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文神韵 >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前言

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前言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487       发布人: 长江文化

   我怀着无比欣喜之情,一口气读完了何红一教授的这部《镂月裁云—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书稿。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丰富优美和作者的情有独钟在书稿中相映生辉,深深地吸引着我这个民间文化园地的老园丁,觉得它是一本内容新颖充实,而又切合是时宜的民间文化论著,值得向读者大力推荐。
    本书所考察的是长江流域的工艺美术,从皮影、剪纸、编织、雕刻到风筝、灯彩、泥塑、陶瓷等等,涉及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多种多姿多彩,蔚为壮观;作者根据自己广泛搜罗的资料和实地考察所得,对每个品种的实用与审美特征,社会文化价值及历史源流给予生动简要的评述,并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合,堪称图文并茂。
    我读这部书稿,有一种特别亲切之感。一是由于它所考察的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就包着我的家乡—江汉平原的民间工艺美术在内。什么剪纸、灯彩、风筝、皮影等等,不但是我童年生活的美好伴侣,而且是吸引我几十年献身于民间文艺研究的内在动力。村子里的一位梁姓剪纸艺人,就靠着卖“花样”走村串户以谋生,因家贫娶不起媳妇,后来带上一个情投意合的女人私奔又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最好后便偷偷摸摸于夜间回到家里悬梁自尽,他那木箱里集存的一本又一本精美“花样”和自缢后的悲惨情景,60多年后至今仍残留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至于皮影戏,它在几十年前的乡村生活中,似乎比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更具吸引力。本书引述一则民谣来表明沔阳皮影的魅力:“看牛皮(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里回家撞鼓皮(板壁),老婆挨眉(批评)捏闷脾(受气)”,这一首流行民谣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人们怎样为皮影戏所倾倒的情景。本书将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艺术瑰宝,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焕发出长江流域民间艺术灿烂光华。
    本书还具有更为鲜明的特色,那就是作者何红一女士不仅是在中南民族大学任教多年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教授,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著名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之一,又是历届湖北省剪纸协会的领头人,她十分喜爱并亲自参与剪婚、布贴和彩蛋制作,理论与实践并重,在热心推进民间艺术活动中不断丰富提高自已。1995年曾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将个人制作的布贴画《老鼠嫁女》献给大会而备受赞赏。从而使得她笔下的这部民间工艺美术论著显现出不同寻常的特色,这就是有关民间工艺美术的广泛知识和个人独特深入体验的有机融合,并能将自已的由衷喜爱这门艺术的深厚情感,渗透在它们的学理探索之中。由此,本书在内容结构和语言文字表述中,便具有一种超常出众的特殊品味。就我来说,虽然同民间文艺的各种花色品种打交道已有几十年历史,也喜爱剪纸之类,可对剪纸的起源却一无所知,直到读了何红一的研究文章,才知道原来早在南北朝梁代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就有关于楚人“剪彩为人”的记载,而这又同当时人们以正月七日为“人日”,因而隆重予以庆贺的节日习俗有关。可见剪纸艺术具有悠远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并非后世一些人所认为只是一项妇人女子的雕虫小技。本书在民间工艺美术这方面纵览全局,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鲜活的信息,成为一部难能可贵的民间文化论著。
    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从很古老的年代开始,就紧密伴随着人民大众的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而生发演变,具有久远的传承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长时期受到文化人的漠视,即使在我国五四以后新兴的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视野中,也未能获得应有地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文化部门实施过一项大规模文化工程,即在普查基础上编纂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等,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把民间美术涵蓋其中。在最近几年,由于我们学者大声呼吁要抢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制定了《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8月签字加入这一国际公约,并由国务院主持,在全国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地位才凸显出来,这样,它在文化学术领域中就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显得不同寻常了。下面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3年8月在河北蔚县举行的关于剪纸艺术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发表《抢救和保护中国民间剪纸蔚县宣言》中的一段话:
    民间剪纸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遍布我国东南西北,传承在城乡民众之中,流布于中华各族的民俗生活。它在老祖母手中炉火纯青,闻名世界。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国粹和国魂的一个表征,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最生动、最典型的符号,也是象征民族凝聚力量的一面猎猎作响的艺术,母亲的艺术。如果说经、史、子、集犹如父亲文化为我们支撑起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铮铮脊梁的话,那么,民间文化就是我们的母亲文化,它为我们灌注了血肉和情爱,使中华民族的身躯更加丰腴,胸襟更加博大,情怀更加深厚。
    这种母亲艺术理应得到崇高的礼遇和百般的爱惜。我们不能眼看着它还未被记录下来就离我们而去;我们不能无视这有着两千年历史的传统的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这句话我认为不但适用于剪纸艺术,也适用于民间工艺美术这个整体。
    何红一教授十多年前就开始投身于剪纸和其他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实践,积累了丰硕成果。当下,在全国实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热潮中,凝聚了她多年心血的这项成果脱颖而出,恰逢其时,正适应了这项重要文化工程的需要。因此,我以为这是一本内容新颖充实而又切合时宜的好书,相信它会受到文化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喜爱。


2005年盛夏于华中师大校园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