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文化大系 >蜀道之险剑门关

蜀道之险剑门关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704       发布人: 长江文化

李白在千古绝唱《蜀道难》中发出了高亢悲壮的声音:“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便是剑门关的真实写照。剑门关位于四川北部剑阁县北25公里的剑门山,扼川陕咽喉,为古蜀道要隘。剑门山即大剑山,古称梁山、高梁山。山脉东西横亘100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峭壁中断处,两山相峙如门,故名剑门。
        在剑门关口,可看到笔直的悬崖如从天而降的两扇门板,直插谷底,两板之间形成一个隘口。这隘口约20多米宽,500多米长,溪流急穿而过。李白形容这里是“剑阁门高五千丈,石为楼阁九天开。”杜甫说它是“剑门天下壮”。还有人描绘它是“两岸对峙倚霄汉,昂首只见一线天。”可见其雄伟和险要。
        这里是川峡公路之咽喉,成都之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治蜀时,对古蜀道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利用大剑山的险隘,创设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如此一来不仅便利了商旅往来和军资运输,而且在军事上的作用也加强了。据记载,这里发生过50多起战斗。所以,剑门关成为古代连结川陕之间政治、经济、军事的主要交通纽带,因而也是一条历史文化极为丰富的地带。剑门山的景区有千佛崖、皇泽寺、翠云廊、大庙山、平阳府军阙、子云亭、李杜祠、李白故里、海灯武馆、江油关、报恩寺等41处文物古迹和明月峡、七十二峰、西山、嘉陵江等自然景观,而这些古迹和自然景观主要集中在剑门关,故有“剑阁天下雄”之誉。



4.1

    剑门天险    

        古栈道遗迹位于嘉陵江“小三峡”之一的明月峡东面的绝壁上。这里,峡谷幽深,连峰接天,山如刀削,水似箭发。昔日架木的三排密集成行的石孔历历在目。《蜀中广记》云:“先是悬崖架木作栈道而行,后凿石为千佛崖,成通衢矣!”三排石孔分别用来架设支木、梁托和阁架。“天梯石栈”的古栈道始于春秋时代的秦蜀战争,历代战乱使其屡修屡毁。史书曾有三国蜀相诸葛亮“凿石困架空,始为飞阁”的记载。
        两晋文学家张孟阳的《剑阁铭》说:“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说的是剑门关之险。陆游诗云:“剑门设天险,北乡挖函秦。”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军姜维在剑门关屯兵,抵御魏将钟会10万大军,因剑门天险钟会无法入蜀。后邓艾偷渡阴平道直取成都,姜维才以此假降于钟会。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与叛将刘辟在剑门关激战数月,刘辟军队尸陈5000余具,血染剑溪。



