山气温低,云雾多,土壤瘠薄,根系深入石缝,从岩体内吸取养料等因素,又赋予它顽强的生命力。
黄山松仪态万千,其树形多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愈在险境,愈显刚毅。依照它们的外形特征命名,可分为迎客、送客、蒲团、凤凰、棋盘、探海、黑虎、麒麟、连理、接引等十大名松。最著名的迎客松,在玉屏楼东侧,文殊洞顶。松破石而出,枝干苍劲,形态优美,堪称黄山十大名松之冠。一枝长桠低垂文殊洞口,恰似好客的主人,热情的伸出手臂,迎接四方来客,被国际友人赞誉为“中国的友谊树”。在它附近,还有望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当然,这些都是好事者设想命名的。黄山松虽然名称各异,但苍劲挺拔、矫健优美却是共有的特征,赢得了中外游客的赞美,不少人在古松下合影留念。
黄山的奇峰怪石,是远古火山与冰川运动的结果,是大自然这个伟大的“雕塑家”留下的杰作。在波澜壮阔的峰海里,奇、险、幽、秀,应有尽有。身临其境,无不叫绝。据《黄山志》记载,大的有三十六峰,小的也有三十六峰。形状奇巧,千姿百态,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飞禽,有的若走兽。每个山峰,乃至每一块怪石,都有自己的名字,大都取其形似。如天都峰、莲花峰、鲫鱼背,还有“天女散花”、“仙人飘海”、“武松打虎”、“丞相观棋”,等等,不一而足。在狮子峰以北一座平顶的山峰上,有一块巨石,酷似一只猴子,面向太平县,人称“猴子望太平”;如遇云海,又叫“猴子观海”。在文殊洞前,有三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峰上奇松挺立,峰间白云缭绕,峰尖时隐时现,取名蓬莱三岛。
黄山有三大主峰。最高峰莲花峰在黄山中部,海拔1873米,人称“华东第一高峰”。峭壁挺拔,气势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若新莲初绽,仰天怒放。绝顶处方圆丈余,名石船,置身此处,颇有“顶天立地”之感。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因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名。此峰为三大主峰中最险峻者,前人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侧有一天然石洞,可容百人,室外有一巨石,像醉汉斜卧,名曰“仙人把洞门”。天都峰的山腰间,有一形同金鸡的岩石,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金鸡叫天门。
光明顶是黄山第二高峰,地势高旷,状若覆钵,为看日出、观云海的最佳处。人在这里,视野开阔。早晨,可以看到一轮红日从云海中冉冉升起,霎时,金光万道,紫气腾空,景色异常壮观。“黄山自古云成海”。云海是黄山的一大奇观,海内名山无与伦比,故黄山又称“黄海”。黄海以天平石工为中心,南面的叫“前海”,北面的叫“后海”,石柱峰西面叫“西海”,清凉台一带叫“北海”,鳌鱼峰与天平石工之间叫“天海”。站在不同地方,可以欣赏不同的云海奇景。一般要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景区和雨后天晴时才能见到。攀上光明顶,可以欣赏天海奇景,五百里黄山风貌,尽收眼底。置身绝顶,大有“举手摸着天”之感。
黄山云海变幻莫测,凝聚难散,蔚为大观。有奇峰、怪石、古松出没于云海之中,因而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云雾会在刹那间从幽壑深谷之间吐腾起来,一会儿群峰都被白色的云海所吞噬。望去是一片汪洋,只有几座山峰偶尔露出,像浮于波涛之上的小岛。云海时而凝结着似风平浪静,时而翻腾起伏,汹涌澎湃。黄山多松,风云过去,松涛吼鸣,像大海的咆哮。当朝阳和夕日的光辉反射在云海之上,五彩的云霞鲜艳无比,如同锦缎一般,绚丽灿烂,瞬息万变。(图65)
图65 黄山云海
云海的形成是与地形、植被、雨量、季节等各种自然因素密切相关的。黄山重峦叠嶂,地形复杂,加之年降雨量充沛,植被生长极其繁茂,所以空气湿度很大,特别是幽谷深壑之中,水汽尤多。经自然蒸发,便在空中凝聚出云雾。黄山一年之中有200多个云雾天,极有利于层积云的大量生成。云层受气流影响,沿山谷阳坡向峰顶爬升,并受其内部热力和动力的影响而不断运动,使云顶高低不平,起伏翻动,犹如大海波涛。全年中以春、秋、冬三季雨过天晴后产生的大气层结较为稳定,一般保持在1000米左右的高度,形成的面积也较广。特别是在清晨前后,大气还未经太阳照射,云层相对稳定的时间较长,所以是观云海的最好时机。
“黄山风景美,温泉胜华清”。游罢黄山,返回桃花溪,住进黄山宾馆,来个温泉浴,顿觉精神爽快,登山之劳霎时消失。黄山的温泉有两处,位于紫云峰下的“朱砂泉”最为著名,素有“天下名泉”之称。传说此泉与紫云峰和朱砂峰相通,朱砂峰下的朱砂矿,乃是它的源泉。泉水每隔数年要变一次颜色,因呈赤红色,故名“朱砂泉”。这种现象是由于含氧化铁的红色砂土从底部搅翻上来,混染而使水变红的。六、七天后,水色又会自动返清。温泉是地下水受到地心岩浆加压后沿岩石裂缝上升,接受地热反射的热能获得热量而形成的,朱砂泉常年水温在42℃左右。每小时出水量48吨,久旱不枯。
黄山温泉不仅是一处有名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相传轩辕黄帝浴后,白发变黑,返老还童,誉之为“灵泉”。黄山温泉为我国不可多得的自然疗养资源。它无色、无味、无毒、无沉淀和悬浮物,清澈透明,可饮可浴;水质以含重碳酸为主,含有少量的钙、钾、纳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元素;能治疗多种疾病,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今辟有浴室和游泳池,供人疗养和娱乐。
