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文化中心:丽江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502 发布人: 长江文化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江湾之中,因金沙江亦称丽江而得名。县境东隔金沙江与宁蒗、永胜毗邻,南与鹤庆、剑川接壤,西界兰坪、维西,北与中甸及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隔江相望。其地域随金沙江河道曲折延伸,形成一个巨大的“V”字,面积为7425平方公里,有纳西、汉、白、傈僳、普米、彝、苗、藏、回、壮等10个民族,其中纳西族约占总人口的60%,是全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县城距省会昆明600余公里。
1.1
高原姑苏大研镇
1.1.1
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亦名大研镇),处于滇、川、康、藏交通要冲,座落在四面环山、宽广开阔的坝子中间。古城始建于宋末,至明末已有相当规模,是我国现有古城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元代,古城为通安州治所;明、清两代为丽江府署,明称大研厢,清称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现有民居大部分为明、清时所建。古城面积约1.4平方公里,以四方街为中心,放射出四条主要街道,两侧分布着数十条小巷,路面均铺以丽江特有的彩花石板,自然流畅。
人们对丽江古城赞不绝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说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它西有狮子山,北有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占尽了地利之便;二是说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穿街过巷,淌遍千家万户,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景色,使小城方便、洁净而充满生机,因而被誉为“高原姑苏”;三是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多为“三方一照壁”形式),房屋构造简洁、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细腻,门窗多雕饰花鸟图案;四是古城布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市场和道路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板路、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情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不过,丽江古城真正吸引人的还有两个难解之谜。一是“大研”名称的来历。有人认为“大研”即“大砚”,因古城居丽江坝区中心,四周青山环绕,碧野之间一片绿水莹莹,形似一块“碧玉大砚”而得名;再加上城西文笔山上有文笔峰妙若文笔,因此“大研”寓意文墨昌盛、人才辈出。也有人考证,丽江古城的纳西语古名为“巩本芝”(“巩”指仓库,“本”指村寨,“芝”指集市),元代改为“大叶场”、明代称为“大研厢”、清代称为“大研里”、民国开始称为“大研镇”,亦即“大研”之名由元代的“大叶”而来。而“大叶”则来自丽江坝区的纳西族头领木氏,他为古纳西族四大支系之一的“叶”支系;元代以后,随着木氏权力的上升,人们就以含有尊敬之意的“大叶”一词,作为地名称呼。“叶”、“研”音相近,故后来通写成“大研”。
二是丽江古城为何没有城墙?有人认为,古城不筑城墙,主要因为四周高山可以作为天然屏障。也有人认为,因世袭土知府姓木,木字加框即成“困”字,故而不筑城墙;即使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所筑的城墙,也只限于府署四周,而古城大部地区如木氏土府、四方街等等均未包括进去,且该城墙后因地震倒塌,再没有重建。还有一说认为,纳西先民是游牧民族,流动性大,在他们的意识中缺少城墙的概念,再加上丽江是滇、川、藏交通贸易的枢纽,古城也不是军事重镇,原是一个以广场为中心、四周店铺客栈环绕的物资集散地(即“巩本芝”),有如马帮的宿营地,谁又会去修筑城墙呢?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