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如琢玉岳麓山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10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岳麓山座落在湖南湘江之西,长沙之侧,群峰竞秀,湘流环绕,橘洲横前,古城相望。岳麓山又名碧虚山,由尖峰山、禹碑峰、赫石坡、北极峰等大小10余座山峰组成。最高峰海拔300.8米,总面积8万平方公里。山上古木参天,碧嶂屏开,层峦耸翠,山涧幽奇,有“碧嶂屏开,秀如琢玉”之盛誉。
“青山毓秀,林泉钟灵”的岳麓山,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山上有著名的白鹤泉,古老的麓山寺,尤以唐时李邕麓山寺碑和宋刻禹王碑最为有名。唐代及其以后的文化名人如骆宾王、杜甫、朱熹、袁枚等,曾在此留下不少吟诵岳麓的诗文。岳麓山又是宋明理学的发祥地之一。自北宋年间朱熹等在岳麓书院开馆授业以来,它又成了湖湘文化的一个显耀标志。到近代,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中兴名将,无一不与岳麓山结下深缘,其学养精髓皆出于此。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革命活动也多留迹于此。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等近代仁人志士也在此归葬。岳麓古寺前的清风峡,为幽谷中的绝佳之处。建于山脚下的岳麓书院,为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1972年湘江大桥建成后,使岳麓山、桔子洲和长沙新城区连为一体,成为人们休闲游览的好去处。
9.1
南岳之足
岳麓山“高明广大,具岳之体”。古人将岳麓山列入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盛宏之《荆州记》曰:“麓山盖衡山之足,又名灵麓峰,乃南岳七十二峰之数。”南北朝刘宋时,徐灵期《南岳记》也说:“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
9.1.1
云麓峰
云麓峰位于岳麓山之右,白鹤泉之后,山峰高峻挺拔,旧志《岳麓山水总记》谓其:“如伏釜伏钟,碧树千嶂,绿光隐隐,浮动若悬岩,石砥凌虚嵌空”。登临云麓峰,以饱览长沙古城风光为快。1956年冬,陈毅元帅曾登上云麓峰顶,抒发胸臆,写下《岳麓山顶眺望》的豪迈诗篇:
岳麓山头任我走,三湘眼底绝风神。
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战争破坏归陈迹,建设峥嵘定太平。
终到山河澄清日,主持华夏是人民。
建于峰顶上的云麓宫,始创于明代。被道家列入七十二福地之一,又称之“洞真虚福地”。在此之前据说有黄冠羽士在此地作静修。明隆庆年间,金守分道长诚请张阳和殿元扩修道宫。时道众“振铎乞化于道”,备足材料,并在原址上葺建殿堂三进: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两厢为道众住所,殿宇为石柱铁瓦。每逢中秋、重九时节,人们来此登高远眺。清同治年间,武当山和宫道士向教辉来云麓宫主教,重新修复云麓宫。有临湘名士吴獬题《云麓道宫》门联:“对云绝顶犹为麓;求道安心即是宫。”联嵌“云麓道宫”,门联十分巧妙。宫外挂有一联“古刹出云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为马叔常所题。清康熙《岳麓志》载:旧有宫殿久废。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构殿五间,其后为三清殿,冶铁为瓦,立石为柱。后屡毁屡修。80年代开始修复,1989年春才对外开放,前厅竖关帝神像,三清殿内按道家规制竖像三尊。