位于九华山、黄山之间,被人们赞为“皖南翡翠”的太平湖,是安徽省最大的人工湖,面积88平方公里。两岸群山蜿蜒,茂林修竹,整个湖面被崇山峻岭所围,湖水平静,中间数十个孤岛形态各异。湖光山色,优美宜人,不仅是旅游、疗养胜地,也是极有开发前途的淡水养殖基地。游得山来,再乘车到太平湖中荡舟涤足,可一洗风尘,精神倍觉爽快。
4.2
汉江流域地貌
4.2.1
汉江谷地
长江的最大支流汉江,又名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秦岭南麓。上源叫漾水,源出宁强县东部米仓山区,北流至老道寺附近入汉江。南源流经勉县叫玉带河,至勉县铜钱坝附近汇合黑河,始称汉江。在陕西流经秦岭与大巴山之间,过旬阳后进入湖北省,最后,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公里,都居长江支流之冠。
秦巴山地的陕西部分陕南山地,基本上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由秦岭山地和大巴山地组成。陕南山地的地貌分区明显,呈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北秦岭是一个高山中山区,沿汉江谷地南北伸展的是一系列低山丘陵盆地,由此往南,是介于川、陕两省间的米仓山、大巴山。
汉江是陕南山地最大的水系,北岸支流众多,较大者有褒河、酉水河、月河、旬河等,均发源于秦岭南坡,源远流长,峡谷深邃。丹江也是汉江北岸的一条支流,构成商县、丹凤、山阳等山间盆地,在湖北境内注入汉江。汉江南岸较大支流有玉带河、濂水河、牧马河、任河、坝河等,都发源于大巴山北坡。
汉江沿岸峡谷盆地交错出现,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下,河流阶地普遍发育,是陕南最主要的农作区和全省亚热带资源的宝库。汉江谷地主要有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汉中盆地(图70)长约116公里,宽约5—25公里,汉中附近宽约25~30公里,是汉江冲积而成的平原,有四级阶地。因现代汉江偏向南侧,故一般北岸阶地较宽大。第一级阶地高出汉江平均水位3~5米,第二级阶地高出平均水位10~15米,组成汉中盆地的主要川地,地面平坦,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为陕西省的主要稻谷产区。第三级和第四级系由红色亚粘土和粘土所构成,即所谓红土高阶地,土质粘重,透水性很差,常夹带有砾石,对农作物十分不利,是改良低产土壤的重点。盆地周围系低山丘陵,丘陵中又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坪坝。汉江南岸,为汉南丘陵,向南过渡到大巴山地海拔700--1000米,主要由花岗岩、花岗杂岩组成,经流水长期侵蚀,岗丘起伏,顶部浑圆,坡度和缓,并形成星罗棋布的大小宽谷盆地或坝子,其中最大的是西乡盆地,是汉江南岸的农业生产中心。安康盆地由石泉、马池、汉阴、恒口和安康5个小盆地构成。盆地东西长约100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由于盆地的主要部分在汉江支流月河流域,所以又叫做月河盆地。各盆地中堆积有厚20米至200余米的第四系松散覆盖层,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汉江谷地的发展比较早。西周灭亡时,郑国(今华县)人民南越秦岭来到汉中盆地,称为南郑,和原来居住在汉中县境内的褒国形成陕南地区最早的两个聚落。南郑人民带来了关中平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汉到南宋1000多年间,有三次较大的发展:一是西汉初期,兴建了汉中地区历史上最早的水利工程“山河堰”,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粮食生产;二是蜀、魏相争时期,诸葛亮驻兵汉中,重视农业,讲求水利,分兵屯田,使汉中有足够的积谷,以区区之地,供养十万大军;三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璘、吴玠兄弟驻兵汉中期间,恢复和兴建了可以灌溉数十万亩的农田水利工程,并在汉中、安康等地屯田。以后汉中盆地因交通阻隔,受战争破坏较小,经济发展比较稳定。
现在,汉江谷地仍是陕南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也是陕西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之一,素有“鱼米之乡”、“小江南”之称。秦岭横亘陕西中南部,是影响我国和陕西南北气候差异的屏障,也是我国农业分区的重要分界线。秦岭以南水、热资源较秦岭以北丰富,为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汉中附近盆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集中,水源充足,有利于发展灌溉事业。气候温暖湿润,霜期短,无霜期长达235—245天。雨季和高温一般同季,对作物生长非常有利。粮食作物是这里农业生产最重要的部门,其中水稻占有突出地位,是陕西省集中的稻谷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其次是小麦、玉米、薯类,实行稻麦两熟制,一年三熟的试验也已经展开。当然,夏季干旱频繁,冬季低温与霜冻等气候变化,会给这里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陕南是以亚热带农业生产为特征的地区,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和豆类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汉中盆地及汉江干支流沿岸的其他河谷盆地,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80%以上。玉米和豆类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山区。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在陕南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分布在盆地和浅山区。汉中盆地的油菜、棕榈、柑桔,安康等地的苎麻、桑蚕,紫阳等地的茶叶,商洛地区的核桃、板栗,以及广泛分布的油桐、漆、乌桕、五倍子、药材、竹子和龙须草等多种陕西土特产,都有重要经济意义。
