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有多少名人哲士面对浩淼的长江发出惊鬼泣神的感叹:
大江东去,浪淘尽……
沉舟侧畔千帆过……
茫茫九派流中国……
正是在这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亿万勤劳的长江人生息于斯,成长于斯,创造于斯,建功立业于斯。正是在这条6300多公里的水龙,孕育出无数杰出的人才,从古代的屈原、王安石、张居正,到当代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长江儿女的骄傲!让我们走近长江,走进千门万户,在千山万水间采撷那朴实而神奇的民居文化。
民居,就是民众的居住场所。《汉语大词典》有“民居”辞条,解释为:“百姓居住之所。”这是小学生就有了的常识。然而,民国年间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在他编写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专门介绍了民居,用一百多字描述民居,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对民居重要性的认识。
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周易·系辞下》就已经出现了“居”字:“上古穴居而野处”,说的是原始社会的人曾经居住在山洞之中。先秦时期,“居”主要是居室的意思,如《孟子·万章上》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礼记·王制》说:“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相参得也。”可见,“民居”一词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并且成为常用词。
民居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不是泥土、石头、木材的简单相加,而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凝结。文化是体现着人类思想和实践的现象。民居包括硬件和软件,涉及构建思想、选址原则、环境改造、室内外陈设、居住习俗等,这些构成了民居文化。
民居文化属于社会生活范畴。人们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娱。居住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和基本环节。每个人,不可能一天24小时无休止地工作,总得有个休息、搁放物资、躲风避雨的地方,这就必然产生民居。
民居文化有狭义与广义之别。狭义的民居文化侧重于单个的住宅文化。广义的民居文化涉及村落、巷里、城镇。民居构成了村镇和城市。民居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细胞,也是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居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产物,它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特征和文化水平。各国学者都很重视研究传统民居及其文化,考古学者积极发掘古代民居遗址,研究悠久的民居历史。世界各地都先后召开民居文化研讨会,出版图书。民居文化事实上已经成为一门学问。
这本小册子立意不在于如何建房,而是要尽力发掘长江流域的民居文化。按照这套丛书编委会的最初设想,是要从文化的视野、通俗的语言介绍长江流域的民居。因此,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上篇是介绍民居文化的一个个方面,从民居的历史沿革讲到民居的思想、习俗等。下篇是介绍长江流域各省的民居情况,从上游的青藏高原一直讲到下游的杭嘉湖平原。这样,读者就能从时间的层面与空间的层面对长江流域的民居有大概的了解。在研究民居的过程中,我深感不能就民居谈民居,而应像读书一样解读民居。民居是一本永远有魅力的、不可穷尽的书。如果要得其要领,一定要先读懂其生态环境,搞清楚历史背景,才能较为准确地掌握民居的真正内涵。本书的特色正在于斯。如果读者能从中增加一点文化知识,增多一些对长江流域文化的了解,笔者就感到快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