禹碑峰耸峙在岳麓山东向山顶,最为有名的禹王碑刻在山顶紫苍岩壁上。整个碑刻高⒈84米,宽⒈4米,纵列9行,字迹苍古难辨。碑文分9行,每行9字,计77字,末行空4字处,有寸楷书“古帝禹刻”四字,为南宋何致所刊。碑亭刻“禹碑”额嵌于其上。禹碑右岩壁有“大观”、“虞夏遗风”石刻。禹碑左方山口处,为禹迹蹊。传说因禹王开山浚河经过此处而得名。禹迹蹊往北,是岳麓山的最高点“望日台”,在此观赏日出日落,颇为壮丽。
传说禹王治水,途经长沙,登上岳麓山顶,看到山下湘江有一条独角龙正在兴风作浪,被害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禹王眼看城内被水淹没,不禁大怒,下决心除掉这条妖龙!他奋勇冲下山来,跳入江中,手举利剑直刺妖龙。那独角龙正得意忘形,见状慌忙躲避,将龙尾掀起十几丈巨浪企图卷走禹王。禹王乘机跃上龙背,又被妖龙甩了下来,妖龙张开血口扑来,禹王迎上一剑刺中妖龙头部,血水顿时把江水染成红色。天渐渐黑下来,人们点燃了灯笼火把助威,把湘江两岸照得如同白昼一般。禹王拼杀了三天三夜,妖龙已筋疲力尽,便跃于云层,禹王随后追上,又斗了三天三夜。这时,禹王找到一个破绽,又一剑刺中了妖龙,妖龙负痛逃到岳麓山中。
妖龙化作书生,躲藏到一个山洞喘息,忽然一股香味涌入,妖龙跑出洞外,见一位老者正在山崖边的茅草屋里煮面条。妖龙早已肌饿难忍,便上前讨吃。只见老者笑眯眯地递给它一碗面条。妖龙急不可耐地往嘴里送,面条又粗又长,吃了大半碗还咬不断,正着急时忽见老者一下子变成禹王。妖龙吓得赶紧逃遁,禹王大喝一声:看你往哪里跑!顿时妖龙口中的面条变成了铁链,禹王将妖龙锁在岳麓山下的铁树上。禹王怕妖龙再兴风作浪,便在岳麓山顶响姑岭北面竖立一块石碑,以镇住妖龙。这就是后来的禹王碑,此山峰被称之为禹碑峰。
禹碑上镌刻着岳麓山经历的800多年的历史,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古迹。相传此碑是南宋何致在嘉定五年游南岳时,听到一位樵夫说:“峋嵝峰石壁上有数十字”。何致猜想可能是禹王碑,便让樵夫引路,至碑前读之,果然是禹王碑。据《游宦纪闻》载:“碑所为苔藓所封,读之皆为古篆,五十余字俱难识,字高阔约五寸许,取随行市历模之,归旅合凑成本。何过长沙以一献连帅曹彦约,并柳子厚所书般若和尚第二碑,以一揭左右,自为宝玩。曹甚喜,牒衡山令搜访。令报云:柳碑在上封寺,去冬雪多冻裂,禹碑自昔人罕见之。反疑何取之他处以诳曹,何乃摹刻于岳麓,久之没于蓁莽不见。”
到明朝嘉靖年间,长沙太守潘镒在岳麓发现此碑,剔土拓传。后来太守张西铭建亭护碑。明人杨慎等都有禹碑释文,大意是叙述了大禹接受舜帝的治水任务后,日夜奔波于三山五岳之间,疏浚大川河流,赶走猛兽蛟龙,治理好洪水,让百姓从此安宁生活的功绩。禹王碑立于何处、何人所立说法颇多,在此只能聊叙一二了。
9.2
麓山泉寺
岳麓山以其林壑清幽,老泉古寺而闻名,1700多年来,吸引了众多的佛门和道教的子弟来修炼、传法,成为释道两家宗教活动的胜地。
9.2.1
古麓山寺
麓山寺在岳麓山的半山腰,山门处镌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门额刻“古麓山寺”四字。全寺分前、中、后三殿,两厢有斋堂,规模宏大。麓山寺是湖南省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寺庙。早在西晋初年,由法崇禅师创建。初名慧光寺,唐代改为麓山寺。明神宗赐予“万寿禅林”,康熙年间重建为“万寿宫”,民国初恢复“古麓山寺”名称。麓山寺的建筑经历多次战火,大部分建筑都毁于一旦。近几年长沙市佛教协会修建恢复了前殿、大雄宝殿、禅堂、说法堂、钟鼓楼等古建筑,并整修了观音阁和山门,供游人观赏,朝山进香。