汉江谷地农田灌溉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它与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休戚相关。为使汉中成为稳固的大后方,西汉宰相萧何提议在汉江一些主要支流上筑堰引水,灌溉农田。据记载,褒河上的山河堰即为萧何所筑,曹参落成之,因而又叫萧何堰。对汉中地区的堰渠,历代多有所维修和扩建。解放后,汉中盆地及周围山地,共建成大小水库数百座,陂塘数万口,兴建、扩建渠堰8万余条,耕地面积和灌溉面积大大增加了。石门水库是当前汉中地区最大的一座水库,位于褒河下游峡谷口,是一座以灌溉为专主、结合发电的水利工程,灌溉32万多亩农田。
汉江给汉水谷地带来了灌溉舟楫之利,但汉江年平均含沙量在长江各重要支流中仅次于嘉陵江,居第二位。根据汉江河道的水文特征,汉江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约880公里,流经秦巴山地,河床狭窄,水流湍急,夏季多暴雨,洪水来势凶猛。汉江陕西段的泥沙,与河道比降和流速有关,更主要的因素是水土流失严重。陕南山区地势起伏大,变质岩和花岗岩风化壳深厚,利于水土流失;暴雨形成的山洪,对裸露的风化壳以及分布广、保水力差、渗透性不良、植物根系不易发育而“下雨流黄汤”的黄褐土来说,具有很强的冲刷力,助长泥沙入河的机会,人们对天然植被的不断破坏加深了水土流失。保护植被,加强综合治理,才能更好的利用汉江的赠与。
汉中盆地地势险要,自古即兵家必争之地。汉中郡始于秦代,《汉中府志》载,“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汉中北有秦岭、陈仓、褒斜、子午古栈道北通关中,南有米仓、金牛古栈道和阳平关,秦代时汉中就成为连接关中和巴蜀的要道。险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资源,使汉中市成为陕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重镇。(图66)
图66 栈道
在交通梗阻的古代,栈道简直就是连接汉中与关中、巴蜀地区的唯一通道。中国兵法上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它源于一个历史故事。故事说的是:刘邦取汉中以后,按大将韩信的计谋,派少数人修栈道,以转移镇守关中的秦将章邯的注意力,暗地里沿着西边艰险的陈仓道(即秦栈),北出大散关,攻占陈仓,进军秦都城咸阳,灭掉了秦王朝。秦栈,北起关中宝鸡市西南大散关,南至陕南汉中市,途经数县,全长466公里。陕南另外几条著名的栈道有:
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长安县,叫子口;南口在洋县,叫午口,全长420公里。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贬到巴蜀地带做汉王,就是沿子午道返回汉中的。途中他听从张良的主意,烧了走后的栈道,以防止项羽南侵,又可使项羽不疑心自己会北上。子午道沿途有东汉发明造纸的蔡伦墓地和西汉出使西域的张骞的墓地。
褒斜道,南口在汉中以北的褒谷,北口在眉县的斜谷,通称褒斜谷,全长470公里。栈道南端叫小石门,北端叫大石门,隧道内壁和石门南褒河两岸崖上,留下汉魏以来历代著名官员和文人学士的题名和留诗,通称“石门石刻”,现在主要刻石被移入汉中博物馆保存。
金牛道,又叫蜀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北起陕南勉县,南至四川巴中大剑关口。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慨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米仓道,北起陕南南郑县,南至四川巴中县,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全长250公里,饶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一般。
历史上这里曾经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战事。秦王朝在农民起义声中覆亡后,项羽大封天下,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刘邦以汉中为根据地,集结张良、韩信、萧何等谋士名将,力挫群雄,大败项羽,建立了汉王朝,可以说汉中是西汉的发祥地。刘邦称赞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将他分封到江苏留城,是为留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张良眼见刘邦开始杀戮功臣,急流勇退,来到紫柏山隐身修行,后人称此地为“辟谷”。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他的十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原址已无从考察。留坝县西北庙子台有张良庙一座,又叫留侯庙,系明、清建筑,六大院,有房舍150余间,占地14000多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
