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文化大系 >丹青画出是君山

丹青画出是君山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12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这是唐代诗人李白路经岳州,游洞庭湖而作的。登上岳阳古楼,举目西望,在八百里洞庭的浩淼烟波之中,荡漾着的一个晶莹翡翠的绿岛,构成了一副独具一格的天然山水画卷,这就是充满传奇色彩的君山。
        君山,古称洞庭山,也称湘山,东西长1公里,由大小72座山峰组成。君山素以“集奇撮胜”而著称。山上茂林修竹,苍翠葱郁,奇花异草,遍地飘香,众兽嬉戏,百鸟争鸣,群峰相映,风光秀丽,古迹遍布,神话传说甚多。据《巴陵县志》载,君山有45亭、48庙、5井、4台等多处景点。君山岛与岳阳楼遥遥相望,同为天下名胜。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她的古老、神奇、美丽而倾倒,留下众多的宝贵文化遗产。(图18)

图18  洞庭湖

8.1

    银盘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中一青螺。”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赞美君山写下的千古绝唱。君山整个岛峰峰相连,汇成72个螺,呈椭圆型形体倒映湖中。远望似蓬莱,近观如青螺,在朗朗清月,湖平风静时,犹如点缀于明镜般的洞庭之中的青螺,极为秀美。

8.1.1
    女娲遗石    

        “曾游方外见麻姑,说道君山自古无。原是昆仑山顶石,海风漂落洞庭湖。”这首七绝道出了君山的来历。相传,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有一年,西边天上头突然坍塌了一块,后来天河的水便从此处倾泻,淹没了许多庄稼和房屋,老百姓苦不堪言。
        有个名叫女娲的姑娘,很想把天上这个窟窿补起来,让那些受灾的人们得到解救。她离开了幸福的家,去寻找补天的方法。她爬过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座高山,趟过九千九百九十九条大河,也没有找到一个好办法。她困极了,睡梦中一位仙人告诉她:用昆仑山山顶上的宝石,在大火中熔炼后,就可以把天补起来。她不顾疲劳和山上有猛虎恶狮的危险,拨开荆棘,爬了九天九夜,正当她快要到山顶时,一阵狂风,突地窜出一只老虎,女娲跌撞着躲开时,忽地又冲出一只金毛雄狮,与老虎厮斗起来,结果老虎被金狮赶跑了。女娲趁此脱险又向山顶寻找,终于找到了五色宝石,她捡了许多宝石,烧起一把大火,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成了五色石浆。这石浆比彩云还漂亮,比棉花还柔软,女娲用它把天上那个大窟窿补得平平整整。
        正当女娲抓起最后一捧五彩石浆向天边举起时,南海刮来一阵狂风,把女娲手中的石浆给刮走了。女娲急得没有办法,这时老虎开了口,它叫女娲骑在它的背上,然后跳上一朵云霞,追逐那斑斓的石浆,飞过了三山五岳,飞过了黄河长江,追到了洞庭湖,只见那石浆坠落湖中,变成72座形态不同的山峰,一半沉没在水里,一半露出水面,女娲落在一座山峰上,那山峰还是软绵绵的。她的脚踏之处,留下了一双深深的脚印。等她抽出一只脚时,整个热土凝固成了一座绿岛,这就是君山。
        另有一说,远古洞庭湖里住着72个仙螺姑娘,已经修炼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年了。这一年洞庭湖泛滥成灾,老百姓被大水冲入湖中,仙螺姑娘们不忍心看着灾民在水中挣扎,忍痛脱下螺壳,化作72艘大船,经七天七夜抢救遇难的百姓,救起了九千九百九十九人,仙螺姑娘累倒昏迷,醒来大船已搁在浅滩上,为了让救出的灾民生存下去,仙螺姑娘们又将72艘大船变成了72座连着的山峰;将发辫撒在山岭上,长出了青松、翠竹、绿茶;将衣裙扯碎,披在山峦上,开出了牡丹、杜鹃、芙蓉、金桂。当地人民把72座山峰取名为“翠螺峰”、“碧螺峰”、“黛螺峰”等等,以怀念舍己为人的仙螺姑娘。

