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山高水长 >长江流域的水利与水患——前言
长江流域的水利与水患——前言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44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中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水利大国,更是一个水利古国。纵观中国水利史,可以知道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兴修水利、防治水害,历来是中华民族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五千年华夏民族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利用水利并与水患斗争的历史。从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到气势磅礴的三峡工程;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到’98大水百万军民战洪魔的壮举,中华民族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凝聚和发展。
我国历史上水利建设有过辉煌的成就,但自清代中期以来,国力日渐衰落,水利建设事业长期停滞不前,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库容1亿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库仅有6座,全国江河堤防总长度只有2万公里,绝大多数江河圩垸残破不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水利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毛泽东曾亲笔题写“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多次视察长江、黄河。李鹏总理在“八五”计划的报告中指出:“要把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放在重要位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中则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水利兴而人心稳,人心稳而天下定。
“长江万里,汇纳百川,浩浩荡荡,千古不息。”奔腾不息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养育着勤劳的人民,孕育着灿烂的文化。早在远古时期,经过先民的开辟,长江流域就有了舟楫灌溉之利。历代的水利兴修,促进了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江源远流长,水量充沛,落差巨大,蕴藏的水力资源丰富。据最近的勘测和计算,长江水系水力蕴藏量为2.6亿千瓦,在世界大河中居第三位。长江干流与海洋相通,大小支流多达万条以上,构成了庞大的内河运输网,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长江航道水量丰富,终年不冻,四季通航,水运量约占我国内河水运总量的80%左右。几千年来,长江水利的发展,孕育了拥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和“两湖熟,天下足”的湖南、湖北,而且还留下了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历久不衰的都江堰等水利瑰宝。“龙头一吼应万里”,时至今日,长江这条巨龙在我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长江之水在给流域的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祸患。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感叹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害。而长江之水也不例外,长江水灾自汉代起就有记载。从古至今,每一次洪水都给人类带来沉重的灾难。小到家园被毁,妻离子散;大到引起瘟疫,万户萧疏。经过几千年的治理,特别是建国后五十多年的治理,长江沿岸的抗灾能力有较大提高,减少了洪水灾害的损失。然而长江远没从根本上治理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千百万人民仍会为随时遭受的洪水威胁而提心吊胆。记忆犹新的是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那场洪水给沿江城乡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发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取得了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同时也积累了防洪抗洪的宝贵经验以及难忘的教训。
“水聚则为害,水散则为利;弃之则为害,用之则为利。”如何兴长江之利、除长江之害?关键是以史为鉴,重在防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坚持治理长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建成了一批诸如葛洲坝水电枢纽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等一大批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水利工程。尤其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它将是从根本上治理长江洪水的关键工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荫及子孙。“龙腰一摆活长江”,三峡这条万里长江的金腰带,必将带动和促进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腾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江防洪仍面临许多问题,诸如我们抗御特大洪水的能力还不强,人们的防洪意识还比较淡薄,长江流域特别是上游的生态环境恶化,等等,给我们提出了新的任务。我们要努力做到科学治水,加快水利改革步伐,走出一条“除害与兴利,治理与开发,服务与经营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水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