麓山寺历代高僧倍出,最著名的有天台智剀大禅师、昙捷法师、智谦法师、摩诃衍禅师、慧性法师等。剀智大禅师于隋开皇九年到此寺讲经,并创立天台宗派。笠云禅师曾应日本高僧水野晓梅邀请,率门人筏喻、道番等东渡日本,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并著有《东游集》日本纪行诗,影响很大。他于1912年首任“中华佛教总会”会长。后殿观音阁(藏经殿)传有竺法崇禅师遗迹,阁后原有法华台,为竺法崇笺注《法华经》处。岩石上刻有“回头是岸”佛家禅语,以警示来者。
麓山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建筑吸引了古今众多游客,历代文人雅士都留下不少墨迹诗篇。唐代刘长卿有《自道林寺入石路至麓山寺过法崇禅师故居》,其诗云:“山僧候谷口,石路拂绿苔。深入泉源去,遥从林杪回。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野雪空斋掩,山风古殿开。桂寒知自发,松老问谁栽。惆怅湘江水,何人更渡怀。”唐杜甫的《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句“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被刻在观音阁柱联上。他在诗中还写道:“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月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室人人沧海珠。塔级宫墙壮丽敌,香橱松道清凉惧。”诗人描叙了古寺周围美不胜收的景色,抒发了自己独特的感触。
有关麓山寺沿革最祥细的资料是《麓山寺碑》,唐开元年间,由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镌刻于麓山古寺,后移于岳麓书院。李邕自幼聪慧,工文、善书,文名誉天下。后来任北海太守,此碑又称“北海碑”。明代董其昌称之:“右军如龙,北海如象”。碑额“麓山寺碑”四字,方篆阳文,碑正文行书。碑体通高400厘米,宽135厘米,共28行,每行56字,共1413字。历代名人多到此观赏、临习、摹拓。碑阴有宋、元、明题名多处,其中北宋书画家米芾的题名——“元丰庚申元日同广惠到人来襄阳米黻”最为有名。麓山寺碑是长沙现存时间最早、价值最高的唐碑,纪录了自晋至唐的历代建筑麓山寺的经过及禅师传法的情况。此外,该碑因文章、书法、篆刻都十分精美,又被称为“北海三绝碑”。
古寺周围环境幽森,古木参天,高大如磐,尤其以观音阁前的两棵罗汉松最引人注目,最大的一株是六朝时代的,另一株是明代补栽的,名为“晋松”,也称“六朝松”,传为麓山寺创建时所载种。两棵松树枝叶茂密,虬枝交错,远望如一道关口,故又称“松关”。说来还有一段故事。
当初建成寺庙,和尚们除每天诵经念佛外,还到山脚去种地。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直到天黑才回寺庙吃晚饭。有一天晚上,发现有人把晚饭全吃掉了。和尚们感到奇怪,一连三天守住寺庙门口,却不见人影,饭菜还是被吃得精光。怎么办?第四天他们便没有出工,躲在斋堂后面。好不容易捱到傍晚时分,忽闻一声巨响,只见大殿两边站立的十八个罗汉,活脱脱跳下神座,奔入斋堂大口大口地吞食,不一会儿便把桌上的饭菜一扫而空。这时和尚们大声吆喝着冲出,那十八罗汉赶快回到神座,其中两个被劫,捆绑起来。