8.1.2
    不死酒仙    

        君山上有座小小的山峰,名叫酒香山。据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载:酒香山上有美酒数斗,饮者即为仙。酒香山的来历十分有趣,说的是有一年,从山东蓬莱飞来一群大鹏鸟,衔来了几千棵珍珠似的种子,途经君山时洒落在这座山峰上。第二年春天,这些种子便发芽,接着长出绿叶,铺满了整个山顶,绿莹莹的阔叶反面,是火焰红的颜色,连着藤蔓,长着一层金黄色的茸毛,远看好象一条条金丝带。夏季藤蔓上开着黄色的花朵,这花香、藤香、叶香味交织混合在一起,远远地就可以闻到一股奇特浓郁的酒香,就好似饮上了一口令人陶醉的佳酿。
        山下有一个老翁,生性爱饮酒,他听说此事后,跑到山顶坐了三天三夜,吸着那沁人心脾的酒香,简直就象腾云驾雾一般,飘然世外,真是美极了。他索性扯下一大把花叶藤枝,带回家中,拌上泉水,蒸了三天三夜,制出了一坛美酒,酒味香遍了整个君山。老翁一时高兴,便邀来了几个老者,开怀畅饮,一壶、二壶、三壶,几个人便在醉意朦胧中睡着了。等到醒来,几位老者已经变成脸色红润的小伙子。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小山叫“酒香山”了。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里汉武帝的耳朵里。他已经派出了好多臣子为他去寻找不死仙药,有昆仑山上的灵芝草,有泰山之顶的不老丹,就是找不到返老还童的药。正在发愁,忽闻洞庭山有制返童仙酒的藤蔓花叶。汉武帝斋戒七日后,派出栾巴(御医)带着士兵,去君山取不死仙酒。
        御医领着士兵赶到君山,来到了酒香山上,果然是异香扑鼻,御医便下令士兵去扯香藤,山民上前阻挠,遭到士兵鞭鞑,很快就把山顶的香藤连根拔光了。御医令手下人拜了菩萨,又斋戒三日,开始蒸酒,酿出了两坛奇香好酒,赶忙回京领赏。当他们进宫还没来得急进贡,就被酒香熏昏了,这时有一个名叫东方朔的俳优文学家,把两坛美酒一饮而尽。等到御医醒来,早就酒净坛空。另有一说汉武帝欲饮之,东方朔阻拦道:臣识此酒,请视之。便立刻把酒喝光了。汉武帝怒不可遏,下令杀死东方朔,只见他哈哈大笑,汉武帝十分诧异,问道:“有何可笑?”东方朔说:“若朔死,酒为不验;若验,杀也不死。”汉武帝只好赦其死罪。
        汉武帝取酒的故事,给酒香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为此山民在酒香山山顶建起了一座酒香亭。每当春夏之季,人们登上山顶,就隐隐约约闻到一股酒香来。诗人顾圣少有诗云:
        千载相传有酒香,东方曼晴昔先尝。
        愚臣雅抱芹葵意,捧向君王夜未央。
        从此酒仙山和酒香亭名声大振,天下文人学士、达官贵人纷纷来此寻觅,想找到仙酒,做第二个东方朔。明《一统志》曰:“每春时,径径有酒香,寻之莫见其去。”
        酒香亭多次建造被毁,现在的酒香亭是1981年岳阳市有关部门在原址上新建的。为四方亭,顶盖小青瓦,古色古香。



