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干流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2,769 发布人: 长江文化
长江,古名“江”、“江水”。江的名称最早见于春秋时代。《诗经》中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的诗句。战国时期的《禹贡》也有“岷山导江”的记述。后来有关江的记载就更多,到了魏晋六朝以后,人们才把江通称为“长江”。
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长江,从奇丽的冰川世界中奔流而下,穿过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劈开重峦迭嶂的云贵高原后,宛如一条金色巨龙,向东迅跑,时而奔流于高峡河谷之中,时而驰骋在沃野平畴上,以雷霆万钧之势,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奔向东海。
长江干流各段有不同的名称。从源头至青海玉树附近的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1188千米;出巴塘河口至四川宜宾,称金沙江,长2308千米;在宜宾接纳岷江后,开始称长江。宜宾至长江口,长2884千米(荆江截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千米)。其中,宜宾至宜昌段,又称“川江”,长1030千米。川江分为上川江,在重庆以上的370千米,下川江,在重庆以下的660千米。四川江津长江曲流呈“几”字形江段又称几江,长江流经三峡地区一段,由于水流湍急,两岸山峰夹峙,又称峡江。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段,又称“荆江”,长约423千米;江西九江上下一段,又称“浔阳江”。 江苏省扬州市南至镇江市丹徒之间,唐代曾有扬子津,渡江到江南京口,后将扬子津改称扬子县,这一江段称为杨子江或京江,现在所指杨子江范围更广,泛指长江下游。习惯上将长江划分为三段: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1.“滚滚长江东逝水”
“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写尽了长江的雄伟气魄。长江出自冰雪的江源,在湖光山色中,在奇花异草间,潺潺的溪涧,汩汩的水流,汇成了通天河,然后浪打金沙,向东奔涌出川,一路东下,气势磅礴。
1.1 揭开江源之谜
长江的源头“深居”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部,气候恶劣,人迹罕至。这条年水量达1万亿立方米的世界巨川,究竟源于何处?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1.1.1 历史的探索
为了弄清江源的底细,从古代直到近代,曾有许多有志之士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在一些史籍中留下了他们的记载,但限于当时的条件,都未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我国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大致记述的是西周以前的情况。书中曾对长江、黄河诸水作过记述,其中,有“岷山导江”之说。
据考证,汉代学者认为,这里的“岷山”,并非现在四川松潘附近岷江发源地岷山,而是甘肃天水西南,位于嘉陵江上游西汉水源头附近的嶓冢山。说明当时人们曾把嘉陵江作为长江的正源。汉代以后,有人误把此处“岷山”与岷江联系在一起,将岷江当作了长江正源。
秦汉以后,随着祖国疆域的开拓,人们地理视野的不断扩大,对江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西汉武帝通西南夷,在今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建立郡县,人们对西南边疆地区的地理知识大大地增加,于是发现比嘉陵江还长的河流,即绳水(今金沙江)也流入长江。东汉班固在修《汉书·地理志》时指出:“遂久,绳水出徼外,东至僰道入江”。这里的“遂久”在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境;绳水指金沙江;僰道指今宜宾市。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也说:“绳水出徼外,……至大莋,与若水合,自下亦通谓之绳水矣。”大莋,在今四川会理西,若水指雅砻江。这就说明,在汉、魏时代,人们虽然知道金沙江上游远在云南宁蒗以西,但都把它看成是长江的支流。 金沙江的源流,在唐代人们就知道了。唐咸通三年(862年),樊绰充任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对南诏(古国名,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情况进行研究,并参照前人著作写成《蛮书》(亦名《云南志》)。书中卷二记载:磨些江发源于吐蕃(7—9世纪时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中节度西,共笼川犁牛石下,故称犁牛河。东北过会同川,总名泸水,东北流为马湖江,在戎州城(今四川宜宾)南入外江(岷江,即长江)。这与明清时文献记载的金沙江源大体相同。
自古以来,金沙江源头地区是青海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历代有不少的人经过这个地方,如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入藏时,曾途经青海玉树地区,但都没有留下一点有关江源的点滴记载。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高僧宗泐奉命去西域求佛经。他从西藏、青海返回时,经过江源和河源。在《望河源》诗序中,第一次明确记载了金沙江上源的情况。他说:抹必力赤巴山为黄河与犁牛河的分水山,凡山西南之水流入犁牛河,山东北之水流入黄河。当他在山中住宿饮着犁牛河水时,藏族同胞对他笑着说:“汉人今饮汉水矣”,对江源的了解比唐代前进了一大步。