4.2

    自然景观    

        千里古蜀道沿线山川险峻,地形险要,除了古栈道遗迹和剑门天险外,其自然风物也比比皆是。
        舍身崖。此崖位于大剑山顶桃花峰上梁山寺左侧,高120米。相传有一位姓毋的青年,削发出家梁山寺,法名“紫松”,他终日参禅通经,苦修苦练,恪守清规戒律。一日观音菩萨化作美貌村姑,前来梁山寺进香还愿,故意挑逗紫松和尚,紫松回避。再次挑逗,紫松逃出山门,村姑穷追不舍,紫松被逼到悬崖上,进退无路,舍身跳下了悬崖。观音菩萨见紫松功德圆满,在他飞身跳崖之际,化作祥云托起紫松身躯,飘然升天而去。紫松跳崖的地方,后人便称其为“舍身崖”。
        金皇洞。此洞位于“剑门七十二峰”之一的翠屏峰下,洞顶森林遮天,洞外溪急歌吟,洞内深邃莫测。传说,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攻占了京都长安。唐玄宗逃往成都避难,行至剑门关时,人困马乏,追兵逼近,唐玄宗为减轻行装,忍痛卸下金银珠宝藏于洞中,然后封闭了洞口,故后人谓之金皇洞。
        雷神峡。此峡又称“一线天”,位于大剑山梁山寺西边山顶,为一峡谷,两边岩壁如削,窄长,奇险、神秘。相传,从前此地大旱,百姓焚香祷告上苍降雨。玉帝命雷神、电母、风伯、雨师到剑门关一线天开雷,普降甘霖,拯救百姓。谁知雷神等四神到剑门关就倒头大睡。至次日天空仍烈日似火。西方佛祖云游到剑门,发现四神在睡大觉,猛摇石壁,惊醒四神,四神这才慌了手脚,胡乱打雷扯闪,刮起大风,猛下暴雨,结果水涨成灾。玉帝大怒,命雷神等长住一线天,除旱避涝,立功赎罪。故此峡名“雷神峡”。
        鹤鸣石。此石位于鹤鸣山上。相传,女娲补天时,掉下一颗五彩石,落入鹤鸣山中,遂派一只仙鹤前来守护。仙鹤不食不动,潜心修炼,久而久之变成一只石鹤。它千年一鸣,鸣一次,就有一名道人升仙。第一次鸣,周人马成子升仙。第二次鸣,东汉张道陵升仙。第三次鸣,明代张三丰升仙。故有“石鹤三鸣”之说。
        仙米池。此池位于鹤鸣山之高堂山莹华顶,为一水池,深约6米。相传,古时有一女子在高堂山修道,自耕自食。女子得道成仙时,积攒了一池白米,有一天,一位农夫上山发现,便天天取之食用。后来被村中的财主看见,跟踪上山,知道池中仙米取之不尽,生出一计,把粗竹内的关节打通,然后连接起来,让仙米流进他家粮仓,不料仙米化为泉水,淹没了财主的庄园。从此仙米池变成了水池。
        金牛峡。此峡位于剑门关南。峡内山陡崖峭,溪流清澈,绿树成荫。相传,有个叫金喜的牧童,看见溪边有一金牛喝罢水后钻进洞中,便跟随金牛进入洞内。洞里有一位老妇,对金喜说:“你是勤劳的孩子,这儿的金锣、金鼓、金猴、金龙、金磨、金豆,你随便拣吧!”金喜只拣了一些金豆子,谢了老妇之后就要走,老妇又给金喜一把钥匙,说:“往后有啥难处,就用钥匙打开洞门来找我。”金喜就带着金豆和钥匙回家后,财主知道了此事,就带家丁抢走了金阴匙,打开洞门,进去就抢洞里的金锣、金鼓、金兔,什么都想抢。这时,金牛怒吼一声,顿时山崩地裂,把财主压死在洞中。崩开的山峡,人们叫“金牛峡”。
        龙泉。此泉位于剑阁县西门外。泉旁有摩崖题刻“龙泉”二字。相传,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举兵叛唐,陷洛阳,破潼关,入长安(今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时,一路鞍马劳顿,口渴难当。行至剑阁县西门外,见一清泉,唐玄宗急忙俯身掬水解渴,慌忙中头上的皇冠差点掉在水里,便顺手取得递给前来迎驾的剑州城隍。城隍接过来,戴在自己头上。饮过水,唐玄宗策马而去,忘记索回皇冠。从此,剑州城隍头戴皇冠,此泉因皇帝曾饮其水,故称“龙泉”。