8.2

    古井湘魂    

        君山有许许多多的古迹和传说,最有名的是柳毅为龙女传书和舜帝二妃啼血的故事。

8.2.1
    湘妃啼血    

        “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代,尧见舜德才兼备,就把帝位让给了舜,并把两个女儿长名娥皇、次名女英嫁给了舜为妻,夫妻恩爱无比。舜帝在位时经常外出,开拓疆土,修浚江河。有一次南巡时,病死于苍梧(今湖南九嶷山)。舜帝之二妃,见舜帝久去不归,便四处找寻,来到洞庭山,闻讯舜帝死于苍梧之野噩耗。她们眼见水漫路断,欲达不能,招魂无处,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成疾,不治身亡。当地的人们将她俩葬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二妃,建起了一座湘妃墓。
        二妃墓在君山的东麓,也称湘妃墓,何年所建,至今已无从考证。在墓的前面立有一对2米多高的引柱,上刻有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整个墓为石砌,前面立有麒麟、狮、象等饰物的石柱,中间竖立“虞帝二妃之墓”墓碑,为清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彭玉麟所立。1971年发掘此墓时,在2丈多深处,发现有一条7寸长的空心金龙,约百余克,造型很美,现陈放在湖南省博物馆。明代嘉靖年间,岳洲知府韩士英也重修了二妃庙。1979年政府对二妃墓进行了重建,把原址移进2丈多,墓碑前置一石刻香炉,八字牌起诉书上雕刻有花卉和动物。还用麻石铺就一条1.5米宽的引道,两旁石碑上刻有二妃画像和历代诗人的佳作。在墓北面不远处,建有湘妃祠或称湘妃庙,为宋代嘉定年间岳州知府李邕等人所修建,庙内供有湘君神像。
对二妃的死,有多种说法。有说二妃是在绝望之后,投水而死,葬于山麓。据十六国前秦王嘉在《拾遗记》中写道:“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数百间,二女居之,四时金石丝竹之声,彻于山顶。”也有说二妃在悲观失望中自溺于湘江,变成了湘水女神。据《水经注·湘水》曰:“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诗人屈原写有《九歌》,其中的《湘君》、《湘夫人》就是他流放到洞庭湖区时所作,通过吟诵二妃美德,对她们的遭遇寄托了深深的同情。明代孙宜有诗曰:
        凄凄湘君调,
        惋惋舜帝吟。
        载歌屈原咏,
        落日愁沾襟。
        韩愈的《黄陵庙碑》曰:“尧之长女娥皇为舜帝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巴陵县志》引晋张华《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长曰湘君,次曰湘夫人。”但也有人认为,湘君为舜,二妃为湘夫人。
        还有一说娥皇、女英南寻舜帝进入洞庭湖时,遇上狂风恶浪,只好登上一座小山---洞庭山,找到一个小庙避风。谁知大风一刮就是两个多月,她们天天爬上山顶,拨开一丛丛翠竹,眺望南方,就是不见舜帝归来。直到有一天,风停了,浪静了,她们等来一只大船靠上岛,有几个士卒捧起舜帝的青龙宝剑和箭囊时,娥皇、女英才知舜帝归于苍梧。姐妹俩好似晴天霹雳,肝肠寸断,遂扶竹痛哭,泪尽啼血。她们的眼泪滴落在竹子上,斑斑点点竟成斑竹,一时染遍了满山的翠竹。唐代诗人高骈有诗云:
        虞帝南巡竟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
        当时垂泪知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于1961年写下了“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后人把洞庭山命名为君山,将这君山特有的长满泪痕的翠竹称为“斑竹”或“湘妃竹”。每当游人登上君山岛,踏着软绵绵的沙地,荡漾在点点的斑竹丛中,寻觅舜帝二妃的遗迹,似有不尽的惆怅,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来: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人。
        日落长沙秋色晚,不知何处吊湘君。(图19)