三国鼎立时代,汉中为蜀汉之基地,是魏蜀争夺的前沿阵地,刘备、诸葛亮、黄忠、赵云与魏将长年在此逐鹿。勉县是蜀魏相争的战略要地,《三国志》中的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木牛流马,都发生在这里。勉县城南,跨过汉江大桥,前面12座山峰并列,这就是定军山。诸葛亮当年在这里驻军镇守,并大败魏军,所以得名定军山。京剧《定军山》描述了蜀将黄忠与魏相争的故事。魏将夏侯渊镇守定军山,蜀军前来进攻。蜀将程芝被夏侯渊擒获,而魏将夏侯尚被老将黄忠所获。夏侯渊看见侄子被俘,焦急异常,约定次日走马换将。黄忠将计就计,提出先放程芝,后放夏侯尚,夏侯渊同意。就在释放夏侯尚时,黄忠却用“百步穿扬”的箭法,将其射死,随即撤兵。夏侯渊大怒,率兵追赶,结果中了黄忠缓兵之计,死于黄忠刀下。
诸葛亮曾经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公元234年,在祈山五丈原军中病逝,葬于定军山。《三国志》记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固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可见他不扰民、葬事从简的精神。武侯墓在定军山西北脚下,陵园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修建。墓呈南北向,取义北顾中原,南立蜀汉。大殿内悬有诸多匾额,均系后人赞颂之词,如“汉代元勋”、“懦夫将后”,对联如“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等。陵园建筑古朴,松柏常青,十分幽静。
武侯祠距墓5公里,始建于公元263年,比墓晚建29年。祠院占地30亩,有7个院落,主要建筑有大殿、拜殿、木楼、琴楼、钟鼓楼、戟门等,多为明、清建筑。琴楼位于山门和大殿之间,其设计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中的城楼一样,有城门和垛口,城楼上还有小石琴一个,使人想起诸葛亮城楼泰然抚琴、吓退多疑的司马懿的情景。拜殿两侧,竖有碑石70余块,历代名人如李白、苏轼、陆游、顾炎武等,都在祠内留有诗文刻石。杜甫留诗曰:“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武侯祠附近还有读书台、莲花池、卧龙岗、走马岭、马超墓、万寿塔等。周围水渠纵横,稻田阡陌,一派田园风光。战争的风云消散了,汉代和蜀汉古迹成为这里的主要游览吸引力。
安康盆地处于陕、鄂、川邻界地带,位于秦岭、巴山东段,南北高山夹峙,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形成河谷盆地。本区共有10余条河流,均系长江支系。安康的自然环境和早期移民,形成了特有的人文风貌,这里居民生活习俗接近湖北和四川。民间文艺也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如采莲船、板凳龙、鹬蚌舞由湖北传来,汉剧唱腔吐字多带鄂音和川味。
汉剧在陕西仅次于秦腔,为第二大剧种。汉剧原名汉调二簧,因流行于汉江流域而得名汉剧、汉调;因伴奏乐器早期以双笛而称二簧。汉剧源于唐代“梨园法曲”,汉剧艺人一向尊唐玄宗为梨园始祖,尊称为“老郎”,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举行供祭仪式。戏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1949年冬来西安,在骡马市车马行发现了一块汉二簧奉老郎的碑文,称其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有趣的发现。后来,梨园子弟把梨园法曲带到陕南,吸收了当地的小调、散曲,逐渐形成汉调二簧。明代时汉剧初步形成,到了清道光和光绪年间已相当兴盛,并沿汉江流域远播湖北、四川、湖南等省,对湖北汉剧、川剧、湘剧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影响。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汉调传入北京,加入徽调班子演唱,对京剧形成有深远影响。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调,属“皮簧唱腔”,与弋阳、昆曲、梆子一起被称为我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唱腔。
陕西汉剧以汉中和安康为基地,形成四个流派。安康派擅长文戏,通用紫阳话,音调浑厚而柔软;汉中派音调悠扬绵长,唱腔吐字带川味;商洛派以武戏见长;关中派重唱工,表演细腻,音调高昂豪放。汉剧音乐优美,唱词婉转,道白通俗,加上地域的不同,秦声中夹杂着鄂腔、川味和豫韵,别具风格。
4.2.2
南襄盆地
南襄盆地在地貌上连成一体,为汉江中游及唐白河冲积平原。习惯上把北部河南境内部分称作南阳盆地,而南部的湖北境内部分称作襄阳盆地。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略成椭圆形,宽约110公,长约150公里,面积约11.9万平方公里,是河南最大的山间盆地。盆地的北、东、西三面分别被伏牛山地和桐柏山地所环绕,中间为广阔的平原,是一个向南敞开的扇形山间盆地。
