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中的精品:长江流域园林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2,083 发布人: 长江文化
人类在童年时代总是感叹造物主的神工鬼斧,把大自然造化得如此奇妙而不可思议。感叹之余,人类不断地尝试着改造着生息于斯的环境。人类不愧为高等级动物,依靠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如果宇宙间果真有“造物主”,那么,当他在人类发明制造的宇宙飞船上俯视日新月异的环球时,定会感到汗颜;当他置身于中国人精心修建的园林中,一定会流连忘返、乐不思归。中国的园林确实是人类文化一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绝不亚于“造物主”造作的山川!诚如汉代班固在其赋中所云:“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体天象地,人夺天工,这就是我们对中国园林的总体概括。
1.1
人类文化的瑰宝——园林
1.1.1
走进园林
什么是园林?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解释说: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疗养胜地都纳入到了园林范围。
中国汉字字形往往可以反映字义。园的繁体字是園,園从口,袁声,韵属元部,声符是袁。若望文生义,我们可知“園”的四周有垣篱或围墙,垣内种植花果、树木、菜蔬,这是它的本义。《说文·口部》:“園,所以树果也。”《诗·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園,无折我树檀。”意为:切莫跳进我家园子,切莫折断那树檀。
上古,园、囿、圃、苑有所不同:
囿与苑有区别。《说文·口部》:“囿,苑有垣也。”囿有围墙,常用于养鸟兽。《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鹿鹿攸伏。”苑,比囿规模更大,用途更广,只有官府和贵族才可能有苑。
圃,指种植花草、苗木的园地。《论语·子路》记载樊迟“请学为圃”,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圃”,老圃即老菜农或花匠。
园,本指种植之地,后来逐渐增加了其功能和内涵。一方面,它指供人休息、游乐、观赏的地方;另一方面,它指墓地,历代帝王、后妃的墓地称为园。
林,甲骨文就有这个字,《说文·木部》:“平土有丛木曰林。”木与木连续不绝为林,这是个会意字。从园、林、囿、圃可知,中国古代已有了朴素的园林分类法。
园与園,在上古是不同意义的字。园,同:“刓”,“刓”是削去棱角使圆。到了宋元时期,人们把“園”与“园”通用,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古今杂剧》、《三国志平话》等就都把“园”当作“園”的俗字。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的诗文。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宅园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详见《汉语大词典》)
我们现在习惯称呼园林为公园。其实,公园的涵义比园林小,并且是近代才出现“公园”一词。公园,即公共园林的简称。在近代社会转型中,人民群众的地位提高了,人们在劳作之余要有公共园林用于休闲娱乐,于是,有关机构便开始把私人的或专用的园林绿地划作公共使用,或者专门拨款修建公园。1949年以后,中国修建了许多公园。截至20世纪末,中国大陆已有城市公园千余座,面积2万多公顷。
园林不一定都称为“园”,有的“草堂”、“山庄”实际上也是园林。如:清代康熙年间,高士奇在浙江平湖北门外7里筑有江村草堂,草堂旧址原为明代冯洪业的耘庐。草堂之所以称为江村是因为高士奇的老家在浙江余姚的姚江,以示不忘故里。草堂占地300亩,四周有濠沟;鞺遍地栽有梅树,多达3000株。景点有32处,如草堂、瀛山馆、红雨山房、酣春榭、醒阁、耨月楼、岩耕堂、渔书楼,还有菊圃、红药畦等。可见,这是一个颇有规模的农庄花园。又如邓尉山庄,在江苏苏州西南40里的光福里,明清时建,有24景,庄内有思贻堂、耕鱼轩、梅花屋、听钟台、春浮精舍等建筑。山庄碧波环绕,妙景天成。
公园是面对大众的园林,与以往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不同,其功能有多重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它不仅有可观之景,还有可以活动的场所。近代公园必然开辟很多场所,如盆景园、动物园、阅览室、游艺室、游泳池、溜冰场、露天剧场、茶室、餐厅、公共厕所等。为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的城市修建了特色公园,如森林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近代公园的出现,推动了中国园林事业发展。园林开始为广大人民服务,焕发了它新的生机。同时,园林对于协调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也起了积极作用。总之,园林在人类社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大。园林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集中体现,代表了文化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