等到长老赶来时,那两个罗汉已便成泥塑木雕菩萨。长老以为是妖魔借罗汉兴风作浪,便叫弟子们抬出去烧毁。这时,上天忽然飘落一方白绢在殿堂,偈上写着四句话:“不是魔来不是妖,天宫清苦实难熬,五洞仙坛长冷落,愿到红尘走一遭。”长老连连说道:善哉善哉!就让他们回转人间,镇守山门吧!可见,神仙也难守清贫。
于是,这两尊罗汉被抬到殿堂门外,隔了不知多久罗汉身上长满青枝绿叶,便成了两棵罗汉松。(图22)
图22 岳麓山的麓峙
9.2.2
白鹤玉泉
白鹤泉位于麓山寺观音阁右翼,处于清风峡口至响鼓岭峰顶之间的裂缝处,有“麓山第一芳涧”美称。古人曾称赞上泉“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泉水冬夏不涸,经石隙滤出,水质清亮,甘冽无比。砌石为井,形如白鹤,故名“白鹤泉”。
泉眼历代均有整修,清光绪年间湖南粮道夏献云建白鹤亭,门联曰“鹤去泉乃冽,山深亭自幽”,镌刻有“白鹤泉碑”。后经抗日战争毁于一旦,解放后重修泉亭,碧瓦朱檐,用汉白玉围砌成正方形石栏,配饰雕刻的白鹤图案,游人至此俯视井下,藻井绘制的双鹤倒映入清泉,展翅欲飞,生动有趣。
白鹤泉来历颇多,相传古时有一对仙鹤飞来此处,恋恋不舍其灵泉,故留影泉中。此后人们用手捧起一鞠泉水,手中就出现一双白鹤;用此泉水沏茶,会看到有一股热气沿着杯沿盘旋,似白鹤飞舞,长饮此泉水有益寿延年之效,被誉为麓山一绝。游客都以能饮此清泉为快,宋代赵忭纪作《白鹤泉》诗:
灵脉本无源,
因鹤漱玉泉,
自非流异禀,
谁识洞中仙。
现在此辟一茶室,供四方游人品尝。
也有说古时长沙王贪饮白鹤泉水,命侍从日夜到麓山背回泉水,供他享用。一日,侍从过湘江遇狂风暴雨,大浪把船上水器颠翻,侍从只好取其它的净水,长沙王饮水时未见有鹤影,盛怒之下杀害了侍从,白鹤知道后悲慎地飞入天宫,泉中不再见白鹤踪影。
还有一说:多年以前,岳麓山下有一对小夫妻,叫王强和李翠,生活美满幸福。不料后来山上出现了一只大蟒蛇,危害百姓。它吐出毒液,使庄稼和草木受污染而枯萎,乡亲们喝下有毒的水,马上死去。村子里的人们惧怕大蟒胡作非为,都跑出去避难。王强和李翠舍不得离开家园,他们听说泉水可以治愈被大蟒毒化的庄稼和池塘。于是,为治伏毒蟒,夫妻俩带上干粮,到麓山四处找泉眼。当他们找到麓山寺时,见寺庙的和尚也跑光了。他们走到寺后,见山崖边有一洼水,捧起喝一口,好清凉好甘甜!王强对李翠说:咱们就在这里挖掘吧。他们动手挖啊,挖啊,一连七天七夜,李翠累得几次昏倒在地,他们两手都磨出了血泡泡。终于一股清泉从泉眼喷出,他们欣喜若狂,捧起水喝上一口,顿感浑身疲劳消失。他们用泉水浇灌庄稼,地上又重新泛绿吐青,乡亲们闻讯纷纷返回家园。
这泉水不仅是甘美,还能治很多疑难病,于是越传越神。当时皇宫太子久病不愈,听说麓山泉能治病,便命官员一月内取回泉水。……当官兵船过洞庭湖时,白浪滔天,狂风暴雨,掀翻了船上盛泉水的三个大坛,官员见此怕又遇巨浪,便取了三坛湖水,替代麓山泉水,向皇上交差。那知皇太子饮水后便一命呜乎,皇帝大怒,派兵杀了那官员,堵塞了麓山泉眼,还把王强夫妻解往京城杀害了。
麓山没了清泉,毒蟒又来危害乡亲们,这时候被杀害的王强和李翠,化作两只白鹤飞来麓山,用尖硬的嘴啄开泥土,经过九天九夜,啄开泉眼,一股清泉终于又涌出,老百姓自由地来取泉水了。每当人们取水时,天边就有一对白鹤在此欢快地飞来飞去。人们为了纪念王强和李翠,便给这眼泉井取名叫“白鹤泉”。每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时节,游人不妨来此白鹤茶社休憩,捧上一杯白鹤泉水冲泡的麓山云雾茶,去听一听那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吧!