4.3

    三国遗踪    

        蜀汉据四川,与魏、吴呈三国鼎立之势,但身为汉室后裔的刘备及其丞相诸葛亮始终不忘统一中国。由于蜀汉的首要敌人是曹魏,因此,连接四川与中原的金牛道就必然成为兵家必争之道。诸葛“六出岐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沿此道进兵。因此,剑门蜀道沿线的以蜀汉为主的三国遗迹极为丰富。
        葭萌关。葭萌是四川最早建立的一个县城,已有2000余年历史。公元前316年秦灭掉蜀、苴、巴三国之后,将苴侯都邑置为葭萌。刘备于公元219年称汉中王后,改葭萌县为汉寿县。西晋置长寿县。公元927年,始称昭化县。昭化是川北战略要地和著名古战场。《三国演义》中为人们熟悉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老将黄忠和严颜勇退曹兵、姜维兵败牛头山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古城昭化。为明代重建。青石铺砌的街道宽约4米,两旁分布着许多古式建筑,3座城门(迎风、登龙、拱极)保存完好。西门外百米处有蜀国丞相费袆之墓;城东1公里处有古要津“桔柏渡”。此外,还有“剑门锁钥”——天雄关,又称葭萌关,位于城西7公里的牛头山半山腰。
        姜维城、姜维祠、姜维墓。刘禅在成都降魏,姜维仍怀有复兴蜀汉的大志。姜维帐下对刘禅投降怨恨之极,大呼:“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悲鸣之声传至数里之外。姜维假降后,挑起钟会、邓艾二士之争,失败后被魏军剖开肚腹,只见其胆大如斗,心脏热血沸腾。蜀人缅怀忠心事汉的姜维,在剑门关姜维扎营的营盘嘴(后人称姜维城)下建了姜公祠,又名姜维庙,庙中塑有姜维石像。姜维死在成都,因此,墓在剑门关门口,姜维犹如生前一般拱卫剑门。土冢前立有一碑,碑上有“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字样以及一副对联:“志在中原费尽平生胆智,神栖剑阁永昭千代英灵”。清代著名才子李调元曾来此“觅断碑”,追怀英魂,吟道:“百战自能撑巨敌,三分谁使堕巫师”、“砍石投戈定何处,荒山绝涧水澌澌。”
        古江油关。古江油关位于平武县南坝区,是历代兵客必争之地。诸葛亮在此设江油戍,又称江油关,重点据守。宋代,人们在南坝场口立了一块巨碑,上刻:“汉守将邈忠义妻李氏夫人故里”。讲的是三国末期,魏将邓艾率精兵三千,绕过剑门关,偷渡阴平,直取川西北的咽喉——江油关。蜀汉的守将马邈开城降敌。其妻李氏劝阻无效,愤而投河殉国。邓艾深受震撼,便赐礼厚葬,立祠树碑。
        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三国时代蜀汉名将张飞长期驻扎在阆中。据《三国志》记载,关羽被东吴杀害后,刘备欲兴兵讨吴,命张飞率军在重庆会师。性情暴躁的张飞在出师之前被部将张达、范疆杀害。传说其首级被二人招入江中,在云阳被渔翁捞起。故有“身在阆中,头在云阳”之说。刘备追谥张飞为桓侯。追慕张飞忠勇的阆中人建庙立阙祭祀张飞。现有的张飞庙是明、清两代重建的建筑群,有大门、敌万楼、大殿、后殿、张飞墓等,占地5000平方米,主要文物有武则天时代的铜钟、著名画家张善子的两幅石刻和丈八蛇矛等。
        富乐山。汉代仙人李意期曾在东山上的如意观修炼。刘备入蜀后,望见富庶的西蜀,饮酒甚欢,叹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东山从此改名为富乐山。历代文人雅士多喜游览溪壑清幽、竹修林密的富乐山,推之为绵州第一名山。宋陆游、清李调元等都有吟诵之作。明代吏部郎官高弟有感吟:“君不见乎富乐山,汉皇曾驻山之间,自矜奇称得西土,气吞吴魏羞偏安。”山上富乐寺素有“川西北书法艺术宝库”之誉,该寺遗存了大量的碑碣、岩刻、诗词、造像等。
        平阳府君阙。即三国蜀汉平阳亭侯李福的墓阙,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20余处汉阙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此阙有正阙、副阙,皆用巨石、板石堆砌而成。其上云彩、奇禽、怪兽、人物等雕像形神兼备,其中以羽人戏马图和车马出行图最为珍贵。
        蒋琬墓。蒋琬,字公琰,湖南人,初随刘备入蜀,后成为诸葛亮之得力助手。后以大将军衔辅刘禅,统兵御魏。死后葬于西山凤凰嘴。蒋琬墓为八角形复钵式,建有石碑,上书“汉大司马蒋恭侯墓”。神道碑上刻有蒋琬的生平业绩。
        庞统祠墓。在德阳落凤坡庞统祠有一副对联:“天传龙凤今何在,长使英雄泪满襟。”联语表达了对这位一代英才的痛惜之情。庞统系三国时期著名谋士,投奔刘备后,官至军师中郎将,为刘备挥师入蜀献了不少出奇制胜的良策,几与诸葛亮齐名,当时有“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建安十九年(公元224年),刘备与刘璋僵持于成都门户雒城一年之久。进军途中,庞统座骑惊蹶,刘备以自己所骑白马相换。七月初七,庞统领兵行至鹿头山鹿头关,中敌军埋伏。敌兵以为骑白马者是刘备,乱箭齐发,庞统身亡,时年36岁。刘备痛惜万分,厚葬于关上,建祠祭祀,因其号而取名“落凤坡”。后人将二人换马的地方改名换马沟,分别改鹿头山和鹿头关为白马山、白马关。