南阳盆地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距今1.3亿多年前的侏罗纪后期,那时这里已有凹陷痕迹。到了白垩纪末期,边缘的山地隆起,中部地区下陷而成一个内陆盆地。第三纪继续下陷,四周山地剥蚀下来的物质不断的往盆地内堆积。喜马拉雅运动使堆积层有所变动,产生轻微的褶皱和断裂,盆地地面略有抬升。相反,在盆地开口以南的地区则形成下陷,这就使内陆盆地有可能变成外流盆地,盆地中的水由襄阳泄入汉江。近200万年以来,盆地内广泛地沉积了第四纪红色亚粘土,其中部最厚可达40里左右,而盆地边缘仅7~8米。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使红色粘土受到切割而形成“岗地”,但一般起伏不大。
南阳盆地的地势微微向南倾斜,如南阳市仅比湖北的襄樊市高50米。盆地内部除较大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比较平坦外,大部分地区是微起伏的红色亚粘土岗地,其相对高度约20米左右。盆地边缘山麓地带起伏较大,高差可达70~80米。在盆地之中还有一些残山和残丘,如南阳附近的独山、唐河附近的红岩。发源于盆地边缘山地的众多河流,分别汇入盆地中部的唐河与白河。由于上游山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盆地内的一些河流含沙量较大,河床日益淤高,故洪水时,常常排泄不畅,形成水灾;地势较高的红色亚粘土岗地上发育了许多冲沟。
唐白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水量最多的支流之一,由唐河和白河组成。唐河发源于伏牛山脉中的七峰山,自北向南流,经方城、社旗、唐河、新野等县,然后入湖北境内。干流全长247公里,在河南境内长191公里,先后在左岸纳沘河、泌阳河及三夹河,右岸纳东赵河、桐河等支流。白河发源于嵩县伏牛山南麓的关山坡,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南召、南阳、新野等县后也入湖北境内。干流全长302公里,支流多在右岸纳入。唐河和白河在湖北的两河口相汇,称为唐白河。整个唐白河水系略成向心式的扇面状。流域面积在河南省境内大约2万平方公里。在上游山区多花岗片麻岩,久经风化,岗丘坡面十分破碎,地面易遭侵蚀,河水含沙较多。干支流进入平原后,河曲发达,沙砾很多,故有“白河砂多,唐河弯多”之说。唐白河流量丰盈,富有灌溉航运之利,自古以来南阳盆地之所以成为“粮仓”、“水路通衢”,都与它有密切的关系。
丹江全长390公里,为汉江最长的支流。它发源于陕西境内的秦岭主脊——凤凰山东南麓,向东南流,从荆紫关入河南省境,然后流至湖北注入汉江。流经在河南的丹江仅为其下游部分,河道长117公里,流域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丹江在地貌上的最大特点是沿江峡谷与盆地相间,这种地貌对于修建水库非常有利。自从丹江口水库建成后,在河南境内的丹江干流大致从大石桥以下完全变成库区。
南阳盆地,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是河南省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但在红色亚粘土岗地上缺乏良好的植被,流水侵蚀强烈,冲积平原上又常常积水,旱涝灾害时有发生。除加强水土保持外,还要重视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
南阳盆地不仅物产丰饶,而且资源丰富。今天的中州大地,在几亿年前曾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黄河,夹带着大量的泥沙,注入华北古海湾。年深代久,终于造就了广袤的华北平原。沉积下来的古生物和大量有机物质,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壳运动,生成了石油,一直沉睡在二、三千米的地层深处。
1971年8月,地质部3249钻井队在南阳新野县东庄勘测过程中,打出河南省第一口具有工业油流的油井,从而发现了南阳油田,名为河南油田。1977年,在南阳盆地进行石油会战,汇集了45个钻井队,两万多名职工,历时19个月,先后开发建设了魏岗、双河、下二门、赵凹等4个油田。河南从此作为全国第16个产油省而载入史册。
南阳还是著名的“玉石之乡”。南阳玉雕,历史悠久。在南阳市独山玉矿附近曾发掘出汉代石碑一座,上刻“玉街”二字。这说明,南阳玉石和玉器生产,最晚当始于汉代。现在河南玉雕产品,以南阳、镇平、郑州为最。其特点是,题材广泛,造型美观,形象生动,做工精细。艺人们善于运用玉石的不同形状、纹理和色泽,因材施艺,雕成人物、花鸟以及炉、瓶等各种工艺品,表现出卓越的技艺。南阳市雕刻的“玉环炉”和兽类,艺术水平高,独具特色。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州大地,历来被视为考古发掘的“圣地”。1978年8月,南召县云阳镇杏花山发现了一颗猿人右下第二前臼齿化石,其地层年代为更新世中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与“北京猿人”的年代大致相当。伴随出土的,还有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化石。“南召人”化石的出土,明确的告诉我们,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现在的南阳盆地已经有了人类的足迹。
南阳盆地的中心城市南阳市位于河南西南部,西通武关,南接汉江,系川陕门户,两湖前庭,自古以来就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文化发达。春秋时期就成为楚国经济及军事重镇。当时南阳称为宛城,冶铁技术相当先进,商业也很繁荣。汉时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著名文学家张衡在《南都赋》中曾绘声绘色的描写过自己家乡的繁胜:“于显乐都,既丽且康”,“游观之好,耳目之娱,非睹其美者,焉足称举!”隋以前城邑大至周长36里,元明清三代均为府治,清朝还是驿道要冲,从北京至云贵多取道于此。