虽然,从汉代人们就开始知道金沙江源远流长,但因《禹贡》是儒家经典《书经》的一部分,所谓“圣人之典”,长期被奉为金科玉律,无人敢加以怀疑,即使到宋、明时代,江源仍沿袭旧说。现在西安碑林中保存的公元1137年刻石的《禹迹图》,以岷江源为“大江源”;明代罗洪先根据元代朱思本《舆地图》绘制的《广舆图》,其中在岷江源头也注明为“江源”。直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江源考》出来,才正式明确指出金沙江是长江上源,从而纠正了一千多年来岷江是长江上源的错误认识。
考订江河源流一直是徐霞客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徐霞客博览舆地图志,发现前人记载江河源流多附会抄袭旧说,很少用实地考察加以验证,因此山川面目反被志籍所蒙蔽。考察中,他一直留心检验旧说是否正确,如不符合地理事实即加以订正。
在克服艰难险阻,对金沙江进行实地考察后,徐霞客写下了《江源考》(又名《溯江纪源》)。崇祯十三年(1641年),徐霞客由云南回到家乡江阴,正在编纂《江阴县志》山川部分的冯士仁看到此文,摘要刻入《江阴县志》。后来,陈体静把《江阴县志》中的《江源考》录出,编入《徐霞客游记》的附编,才使这篇文章为更多读者所知。据时人记载,原文有数万言,我们今天见到的则仅有千余言。
在这篇经典性著作中,徐霞客驳斥了岷江为长江江源的旧说,明确指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1)
(1) 注文:《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129页。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徐霞客主要是以黄河与长江作对比。古人已知黄河源头很远,认为是发于昆仑之北,至少出自星宿海。如果大江发源于岷江,那么长江就比黄河短得多。徐霞客多次跨越长江,黄河,据亲眼所见,黄河水面不到长江的1/3。由此推论,长江水那么大,其长度怎会比黄河短呢?“计其吐纳,江既倍于河,其大固宜也”。(2)
(2) 注文:《徐霞客游记》,第1129页。
因此,他断定,长江不应比黄河短。
从徐霞客的这段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已提出了流域的概念。(3)
(3) 注文: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0页。
他把整个集水区与河流联系起来考察,这是一个进步。他提到的“计其吐纳”说明了这一点。我们现在知道黄河流域面积为745100平方千米,长江流域面积为180.71万平方千米,后者超过前者1倍多,他的“江倍于河”的比例也是接近实际情况的。
为什么历代未能正确认识江源呢?徐霞客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沿金沙江地带地势险峻,气候恶劣,难于勘察。二是人们拘泥于《禹贡》“岷山导江”之说,这种分析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接着,徐霞客根据中国山脉大势与江河源流的关系,断定黄河发源于昆仑之北,长江发源于昆仑之南。在当时对金沙江通天河上源仍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能作出这样的推论,不能不说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这为以后江源的探寻指明了方向。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徐霞客只到了云南丽江,再也未能朔江西上,探明江源究竟。
清朝康熙末年,为了编制全国地图,曾多次派人探测青藏地区,对江源的描述,也日渐详细。如根据公元1708—1718年我国首次利用近代测量技术绘制的《康熙内府舆图》及黄锡金的《水经要览》等,对江源水系的描绘较之前代更为全面。地理学家齐召南的《水道提纲》根据实测调查图详细地记述了江源:木鲁乌苏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萨通拉木山(今唐古拉山)东麓,东北流300里,有源出勒斜尔乌蓝达普苏山之喀七乌兰木伦河(今尕尔曲河)流900里来会。东北流拜都河(拜渡河)自南300里来会。三源合流,水势始盛。东北流有阿克打木河(今阿克达木河),合二水自南流入。又北流,托克托乃乌兰木伦(今沱沱河)从西北流900里来会。又东南流有源出巴颜哈拉得里奔山的那木七图乌兰木伦(今楚玛尔河)自西北800余里来会。继续东南流称为金沙江。
不过,因交通险阻,气候恶劣,他们都无法进入江源区实地探查,只能作出“江源如帚,分散甚阔”的描述,把江源地区的布曲、尕尔曲、当曲或楚玛尔河等支流都当做江源。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大肆侵华时,也觊觎长江这块瑰宝之地。不少外国人,以所谓考察、探险、旅行为名,曾多次进入青藏高原。1867—1885年16年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5次带领“探险队”进入新疆、青海等地,其中2次到达通天河上游;1889年和1908年,沙俄又派科兹洛夫2次经过柴达木盆地,翻越巴颜喀拉山,到达通天河;1892年,美国人洛克希尔更深入到现在青藏公路附近的尕尔曲,但未到达尕尔曲源头便武断地认为尕尔曲是长江的源头;1896年英国人韦尔伯曾到过楚玛尔河上游的叶鲁苏湖一带;瑞典人斯文赫定到过柴达木盆地南的昆仑山附近,德国人菲其纳尔和不明国籍的塔富尔、彭迪等,都到过通天河上游一带地区。虽然他们都已到了江源地区,但是都未能到达长江源头。
出版于1964年11月的《中国地理概论》,是一本有代表性的地理著作。书中认为楚玛尔河为长江正源,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因黄河源于此山之北,故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当时,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均同此说,因而,谬误甚广,影响极深。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