图19  君山湘妃祠

8.2.2
    柳毅传书    
        在君山龙口、龙舌山尾部,有一处闻名遐迩的井泉景观,就是柳毅井,相传为柳毅传书时入洞庭龙宫下水的地方。据《巴陵县志》载:“井入口丈许,有片石作底,凿数孔以通泉,石下深不可测。”据《隆庆岳州志》载:巴陵(今岳州市)……井之著者,又曰“柳毅井”。唐代时,井旁有一棵大橘树,故名“橘井”。
        柳毅传书的故事源于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其后有元代尚仲贤的《洞庭湖柳毅传》、明代黄说中的《龙箫记》、清代李渔的《蜃中楼》等作品。经过不断的创作和发展,内容更加丰富,流传也更广了。“牧羊坡上遇青娥,为托传说意若何?颗望直穷寻橘树,莫道遥隔洞庭波。龙宫帝子缄方启,尘世朗君祸已多。留得旧时迹井在,井泉香冽出川阿。”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年轻书生名叫柳毅,去京城长安应考落第,郁郁不乐地回家,经过陕西泾阳时,见一个年轻的牧羊姑娘,在冷风中哆嗦着哭涕。柳毅连忙上前询问,牧羊姑娘觉得柳毅善良、诚实,便告诉他说:“我是洞庭龙君三公主,父母把我嫁给了泾阳龙君的次子泾川小龙。谁知他是个无赖,尽干些下流事,公公婆婆又十分凶残刻薄,把我当奴婢使用,受尽欺凌屈辱,叫我一想起来就要伤心落泪。”
        柳毅非常同情公主,答应给她送信。牧羊姑娘从怀中取出一封家书,一条红丝带子,交给柳毅说:“洞庭湖的君山上,有棵大橘树,乡亲们唤它为社橘,树下有一口井,从井里可以直达龙宫。”
        辞别龙女,柳毅千辛万苦好不容易赶到君山,找到那棵大橘树,树下果然有一口井,他赶忙把红丝带系在树上,再用力敲了三下树。顿时井水沸腾,一个身穿铠甲、手持一对青霜宝剑的武士从井里跳了出来。柳毅赶忙把三公主在泾阳受苦的事告诉了武士。于是,武士叫柳毅把手搭在他肩上,闭上眼睛。他只听两耳边波涛汹涌,流水哗啦,身子轻盈,一会儿便到了海底。等柳毅睁开眼,看到的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水晶宫。
        武士领着柳毅进了龙宫,这时屏风后面走出一位身着紫色蟒袍,手扶龙头拐杖的老翁,他就是龙君。柳毅忙递上龙女托付的家书,龙君一边看信,一边哭了起来,站在龙君身旁的弟弟钱塘君勃然大怒。柳毅只见一条千尺长的火龙腾空而起,鼓起面盆大的火眼,血盆大口吐着浓云乌烟,全身鳞片喷射出熊熊大火,抡起一对大铜锤飞出宫外。钱塘君灭了泾阳君九族,救回了侄女。
        龙女回到了龙宫,恢复了美丽的容貌。为了报答柳毅传书之情,洞庭君在凝碧宫设宴,愿意将龙女许配给柳毅为妻。憨厚的柳毅心里惦记着老母亲,便婉言谢绝辞归故里,洞庭君送给柳毅许多珍珠宝物和金子。其实,龙女与柳毅两人早已相互爱慕,柳毅回到家中日夜思恋着龙女,龙女也是整日坐立不安,苦思苦恋着柳毅。柳毅经媒人介绍,娶范氏独生女为妻。洞房花烛夜,柳毅揭开新娘子的头巾,惊喜万分,这位新娘竟与他日夜想念的龙女长得一模一样。新娘抢先问道:相公还记得请你代为传书的牧羊姑娘吗?自从相公为我千里传书,使我出了苦海,心里已许愿,非相公不嫁。父王见我不肯提婚,便让我化作小女子来和相公成亲。柳毅闻言,恍然大悟。
        从此,俩人更加相亲相爱,过上了幸福生活。他俩经常回到龙宫去,每次都从君山大橘树下的那口井进出。后来洞庭君老了,就把王位让给了柳毅。后人把君山那口井,取名“柳毅井”。
        传说中的柳毅井有多处,江苏吴县东山镇的东北翁苍村,有一口“柳毅井”,井旁还有柳毅曾系白马的土地庙;太湖也有一口“柳毅井”,附近有一石壁,说是柳毅传书问讯处;湖南常德的洪洲亦有一口“柳毅井”,为柳毅传书入龙宫之处。
        君山柳毅井是1969年重修的,1979年又经整修,井泉建筑更加雅致,井口呈圆型,雕塑有两头连身的大鲤鱼,环井对峙;井壁上书有“柳毅井”三个隶书大字,还刻有一副手执宝剑的巡海神浮雕。井口距井泉水面约两米深,井水深10余米,在离井约5米处辟有一斜坡甬道,道的两壁刻有虾兵蟹将的浮雕。传说井口上站立着威武的海神,柳毅从甬道下入龙宫。柳毅井与洞庭湖边相距咫尺,井水面要比湖水面高出10多米,井中的水源取之不尽,总是那麽深,有古人曾用四两丝线栓一铜钱放入井中,有深不见底之说。在井泉后2米的高台处修建了一座挑檐多角的传书亭,由10根柱架支撑亭顶,亭高6米,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六个翘首饰有鳌鱼,柳毅井和传书亭连为一体,更显得古朴幽雅。
        醇美甘冽的柳毅井水,享有“宜茶仙水”的美誉。君山特有的银针是我国名茶,叶芽尖有一层白茸毛,用柳毅井泉水冲泡,似一根根银针竖立于杯底,令人称妙,饮之一口甘醇无比,清心爽神。用此井泉水与君山上产的奇珍金龟及蛇制成龟蛇酒,口味醇和,补心养体。有诗赞曰:“茶是君山好,中华第一流。龟蛇春酿熟,不醉洞庭秋。”