南阳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迹地,东汉建立后,南阳在全国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地主、官僚、豪族生活更加奢靡,南阳出土的汉墓富丽堂皇。南阳地区各县大多有汉画像石、画像砖出土,为了保护这批珍贵文物,1935年建立了南阳汉画馆,并于1958年、1976年两次重建。20世纪80年代,随着南阳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及汉画像石的大量发现,原馆藏品达到饱和,河南省决定重建汉画馆,1999年底建成并正式开馆。
南阳汉画馆馆前草坪上有两尊近3米高的石雕异兽,曲腰疾肢,昂首蹲踞,状若羚羊,这便是闻名遐迩的汉代石雕佳作、镇魔神兽——天禄、辟邪。画像馆内有画像石1200多块,其内容大致为神话故事、天文图象、历史故事和生活画面。(图67)
图67 南阳汉画
在以神话传说为内容的天象图中,月亮和太阳的故事雕刻得十分有趣。在一块画像石上,有一个半人半龙的形象,手掌上举着圆圆的月亮,月亮中蹲着一只玉兔。这便是月亮的母亲常羲。传说常羲住在东海,她有12个女儿,每月她都抱着其中一个到海边洗澡,之后就放她到空中游玩。这样,一年就有12个月。画像石上,母亲双手高举过顶,托着女儿从海中慢慢升起,神态从容而安详。在另一个画像石上,太阳是一只振翅飞翔的圆腹乌。圆腹即日,为金乌所负,乌为三足。三足乌本来是为羲王母寻找美味佳肴的神鸟,为什么会飞进太阳里去呢?原来,早在汉代之前,人们就发现太阳有黑子,太阳中的那只三足乌,正是我们祖先关于太阳黑子的形象说法。
南阳汉画像石不仅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的人们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材料,而且在我国艺术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它是介于绘画和浅浮雕之间的雕刻艺术,既采用了突面浮雕刻法,又采用了剔地并施有横竖纹衬地的雕刻技法,大量的是后一种手法。由于画像的整体构思精巧、新奇而又极富夸张习惯内,加之线条刚劲与细柔恰当的配合并常以阴线条表达画像之细部,使得各种形象不仅具有气势与韵致,而且十分准确、生动,给人以古朴苍劲、隽逸旷达之感。
汉画馆东侧,是著名的南阳武侯祠。武侯祠天下有四:一在湖北襄樊古隆中,一在四川成都,一在陕西勉县,另一处则坐落在南阳卧龙冈上。旧志载,卧龙冈北起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如一巨龙偃仰曲盘而卧,南阳武侯祠便坐落其间。湖北襄樊古隆中是诸葛亮隐居躬耕之所,隆中秦汉时属南阳郡,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很明显,这里所说的“南阳”,系南阳郡,并非今日之南阳市,今日之南阳汉末称为宛。后人出于仰慕,于今南阳建祠以祀。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草庐,始建于唐代,宋代一度规模很大。但由于南阳战略地位重要,战火频仍,元、明虽几经修葺,武侯祠至清初时破损已极为严重。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南阳郡守罗震重修时,于土砾中得旧刻“卧龙冈十景”石碑一通。罗于是聚集匠役,加以修建,遂成今日之形状。
(图68)
图68 武侯祠
武侯祠山门为三楹拱门廊庑,上有郭沫若所题“武侯祠”。山门外有高大青石坊一座,上镌“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山门后有雕栏甬道,直通大拜殿。殿中有诸葛亮全身坐像一尊。其身着道服,头着纶巾,手持羽扇,神态安详自若。殿内外匾额题联极多,其中最为人欣赏的是清代南阳太守顾嘉蘅的题联。顾为襄阳人,当然以家乡有武侯胜迹而自豪,但他身为南阳太守,也还要维护地方风采。他在任期间,重修了武侯祠,人请题联,他一挥而就:“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大拜殿之后的建筑,多是根据孔明躬耕、刘备三顾茅庐的情景想象而兴建的。
在南阳市北约25公里南阳县的石桥镇,是汉代西鄂古城遗址所在。在镇南小石桥村的公路旁,树有一通“汉尚书令张公神道碑”,沿碑文所指方向数百米,苍松翠柏之中突兀出一座土冢,这就是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张衡的墓地。
张衡,字子平,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于南阳郡西鄂县城,故居在今南阳县石桥镇夏村。张衡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文学家,并在历法、算学、艺术等方面也有很大贡献。他创造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用水力推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测定震源方向的侯风地动仪,还发明了计里鼓车、指南车等。公元139年,张衡与世长辞,葬于故土石桥镇,后人为他修建土冢,此即张衡墓。古往今来,张衡墓几经兴废,但凭吊者往返不断。诗人郑谷在《题张衡庙》中表达了对张衡的怀念之情:
远俗只凭淫祀切,多年平子故悠悠。
江烟日午无箫鼓,直到如今咏《四愁》。
1956年,郭沫若为张衡墓题写的碑文中写道: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在南阳市东郊温凉河畔,有一座古代陵园“医圣祠”,我国古代医学大师张仲景就长眠在这里。
