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文化大系 >读不尽的长卷

读不尽的长卷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660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在本书的第一章第一节有个标题是“走进园林”,至此,我们就要走出园林了。掩卷伏案而思,深感长江流域的园林是一幅巨大的画卷,读不胜读,永远也读不完,越读越有文化味,越读越觉得只是蜻蜒点水,对这幅长卷了解得太肤浅。


    我出生在长江边,长在长江边,一直生活和工作在长江边,对长江有特别深厚的感情。放眼人类,该有多少大河已经干涸,而长江却仍像年轻人一样充满生机,给中国南方带来巨大的活力。长江是地球上的金飘带,是中国人几千年赖以生存的一条生命线。在长江流域嵌缀的园林是最美丽、最昂贵的人造珍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喜欢游览长江流域的园林。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又说“读无字书”,我认为这是人生的享乐。长江流域的省份几乎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所以我才有很大的热情写这本小书。近十年来。有一批批的外国朋友到中国来考察和游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特别浓厚的兴趣,对园林文化也是兴致盎然,他们请我讲中国文化,促成我大量搜集园林资料,钻研园林文化,积累了一些园林知识,所以我才有胆量写这本小书。在即将结束这本小书的写作之时,我还有一些零散的想法要说。这是一种写作的冲动,来不及条理化。


    我觉得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尤其是西藏是很值得去的地方。人生在世,若没有到过西藏,那将是很遗憾的事情。人一生可以不出国,但不可以不到西藏去看看,藏文化与汉文化至少有一千多年的联系,但藏文化仍有鲜活的特点。当我与40多位外国友人从成都飞抵拉萨时,一些“老外”情不自禁地伸开双臂呼喊“西藏,我来了!”有的“老外”竟然伏在地上吻着大地,热泪盈眶。这里是世界的屋脊,是人们很难到达的地方,是保存着诸多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境域。


    西藏的园林是典型的寺庙园林。每座庙宇以建筑为主,以林木簇拥,香火缭绕。由于海拔太高、空气稀薄,树木种类要少一些,湖泊也少一些,自然条件比江浙的生态环境要恶劣得多,但勤劳而有智慧的西藏人民仍然创造了一座座寺庙园林。寺庙园林是人们精神洗礼的地方,在美学、心理学、建筑学方面有许多值得发掘的内涵。我认为,应加大力度去研究西藏的寺庙园林,时下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太少。同时,西藏的园林还应多借鉴苏州园林的优点,力求精致奇巧,我从拉萨到日喀则市、定日县,感到有必要加大投资,多修一些园林,现在的园林实在太少。


    云南省天然就是一座大园林。虽然海拔偏高,但独特的地形造就了天然的风光。昆明和大理都是傍山依水、佳景宜人,两地的生态环境有同有异。昆明的园林有较多的人文色彩,大理的园林更加自然化。云南偏安于中国西南,古代没有太多的战争,人们安逸祥和,民风朴实,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给云南园林增添了异彩。凡是有经济能力的人,都应尽量到云南去游玩,那里会给游人以无穷的回味。我一直很怀念石林,怀念洱海上泛舟,怀念三道茶的文化情结。


    提到四川,我就想到了“农业大省”这四个字,中国农耕文化的特征在四川特别明显。今重庆已从四川分离出来成为直辖市,但在我们的观念上却习惯于把重庆放在四川省的范围。我到过重庆、成都、乐山、自贡、大足、峨嵋等地,感到人口密集、城镇紧紧相邻,物价较低,川音亲切。进了四川,真不想离开。玩不够,看不尽。我真奇怪为什么成语有“乐不思蜀”一词?为什么大批的“川军”会流散到全国各地?也许是四川人多地少的缘故吧!


    四川的园林谈不上气势和精致,但乡士气浓,川味浓。我曾在望江楼坐了一个多小时,慢慢地体会“川味”。作为一个湖北人,我很容易理解四川文化。明末清初曾发生“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许多川人的祖籍在湖北,所以鄂、蜀有文化相关性。

严格说来,湘、鄂应是一个整体,一个省在洞庭湖北,一个在洞庭湖南,犬牙交错在长江边。武汉和长沙是中国相距最近的省会之一。“两湖”的园林文化不是很突出,似乎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园林。其实,洞庭湖可与太湖比一比,武汉的东湖可与杭州的西湖比一比,为什么湖北、湖南的园林不及江浙呢?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以东湖为例:自然条件并不比西湖差,东湖的水面宽广,周围有群山,湖水与长江相连。早在清朝就有人想规划东湖,清末民初的任桐在东湖边建有琴园,有志于开发东湖,但终于未果。为什么历代的达官贵人都愿意到太湖、西湖沿边建园林,而不来洞庭湖、东湖?为什么任桐的愿望难以实现?湘鄂的人士应当反思。我记得朱德元帅曾有一句预言:“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更比西湖强。”但愿后半句话早日变为现实。


    江西和安徽也不乏园林,但没有特别的、大型的、精致的园林。除开黄山、九华山、庐山之外,徽、赣的园林艺术应再上一个台阶。事实上,湘、鄂、徽、赣的园林都在同一水平层次。与江浙相比,内陆省份的园林缺乏大手笔、大创意,是财力不够?还是文化底子薄?


    从江源到长江下游,长江的人文汇聚到了江、浙二省,这里人才济济、工商发达、文化底蕴很深。中国园林的精华之所以集中在这里,绝不是偶然。到了江浙,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我每次带外国友人游览时,他们总是不断地发出惊叹声,一卷接一卷地拍摄,恨不得把拙政园、网师园搬到了他们自己的国家。我每每因此而感到自豪,感到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我也时常为江、浙的园林感到几分担忧。你看那拙政园,园门前面是穿流不息的汽车、自行车,过马路太难。园门前的小贩总是百般蛮缠游客,破坏了游客的兴致。园周围正在修建高楼,如同巨臂压抑着园林,阻挡了园中的借景。园内游客太多,人声嘈杂。导游为了节省时间,常常带领游客来去匆匆,漏过一个个美好的景观。中国的旅游机制尚须完善,中国人的品味尚须提高。有的游客随意在园中折树、扔石、刻划、喧哗,实际上是在伤害园林艺术,这种情况应从根本上改变。

我们的祖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园林文化长卷,我们不仅应当很好地保护,而且应当把这份遗产变得很美好。对此,我认为在加强对园林文化研究、弘扬的同时,应学习外国的园林艺术及管理经验。我曾参观过日本的明治神宫、皇居、六艺园,这几处园林的管理相当好。走进园中,鸟儿叽叽,鱼翔湖底,花香沁鼻。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受到爱护,看不见垃圾,令人确实有“城市山林”的感觉。我也曾参观过澳洲的多处私家园林,他们把现代科技运用于园林,所有的超市都有园林的设备、材料出售。人们把水管埋在地下,通到每一棵树旁,喷出的水珠直接浸润到植物。悉尼市引进了中国园林艺术,修建了一座很精美的园林——谊园。谊园仿沧浪亭,以水域隔开园林外部空间,园中以小见大,亭台楼榭、假山小池都摹写了苏州的园林艺术。中国园林在海外受到普遍欢迎,西方人越来越钟情于中国文化。中国人应当怎么办?应当如何把长江流域园林这幅长卷绘得更美?这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人类已进入了21世纪,人们对生存空间更加关注了。每个人都希望生活质量高一些,园林是人们最好的去处。毫无疑问,中国的园林文化在新的世纪一定会受到普遍重视,长江流域的园林文化必然焕发新的生机,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我们走到园林中去,研究园林,爱护园林,建设园林,陶醉于园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