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残小语孕源流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524 发布人: 长江文化
1.1.1
瑰丽的神话传说
上古的神话传说,是先民们的口头创作,本来内容非常丰富,由于种种原因,保存下来的较少,且不完整,散见于《山海经》、《楚辞》、《左传》、《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典籍中。从地域上看,多述黄河流域,但也有不少涉及到长江流域。
在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中,伏羲是东方的上帝。据《山海经·海内东经》、《太平御览》卷七八引《诗含神雾》、《补史记·三皇本纪》诸书载,伏羲出生在雷泽(今江苏省太湖),是雷神之子。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伏羲之母出于华胥。有一次,她在雷泽之滨看到巨人的足迹(即雷神的脚印),就在上面踩了踩,于是怀了孕,生下了“蛇身人首,有圣德”的伏羲。这就是所谓的感生神话。《诗经·生民》里也讲后稷(周人的始祖)的母亲因踩了上帝的足迹而感生后稷。这是“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商君书·开塞篇》)的母系社会的真实反映。
有关廪君的传说,讲的则是廪君建立巴国的情况。据《山海经·海内经》、《世本》(秦嘉谟补辑本)和《晋书·李特载记》等书记载,廪君的先祖,原本出于巫诞(一说是炎帝伏羲的后裔),生活在巴郡(今重庆市、南充、达县、奉节、涪陵等地)和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以北地区),本有五姓,皆出于武落锺离山(今湖北省长阳县西北)。山有赤黑两洞,巴氏之子生于赤洞,其他四姓生于黑洞,都没有首领,都侍奉鬼神。巴氏子务相与四姓的人竞争当首领。先是掷剑于石上,谁掷中,谁为首领,务相一人独中。然后乘土船浮于水中,结果又是务相独不沉,因而大家共立务相为首领,称廪君。他率领五姓的人乘土船沿夷水(今湖北省清江)来到盐水之阳。盐水女神想让禀方圆廪君留下来,说道:“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认为此地不理想,拒绝了。女神为了阻止廪君前进,晚上来与廪君欢会,白天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为困难所动,用了一个计策,让人拿着青色丝线赠给盐神,廪君站在一神奇的阳石上用箭射死了女神。他又率领众人乘土船前进,来到后来称为夷城的地方。此处“石岸曲,泉水亦曲,廪君望如穴状”。他叹道:“我新从穴中出,今又入此,奈何!”他的话一说完,“岸即为崩”,变成可以上岸的台阶。廪君上岸,筹划新居,从此五姓的人都定居在夷城这个地方。这则传说反映出长江流域的先民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从传说中我们还可看到先民从穴居、半穴居转变到在地面建屋、建筑原始村落的情况。故事有较为完整的情节,有人物性格描写,尤其是塑造了一位坚韧不拔、勇于开拓,又有血有肉的神人形象。
大禹治水在上古神话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据《越绝书·外传记地》和《国语·鲁语下》载,大禹忧民治水,曾到大越(今浙江省一带),登上会稽山(今绍兴市东南),在此和会天下之神,共商治理洪水大计,并杀了不听命令的防风氏。《吕氏春秋·音初篇》、《史记·夏本纪》载,大禹在涂山(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北)娶涂山氏,禹“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大禹治水成功后,死于会稽。
在大禹治水的神话中,写得较为精彩的是有关制服淮水水怪无支祁的一段。据《太平广记》卷四“李汤”条载,大禹治水三次来到桐柏山(今河南省桐柏县和湖北省随州市、枣阳市接界处),那里总是“惊风走雷,石号木鸣”,这是无支祁和鬼神作怪,使工程不能正常进行。此怪“善应对言语,辨江(长江)淮(淮水)之浅深,原隰(地形的高低)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大禹先后让童律、乌木由制服它,都失败了,最后由庚辰制伏。数以千计的水灵、山妖“奔号聚绕”,庚辰用大戟把它们赶走。于是用大铁索锁住了无支祁,鼻孔中穿上金铃,镇压在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的龟山之下。大禹终于使淮水从此平安地流到大海中去。
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怪异的、本领非凡的无支祁的形象,也刻画了大禹果敢无畏、为民除害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先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精神。这个神话故事虽然出现较晚,经过了文人的加工虚构,但它仍是以上古大禹治水传说为根据的。这个故事对后代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元代杂剧《西游记》就有无支祁是孙悟空姊妹的说法;“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无支祁成了孙悟空的原型。
在这些上古神话传说中,还有发生在长江三峡的巫山神女的故事;有发生在九嶷山(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洞庭湖舜之二妃泪洒斑竹的故事;有后羿“诛凿齿于畴华(南方泽名)之野,断修蛇于洞庭”的故事;也有古蜀国第一个治水英雄杜宇的故事……这些产生在长江流域的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些上古的神话传说反映了长江流域早期的文化。它们大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已经接近小说的条件。它们的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后世小说,如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明代的《西游记》、清代的《聊斋志异》有很大影响,许多题材被后世小说所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