张仲景名机,南阳郡涅阳(今邓县稂东镇)人。少年时曾学医;灵帝时,举孝廉,官长沙太守。后弃官,终生从医。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乱,人民痛苦不堪。疾疫的流行,使千万百姓死于非命。史载,张仲景家是个大族,有人200余口,由于流疫,不到10年,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近百人死于伤寒。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 ,于是,他弃官不做,全心致力于医道。经过多年的努力,写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这是两部医学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和理论价值,对我国医学有着奠基性作用,至今仍是习中医者必读之书。
张仲景墓建于何时,已不可考。旧志载,由于年久失修,至明洪武年间,冢平碑仆。清顺治年十三年(公元1656年),地方官吏访得旧址,于是立碑建祠,加以纪念。今医圣祠所留屋宇亭碑,多为当时之物。医圣祠建筑简朴而庄重,分前后两院。张仲景墓位于前院中央。冢呈圆丘形,覆砌以青砖,有亭庇护。墓碑书大字“万代医宗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旁有小字,记先生名讳及简历。后院为祭祀之所。大殿有张仲景彩绘塑像,先生身着黄衫,面目清癯。殿堂上悬有许多匾额,有“福庇沉疴”、“功在生民”之类赞语。殿前两庑是收藏中医文献之处,供拜谒、研究者习读。1982年,卫生部在这里建立了“张仲景医史文献馆”,全面整理张仲景在医学、药学方面的著述,这位前贤为人类作出的辉煌贡献得到了继承和光大。
南阳地区文物之盛,不独南阳市为然。他如内乡文庙,是河南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殿。该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后毁,明洪武初年重建,是研究元明木构建筑嬗递的实物资料。镇平县菩提寺,始建于唐。它一反常规的坐北向南的设计,山门偏向东北方向。整个建筑依山势构成若干平面,参差错落。寺周围风景优美,颇有雅趣。古印度佛经,多写于处理过的贝多罗树叶之上,人称贝叶经。菩提寺还藏有梵文贝叶经,实为佛学界珍贵遗产。尤有兴味的是,生长于亚热带的菩提树,不仅在这里“出了家”,而且枝繁叶茂,繁衍无穷。
近些年来,淅川县发现了多处楚墓葬群。这些墓葬的发现和发掘,对研究春秋时期楚国的文化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考古发现,淅川县境内现存6座春秋时期古城遗址,这就是荆关的定阳城、寺湾的古城、宋湾的兴化城、黄庄的马蹬城、香花的龙城和罗城。尤其是香花乡的龙城遗址,绝非普通的城邑,这里发现了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兄王子午的墓葬。西周初年,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据《左传》记载,熊绎“居丹阳”。至春秋初年,楚文王将都城迁至郢。这期间,丹阳为楚都300多年。而丹阳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有以为在湖北姊归,有以为在湖北枝江,多数以为在河南淅川。而在淅何处,也不知确切。有学者提出,龙城可能就是楚都丹阳。
襄阳盆地地处南阳盆地南缘,界于武当山、大洪山、桐柏山之间,为汉江中游及唐白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整个地势北高南低,由海拔150米逐渐降至100米左右,略呈向南敞开的畚箕形。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而轻度抬升,经过流水切割,形成大片的岗、垅相间排列的地貌形态。地表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多在10~20米之间,坡度一般不超过10度,最陡坡度也很少超过15度,岗顶宽广平坦,土层较深厚,大部分地面宜于机械耕作,耕地中以旱地为主,为湖北省内小麦、棉花、芝麻、烟叶等作物的重要产区。
襄樊位于汉江中游,河南南下的唐白河由此注入汉江,汉丹、焦枝和襄渝三条铁路在这里交会,是湖北省重要的轻工业城市和鄂西北的水陆交通枢纽。丹江口水库源源不断的水力电力资源,为这座古城和汽车城十堰注入了生机。
襄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建城至今已有2500余年。襄樊是襄阳、樊城的合称,两城隔江相望。樊城形成在前,历来是水陆贸易中心;襄阳在后,是政治、军事重镇。1970年襄樊汉江大桥建成,襄樊两镇才连为一体。襄樊自古就是我国中部南北交通要道,有“南襄隘道门户”之称(南襄隘道指河南南阳至湖北襄阳之间南北狭长的一片平原地带,它的东西两侧都有山脉横亘,历史上是我国中部交通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江北的樊城四周开阔,易攻难守;江南的襄阳三面环水,西南有几座低山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所以素有“铁打的襄阳,纸糊的樊城”的说法。在这里,曾经演出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古城多古迹。最负盛名的古迹,要数诸葛亮隐居耕读、抱膝长吟的隆中。襄阳城垣是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城,1956年被确定为省内重点保护的文物。它本来是国内古城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座,有四分之三的城郭存在,近年却被毁于一旦。襄阳城外有我国最宽的护城河,被誉为“城湖”。这里还有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绿影壁以及米公祠(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祠)、广德寺多宝佛塔等名胜古迹。
