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文化大系 >天府仙山青城幽

天府仙山青城幽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195       发布人: 长江文化

青城山位于四川灌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方圆100余公里,是四川省四大名山之一,也是我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图8)

(图8)  青城山

古称: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只因青城山背靠雄伟的邛峡山脉,隐伏在幽深的岷江峡谷之中,山上林木葱茏,四季长青,诸峰环抱,形如城郭,构成独有的幽境,故得名青城山。又传说黄帝曾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所以古称丈人山。
        青城山原无前山、后山之分,今前山系指主要以天师洞、上清宫为中心的人文景观构成的景区,后山则指以泰安寺、沙坪为中心的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朝阳洞、祖师殿等;后山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蔚为奇观,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
        历代文人墨客来到青城山寻幽访胜不绝如缕。唐代大诗人杜甫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陆游诗云:“穷幽行荦确”,“周游灵境散幽情”,“坐观山水气幽情”。近人吴稚晖则写了一篇短文,刻于天师洞口的石壁上。文中说:“顾青城于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无不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他是第一个鲜明提出“青城天下幽”的人。(图9)

图9  天下第五名山摩崖刻字

3.1

    名胜古迹   

3.1.1
    青城山游览    

        游览青城山的起点是建福宫。建福宫落在“悬崖峭臂高万丈”的丈人峰下,古称丈人观,传说为五岳丈人宁封修道处。此宫建于唐开元年间,宫前清溪环绕,古木成荫。宫内有木假山、委心亭、王妃梳妆台等文物名胜。
        从建福宫西行,穿过题有“青城”二字的木牌楼,即登上盘山小道。这里蝉噪树荫、鸟鸣深壑,把游人引入一个林静山幽的境地。沿浓荫覆盖的幽径上行约1公里,就到了天然图画景区。“天然图画”的牌楼屹立于山垭口上,只见苍崖壁立,绿树掩映,云雾缥渺,涧溪奔流,真是处处入画。自天然图画向北,过山荫亭、凝翠桥、五洞天之后,即到主庙天师洞。从天师洞往上可到朝阳洞,每当旭日东升,阳光射入洞内,光彩迷离。朝阳洞以上,山道陡峻,经过三弯、九倒拐,即到上清宫,宫前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石刻。宫左有两眼井,相距数尺,一方一圆,泉源暗通,井旁有近代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书的“鸳鸯井”碑刻。宫有一池,形如半月,碧透清澈,一年四季,不涸不溢,传为仙女麻姑浴身处,故称麻姑池。上清宫附近有不少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遗址,如跑马坪、旗杆石、复仇谷、碓窝坪等。
        从上清宫直攀主峰大面峰,峰顶有座“一峰高呼,万峰应和”的呼应亭,在此极目远眺,群峰如连绵起伏的绿浪在白云中滚滚东流。陆游的诗句:“云作玉峰时北起,山如翠浪尽东倾”和贾岛的诗句:“五月半间看瀑布,青城山里白云中”都是极为形象的描绘。游人到此,无不为树影松风、荫绿古刹所陶醉。(图10)

图10  祖师殿明代神床是青城山木结构建设中的经纳之作

3.1.2
    张道陵与天师洞    

        天师洞是青城山中最主要的道观。据传道教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就在这里传教。那时青城山一带常有恶魔为害百姓,吞噬六畜,张道陵怒斩妖魔,为民除害。天师洞左侧的三岛石鼎足危立,上合下分。据说,张天师降魔之时,忽然雷鸣电闪,巨石从空中飞来,张道陵明白这是妖魔作怪,便挥剑一劈,巨石一分为三,形成“三岛石”奇观。天师洞后山古龙桥对面的一条深二十余丈、宽五丈余的“掷笔槽”,则是张天师当年画符之笔所向之处。
        天师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洞,建于隋大业年间,依山势而建,重楼叠阁,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正殿内三尊唐代石刻——轩辕、神农、伏羲三皇,形象逼真端庄,故主殿又称三皇殿;楼上明代浮雕,木刻画屏,绚丽多彩;斋堂石岩上集中了历代名人志士的碑刻题咏,其中最引人注目是民族英雄岳飞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天师洞内,还有张天师和第三十代天师的石像。三清殿内供奉太清、上清、玉清的泥塑彩像,神情肃然。天师洞中部,名胜古迹还有翼然亭、五洞天、接仙桥、凝翠仙窝、息心亭、洗心亭、朝羲亭等。出天师洞西行便是“访宁桥”,相传远古之时,轩辕黄帝为了战胜蚩龙,统一华夏,曾来此向住在此地的宁封丈人求问“龙礄子飞行”之道。因黄帝曾从小桥经过,故此桥得名“访宁桥”。桥的西侧便是祖师殿了。(图11)