9.3
秀亭佳话
岳麓自古名亭颇多,有爱晚亭、望湘亭、半山亭、御书亭、自卑亭、风雩亭、吹香亭、道中庸亭、极高明亭、岳王亭等,它们历经沧桑,留下不少遗迹传说。
9.3.1
爱晚丹枫
从云麓峰至白鹤泉直下的山谷峡口,是麓山风景佳绝的“青风峡”,这里有一座被誉为中国四大明亭之一的“爱晚亭”。该亭为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主讲人(又称山长)罗典所创建。他原取名红叶亭,也称爱枫亭,说来还有一段趣话。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年,江南才子袁枚到了长沙讲学,很多人仰慕他而前往拜访。罗典是清代经学家,授翰林院编修,官至鸿胪少卿,人称之罗鸿胪。他十分傲慢清高,很瞧不起袁枚,不仅不去拜会,反而在书院的牌楼上贴了一副对联:“不为子路何由见,非是文公请退之”。意思是我又不是和您一条路上的人,有什么理由与您见面呢?你袁枚不是韩文公韩愈一样有真才实学的人,还是请回吧!几天后,袁枚来到麓山书院,递上帖子,罗典传出话,有意不见。袁枚也不在意,自管游山,当他来到书院后的一片枫树林,见开阔处有座亭子,亭子的匾额上写着“红叶亭”,石柱上写着一副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滴翠,一双驯鹤待笼来。”袁枚望着匾额摇了摇头,看着对联点了点头。他出了清风峡,便游览了麓山寺、白鹤泉、云麓宫等胜景,才尽兴而归。袁枚在长沙写下了许多吟颂岳麓山的诗,唯一没写红叶亭,只抄录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绝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其中第三句少抄了“爱”、“晚”二个字,便成了“停车坐枫林”。大家都很纳闷,不知何故。此事罗典闻知后,十分愧疚,立即摘下“红叶亭”,挂上亲自题书的新匾额“爱晚亭”。
爱晚亭几经沧桑,在清同治、光绪、宣统年间都进行了修葺。清朝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修葺该亭,并在亭中题刻记之:“宣统三年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徵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世人称之为《放鹤》石刻或《二南诗刻》。此石刻现已移至与爱晚亭一溪相隔的枫林亭内,为六角型茅亭,古朴闲雅,此亭又称放鹤亭。
国家在1952年重新整修了爱晚亭,新亭赞顶宝顶,飞檐高挑,顶铺以绿色琉璃瓦,内为丹漆圆柱,外为四石条柱,中为彩绘藻井,东西面高悬毛泽东手书的“爱晚亭”红底鎏金的匾额,亭里有镌刻的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还有衡山名人汪涛先生专为爱晚亭题留的迄今最长的对联,达192字。
芳亭是欣赏岳麓山风景绝妙之处,三面环山的清风峡口,飞泉直泻,古木紫翠,云烟载目。亭四周枫树成林,红叶如火。亭右的青枫桥,下面是兰涧小溪,淙淙鸣琴,幽兰清香,馥郁醉人。清欧阳厚基题诗《岳麓爱晚亭》:
一亭幽绝费平章,峡口清风赠晚凉。
前度桃花斗红紫,今来枫叶染丹黄。
饶将春色输秋色,迎过朝阳送夕阳。
此地四时可乘兴,待谁招鹤共翱翔。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经常与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挚友来爱晚亭聚会,畅谈天下大事。他们“纳之大麓,藏之名山”,“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建立革命的组织,成立了“新民学会”,结交了大批革命家。如今此处成为游人览胜寻幽,追随古人,缅怀先烈,抒发情思的纪念地。现在爱晚亭还作为长沙古城的象征,长沙与日本鹿儿岛市建立了友好城市,日本也仿建起了一座与之相似的亭子,名“共月亭”。亭柱刻联:“神飞樱岛千重浪;梦绕麓山一片云”,给这座名亭赋予了新的诗意。
9.3.2
极目望湘
在岳麓峰的云麓宫右侧,旧时原有一座望湘亭,亭内有吕纯阳的画像和两副楹联。其一为诗人黄道让所作,“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另一取清代程颂万诗句:“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从这里俯瞰湘江与长沙市,江流如练、街巷纵横;极目楚天,山水苍茫,一望无际。
