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后记
时间:2023-07-30 作者: 点击量:1,471 发布人: 长江文化
自认与长江有缘。
长江是我从“广阔天地”走进都市工人队伍的转折点。长江沿岸的叶家州航修站、沙市航修站以及武汉关下的长航大院基建工地都留下过我,作为一名长航建筑工人辛勤劳动的汗水。29年前我作为长航员工方阵的一员,还光荣地参加了武汉市纪念毛主席畅游长江10周年万人渡江活动,真正投身大江的怀抱,搏击风浪,感受她的博大与宽容。
我的第一篇“豆腐块”,也是在《长江航运报》上发表的。编写工地快报和宣传鼓动词、朗读黄声孝的码头诗,是促使我在恢复高考后报考文科,日后从事文化教育者的契机之一。
怀着这份情感,我参加了《中华长江文化大系》丛书的作者队伍,希望对见证我成长并给我以精神滋养的长江有所回报。
写作的历程就像长江水路“九曲回肠”,并不顺畅。首先是资料匮乏。民间工艺历来被视为“雕虫小技”,加上学术界“重北轻南”的影响,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远不象黄河流域那样被关注,在材料准备阶段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调动我所有的关系和记忆去搜寻相关线索;其次是本人学识匮乏。长江流域的民间工艺美术博大精深、涉及面广、种类繁多,在它面前我只是个小学生,写作起来常感到力不从心。
期间家庭也发生了两件大事:丈夫出国学习、工作、父亲染上致命重症—多发性骨髓瘤。奔走于教室、医院、图书馆和小家之间,常常感到身心交瘁,极度疲惫。好在我有一个坚强的后盾:老母亲承担了照顾你亲的主要重任,以尽量减轻我们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还帮我校对书稿、父亲一向支持我做学问,即使在病危中还关心我的书稿写作、女儿在沉重的课业间隙,用稚嫩的双手为我敲打电脑键盘。帮助我的还有本书的原编审李文澜先生、好友易凤兰夫妇、省图书馆曹英毅女士……对于大家的无私相助,本人时时铭记于心。
98年夏,写作刚起步时,长江突发罕见洪灾。远在大洋彼岸的丈夫(也曾做过长江水手)十分关注长江水患,与朋友一起联系了多名海外华人义捐,共得一万余款,通过湖北省红十字会赠与我校4名灾区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的行为,我认为是对故乡的回报,也是对我工作的最大支持。
好事多磨。当这本书稿几经周折,再度以文图并茂的形式交付武汉出版社时,距它的启动之日已走过整整八个年头。我的老师,著名的民间文学家刘守华先生在他从教50周年、70寿辰之际为我的这本小书作代前言,本人倍感荣幸!
作者200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