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我已经踏出大学校门10年了,尽管分配在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专事学术研究,但感觉到仍然徘徊在学术殿堂的大门之外,为此,我时时感到非常焦灼却又无奈。
这时候,恰逢大型丛书《中华长江文化大系》在全国范围内物色作者,本丛书学术顾问、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教授向丛书编委会推荐我作为一名作者,参与这项学术盛事。
领受任务后,我十分激动,暗自许下决心:一定认真写作,不能辜负刘玉堂先生的厚爱。正式写作开始后,刘玉堂继续伸出援手,从本书的结构、立意、文风、资料收集等多方面,不时给我卓有见地的意见,常常让我茅塞顿开。
本书初稿完成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伟教授审阅了全书,当我拿到陈伟先生的审读意见后,也是感慨良多:书稿上的每一页上都留有陈先生的笔迹,大到文章的逻辑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陈先生认真地为我的这本小书把关。陈伟先生身负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却为我这本不甚成熟的作品付出了如此多的精力,我在感激的同时也深怀愧疚心理。
如今,10年过去了,本书即将付梓。10年过去了,我也从青年步入中年,慢慢地觅到了学术研究的路径,也开始享受学术研究的个中滋味。得有今天这样的状态,我最感谢的就是刘玉堂先生和陈伟先生。我怀有这份感激之心,不单是他们二位在本书上的指点之功,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我指引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是为记。
2007年7月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