图11  灵寺喜雨点坊

3.1.3
    祖师殿与读书台    

        祖师殿建于唐朝,宋以前称洞天观,宋代更名为清都观,清代又名真武宫。其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环境清幽,树木遮天,好一派“荫密难窥天咫尺,溪深惟听水声流。森森石树翠欲滴,朵朵白云脚底浮”的迷人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道士薛昌居在洞天观中炼丹修道,后饮章陆酒流血而亡,留有遗迹浴丹井,宋代王濯以诗感慨沧桑:“天上清都人莫到,山间仙观又荒凉。惟余旧浴丹砂井,一酌今犹齿颊香。”
        现存殿宇为清代重建,殿中有八仙图等壁画和诗文刻石。
        在祖师殿山腰处便是读书台。传为杜光庭读书处。杜光庭(公元850-933年),唐末五代道士、文学家。他爱读书,应举不第,便出家当道士。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避乱入蜀,后事前蜀王建、王衍,被任为户部侍郎,封蔡国公、传真天师。晚年居青城山30余年,在此期间完成《广成集》、《道教灵验记》、《虬髯客传》等著作。宋陆游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幛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



3.2

    名士翰墨    

        李善济撰写长联
        青城山是历代文人雅士流连吟咏之地。李善济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在青城山所撰的长联便是一例。此联长达394字,远远超过了昆明大观楼和成都望江楼的长联,现置于建福宫后殿楹柱之上:
        溯禹迹奠岷阜以还,南接衡阳湘,北连秦陇,西通藏卫,东峙夔巫。葱葱郁郁,纵横八百里舆图。试蹑屐登上清绝顶,看雪岭光腾,红吞沧海;锦江春涨,绿到瀛洲;历井扪参,须臾踏蜗牛两角。争奈路隔蚕丝,何处寻神仙帑库?丈人峰直墙堵耳!回思峨眉秋月、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尚依稀绕襟袖间。况乃夜朝群岳,圣灯先列宿柴天;泉喷六时,灵液疑真君唾地。读书台犹存芳躅,飞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遥陡誉萄岗,渡芙蓉岛,都露出庐山面目,难遽追攀。楼观互玲珑,今幸青崖经达,问当初华渚姚墟,铜铸明皇应宛在?自轩坛拜宁封而后,汉标李意,晋著范贤,唐隐薛昌,宋徵张愈,烈烈轰轰,上下四千年文物。漫借瓻考前代遗徽,记官临内品,墨敕亲颁;曲和甘州,霓裳同咏;鸾章翠辇,不过留鸿爪一痕。可怜林深杜宇,几番唤望帝归魂。高士传岂欺予哉!莫道赵昱斩蛟、佐卿化鹤、平仲驰骡,悉缥缈若荒事。兼之花蕊宫词,巾帼共谯岩竞秀;貂蝉画像,待中与太古齐名。携孤琴御史曾游,吹长笛放翁再住。休提说王柯丹鼎,谭峭靸又圭,那堪他沫水洪波,无端淘尽。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暂栖,待异日龙吟虎啸,铁船贾郁定重来!(图12)

图12  青城山亭

        张大千梦系青城山
        1932年,我国国画大师张大千赠别画家吴一峰时,即表达了“谢绝尘事,青鞋布袜一节相系,与君徜徉于山岭水畔”,结庐青城山的宿愿。1938年的秋天,第一次上青城山的张大千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流露出梦系青城山的心情:“沫水犹然作乱流,味江难望蜀醪投。平生梦结青城宅,掷笔还羞与君同。”他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1940年张大千便举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宫。他翻山越岭,寻幽探胜,拨墨洒彩,作画千幅,寄情山水。本世纪60年代,张大千在远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罗,画了巨幅《青城山全图》,供自己及家人壮游。70年代他移居美国蒙特瑞,又为青城餐厅作了《青城山第一峰》图。晚年自云:“看山还是故乡青”,“而今能画不能归”,表达了国画大师对故乡青城山的终生眷恋之情。
        徐悲鸿青城写生
        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也曾到青城山写生作画。那是1943年的夏天,徐悲鸿先生与夫人廖静文女士常常沿着一条幽静的小溪散步,每当走过一座小木桥时,聆听清泉潺潺,心情激荡,便拿出画夹就地写生。徐先生还喜欢去朝阳洞、上清宫等处写生。他在天师独居一室作画,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徐先生还创作了《奔马》和《天马》图送给道士们,现已制成石刻陈列于青城山。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