8.3

    帝王遗迹    

8.3.1
    轩辕铸鼎    

        君山西南侧的断崖处,有一个猴子洞,洞的上方怪石嶙峋,茂林葱茏,顶上有一块大而平的石头,被称之为“铸鼎台”。有铸鼎名联“九鼎铸炎黄一统,万方拥社稷千秋。”这里流传着黄帝轩辕氏铸鼎的故事。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故又叫轩辕台。据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云:“黄帝采首阳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又《明一统志》记载:“在君山,一名铸鼎台,黄帝铸鼎荆山之下,鼎成上升。今台尚在。”
        古籍中还记有轩辕台畔建有一座“飞仙亭”,又曰“飞升亭”,是轩辕铸鼎成功后,在此骑上黄龙飞天处。在酒香亭往西不远处,建有飞升亭,是两层飞檐琉璃瓦建筑,亭内房顶描绘着龙腾图,为后人纪念轩辕升天所建。
        如今铸鼎台遗址已不复存在,只载入了地方史志之中,但那美丽的传说会勾起游人在此驻足沉思。唐代诗人胡曾有《轩辕台》诗一首:
        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
        轩辕黄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芦叶青。
        站在这千百年遐迩闻名的铸鼎台上,猴子洞底下是茫茫的洞庭湖水,那阵阵排浪,拍打着山崖的铿镪之音,仿佛是轩辕黄帝铸鼎之声,从而留下深深的记忆。

8.3.2
    秦皇封山    

        君山,被道家列为“天下第十一福地”。自称“功过三皇,德高五帝”的秦始皇在一次南巡中,不辞劳苦,跋涉万里,船至君山,突遇大风,惊涛骇浪,不能前行,问身边博士,为湘君神灵显威。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以“天下唯我独君”自居的秦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伐湘山树,赭其山。”并在山上的石壁阴刻大印封山,不许复称君山,称之“封山印”。据说当时在君山龙口东侧,有四棵“封山印”,1968年炸毁两颗,现存有长1.2米、宽0.8米的两颗,阴刻“永封”、“封山”大字隐约可见。然而君山常在,二妃犹存。(图20)

图20  君山公园

8.4

    义军寨址    

        湘妃祠不远处西山上,原是一座小小的城堡,杨幺曾在此设寨固守,故曰杨幺寨,现辟为茶园。宋代时,杨幺继承钟相遗志,在君山湖滨领导农民革命,坚持斗争达6年之久。他统率的军队,春耕夏种,秋冬作战,军民融洽,百姓同乐。宋朝多次派人来“招安”,都被他拒绝。到了绍兴五年,宋高宗派岳飞率兵来攻打杨幺。岳飞用巨筏堵塞港口,用乱草浮于水面,杨幺出寨迎战,船只被水草阻塞,不能行驶。因而杨幺被困坠水,被岳飞的部下牛皋所擒处斩。
        间传说杨幺殉难十分悲壮,义军经一天鏖战,已死伤大半,杨幺把妻子与钟相所生幼子钟子仪推入湖中,自己拔下“等贵贱,均贫富”大旗,插入湖底,抱旗身亡。许多年后旗杆处长出了一颗红枫。也有说杨幺在兵败时抱着“杨”字大旗跳入洞庭湖中。还有说杨幺跳入洞庭湖中,一时天昏地暗,狂风刮起,把围剿他的官兵吹倒在地,等到阳光出来时,杨幺已站在一朵硕大的莲花上,慢慢地变成一只天鹅飞升天空,留下一个谜。君山上还有许多关于杨幺的传说的遗迹,如军师洞、半边街、旗杆树、飞来钟、杨幺夫人梳妆台等,还依稀可寻。(图21)

图21  君山茶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