在峰峦起伏的武当山北麓,江面宽阔的汉江南岸,有一座70年代才发展起来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汽车城十堰。
十堰,群山夹峙,溪河穿流,历史上是出荆襄、入川陕的东西大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十堰在设市以前,只不过是山沟小镇,荒山僻乡,人烟稀少。1969年,国家决定在此兴建第二汽车制造厂,十堰于1970年3月正式建市。十堰市的市政规划和建设,主要是结合“二汽”生产工艺流程和山区自然条件特点而布局的。第二汽车制造厂,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行安装的大型现代化企业。这个企业由20多个专业厂组成,分散在各山堰内。“东风”牌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的著名品牌车。
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与周围的武当山风景区连成一片,成为鄂西北的重要旅游景点。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区北面汉江和重要支流丹江的汇合口以下,正当汉江上游和中游的交接处,主要工程为混凝土宽缝重力坝和斜墙土坝。最大坝高97米,坝顶长2494米,顶宽7.5—33.5米。巍巍大坝横锁汉江,拦截上游陕西、河南和本省9.5万平方公里的地面来水。整个库区水域向西沿汉江上溯至郧县西岭,向北沿丹江延伸到河南淅川,形成一个巨大的“V”形人工湖,总库容量为208.9亿立方米。大坝蓄水后,可基本解决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大坝下游左侧建有一座大型水电站,年发电量30多亿度,为华中电网的重要电源。在大坝东北25公里处,还建有两座配套的引水灌溉渠道工程,并通过引汉总干渠及许多支渠,可自流灌溉河南省南阳地区与湖北省襄樊市的大面积农田,并可继续向北跨流域引水经河南、河北至北京、天津,是为南水北调中线。
丹江口水库在万山丛中,俨然一个巨大的人造湖。漫步坝上,遥望库区,湛蓝色的湖面,一直伸向远处的群山之中,碧波荡漾,风起浪涌。每当朝阳东升,金光洒在湖上,红霞碧水,耀人眼目。水库里,船只扬帆鼓风,劈波犁浪;新港码头,皮带机滚动,装卸繁忙。此情此景,使人仿佛置身于太湖之滨,洞庭湖之畔。
武当山在丹江口市境内,又名太和山、参上山,是我国的道教名山和武当派拳术发源地。武当山属广义上的秦岭山脉,绵亘800里。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位于丹江口市境内。这里千山万壑,峰奇谷险。胜景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崖、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
武当山从唐代开始,就有一些道教建筑,宋、元时期,都曾增修扩建。明成祖派军民30多万人,在这里大兴土木,用了6年时间,建成了庞大的道教建筑群。古建筑大多坐落在峰、峦、坡、岩、涧等险峻之处,建筑内外各种铜铸泥塑、土石雕刻,工艺精湛,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均已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当山最高峰──天柱峰上的金殿,又名金顶,建于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精华。(图69)
图69 金殿
面阔进深均为三间,群为铜铸镏金,仿木构建筑,重檐迭脊,翼角飞举,结构精巧。殿基为花岗岩砌石台,围绕石雕栏杆,庄严凝重,光灿夺目。是我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紫霄宫内有高约3米的真武大帝铜铸坐像,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殿体分件铸造,建构严谨,连接精密,毫无铸凿之痕。经500余年“雷火炼殿”,金碧绚烂,宏丽如初。每当夏天雷电交加时,金殿周围雷声震天,点闪撕地,无数盆般大的火球在金殿周围滚动激荡,使人惊心动魄,景象十分壮观。每次雷火滚炼以后,金殿四周铜柱锈斑全销,焕然一新,而大殿不受丝毫损失。相传天帝为保持金殿清洁,把殿内的宝贝冶炼得更加结实,也为警告图谋不轨的小人,便派雷公、雨师来洗炼金殿。其实,“雷火炼殿”纯粹是一种自然现象。金殿屹立在天柱峰之巅,是一座庞大的导电体。武当山重峦叠嶂,受热不匀,气候多变。异常混乱的风向,使云层之间摩擦频繁而夹带大量电荷。很多带电积雨云都向金顶运动,当达到一定距离时,云层与金殿上的尖角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电位差,使得空气电离,被拉上电弧,这就是闪电。同时,强大的电弧使周围空气剧烈膨胀而爆炸,电弧便发生变形,而形成火球,并发出雷鸣,于是产生了“雷火炼殿”这一武当金顶奇观。
登上金顶,远眺群峰环峙,苍翠如屏,丹江口水库碧平如镜。天柱峰,势如“一柱擎天”,其余诸峰好象是俯首朝拜天柱峰。这就是闻名的“七十二朝大顶”的景观。凌晨观日出,傍晚看云海,大有凌空出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