4.4

    文人才情    

        在四川通往西安的剑门蜀道上,许多著名文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扬雄子云亭。唐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使绵阳子云亭享誉古今。子云南亭历经多次兴废,1978年得以重建,无论规模、知名度,都堪称“西蜀第一亭”。该亭建在西汉著名文学家扬雄读书台的遗址上。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著有《甘泉赋》、《方言》、《太玄》、《法言》等。早年赴京就学途中,在绵阳停留,教授学业,同时攻读辞章。其读书台遗址在绵阳城郊约3.5公里的西山。杨雄在此读书时,一位名叫玉女的村姑常为他送茶,暗生爱慕之情。杨雄被汉成帝召入宫廷,终身未返,而从未表白的玉女也终身不嫁,如今“玉女泉”依然叮咚传情。
        陈寿万卷楼。陈寿读过书的万卷楼,在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岩上,原为3层,依岩势叠建,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第一层石壁上刻有历代文人咏誉陈寿及其名著《三国志》的原文。第二层珍藏其手迹。第三层塑其凝神屏息、铺简举笔像。楼下为唐代所建甘露寺,四周修竹花卉,奔泉溅珠,景致幽静。陈寿,字承祚,蜀汉后主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生于安汉(今四川南充北),卒于晋惠帝之康七年(公元297年)。少即聪慧敏识,属文富艳,立志为史,后果然以撰成名。陈寿之父为马谡帐下参军,受失街亭牵连,被诸葛亮剃光头以示惩罚。陈寿不忌此辱,在著诸葛亮传时,仍书马谡过错,力赞诸葛亮执法公正的品德,颇得“秉笔直书”遗风。陈寿一生著述甚丰,所著《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齐名,并称“四才”,他也被誉为可与司马迁、班固比肩的良史之才。
        陈子昂读书台。陈子昂读书台在射洪县西北的金华山上。其山贵重而华美,故名“金华山”。金华山分前后山,前山为道教玉京观,有山门、百尺桥及20多个殿观。后山为陈子昂“专精坟典”的古读书台,由拜厅、拾遗亭、留云仙馆、明远亭、船房五部分组成。前门书“古读书台”,左刻“亭台不落匡山后”,右刻“杖策曾经工部来”。门内游廊环绕的纪念亭塑有陈子昂坐像,壁刻《感遇诗》38首,外壁有介绍诗人生平事迹的《陈伯玉先生别传》。留云仙馆后有感遇亭,立于金华山顶。当年陈子昂最喜来此诵读。明代王玑曾题诗称赞曰:“涪江绕绝壁,金华拥书台,顾此山中色,昔代有英才,拾遗陈氏子,来登此崔嵬。”
        此外,李元婴都督任上修建了南昌滕王阁之后,接任隆州刺史时建造了阆中滕王阁,作为“宴饮歌舞,狎昵厮养,田猎游玩”之所的行宫。苍溪临江洞有古寺,内奉佛像,旁有楼阁亭榭,修竹翠柏,为游览佳处。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