望湘亭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很多年以前,岳麓山下住着一个叫黄香的孤儿,她家隔壁住着一对年轻夫妻和老母亲,夫妻俩常常辱骂老母亲,不给她饭吃。一日,两口子又逼迫老母亲去死,老母亲一气之下跳入滚滚湘江,黄香追上没拉住,眼见老妈妈被江水卷走了。
黄香很难过,一夜没合眼,天快亮时,她出门见一个“叫化婆”,病倒在墙边,她赶忙把老婆婆扶进自己的家里,给她洗澡,换上干净的衣服。她卖掉了所有的东西,换来钱给老婆婆治病,老婆婆开口要吃肉,哪有钱买呢?黄香咬一咬牙,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没等做好肉汤,便昏了过去。等她醒来,腿上伤口好了,茅草屋变成了红瓦房,家里焕然一新,老婆婆也病愈了。她奇怪极了,这时老婆婆开口说: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我不是凡人,是湘夫人,难得你一片孝心,我才来帮助你的,我就要与你告别了。黄香哭着说:您就做我的妈妈,不要丢下我吧。老婆婆从头上取下一支玉簪,朝前面一点,便隐没在湘水之中。黄香站在江边等到天黑下来,才孤零零地回家。
从此,黄香种的庄稼年年丰收,生活越来越好。她感念老婆婆的恩情,常常跑上云麓峰,望着湘水出神,希望有一天能够见到老婆婆。后来人们在黄香观望湘水的地方,建起一座小亭,起名“望湘亭”。唐柳宗元题有《望湘亭》一诗:
好在湘江水,
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
更遣几人回。
9.3.3
半山藏才
在去岳麓山顶的中途路边,建有一座凉亭,名曰“半山亭”。此处是通往山顶的必经之路,来往游人、香客朝圣,寺僧下山都在此歇息。半山亭为六方形的小亭,单檐宝顶,青瓦铺置,亭柱间设有坐凳,有题字《半山亭》额,黄其杰撰联:“景秀引前程才到半山休久息;云峰罗远景快至绝顶任盘桓”,由穆梧书之。
半山亭原名半云庵,何时改今名现已无可考。过去有一个在亭中休歇的烧火僧,作了一首诗:
山半山庵名半云,半亩半地半崎钦。
半山茅块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
半间房舍云分半,半听松声半听琴。
后世取其“山半”二字,谓之半山亭。清乾隆长沙知府李拔有《半山楼铭》:“人亦有言,为善如登。况虞磋跌,惕厉战竞。何当得半,志满气矜。为山九仞,一篑未增。昔贤处此,欲罢不能。愿贾余勇,更上一层。”半山亭周围林木参天,绿荫遮避,时而云雾缭绕,时而天朗气清,在此不妨作短暂流连。
9.4
山物传情
岳麓山上有笑啼崖、响姑岭、飞来石、蟒蛇洞、归来钟、木鱼包、铁蜈蚣等风物,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
笑啼崖在白鹤泉南边的山崖,处在麓山裂隙中段崖壁突兀的巨石间,竖嵌有石碑“笑啼崖”。因岳麓山与云麓峰陡峭对峙,形成斜坳,山风从此处穿岩激宕,轰然有声。夜深时呼啸轰鸣,伴有啼笑之声从岩窦传出,澈入肺腑,似狂笑亦似啼哭,故称之笑啼崖。这笑声、哭声连接着一个故事。在很久以前,白鹤泉边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葛仁,他孤身一人,靠打猎为生。一天,回到家门口时,听到一阵姑娘们唧唧喳喳的说话声,他进了屋子,桌上摆着饭菜却没见人影,他很奇怪,到后院见几个红衣少女在嘻闹,一位姑娘说我姐姐久慕葛大哥人品,我们是来陪伴她与大哥成亲的。葛仁见到这么美丽的姑娘惊喜万分,不知如何是好,大家坐下喝完喜酒,其他姑娘都告辞了,葛仁与新娘子十分欢洽,鸡叫三巡,新娘子起身要走,葛仁苦留不住,娘子答应第二天再来,如此每夜欢娱至黎明。
到了三月初一,娘子来时愁容满面,问及何故,娘子说:我是屋后山崖上的一棵映山红,与你成亲已触犯花神的戒规,明日将受罚。葛仁抹去娘子的眼泪说:放心吧,我一定救你脱难。娘子走后,拂晓,葛仁奔向山崖的一片映山红,哪一支是娘子呢?娘子整夜与我一起,一定是那支没有露水的,他记住娘子的嘱咐,摘下这支映山红,放在怀中,飞跑回家,藏入衣柜。时至中午,突然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一个闪电劈来,他用力顶住柜子,几个回合使他几乎晕到,仍拼全力支撑到雨过天晴。那映山红恢复了娘子的原貌,两人恩爱非常。葛仁每次打猎归来经过山崖时,都对映山红咯咯大笑,笑声划破山崖。后来娘子生了个胖小子,取名元珠,满月时娘子抱着元珠逗玩时,正遇花神下界巡视,不觉大怒,挥手劈开山石,把娘子压在崖底。
元珠长到十岁,还没见过妈妈,他去寻问隔壁的婶婶,才知母亲被压在岩石下,晚上他一人跑到山崖果然听到呜呜咽咽的哭声,他悲慎交加,一头撞死在崖石上。不久元珠死去的地方,崖缝中长出了一棵小圆槠树来,山崖把它紧紧地抱住了,圆槠即元珠。据说是他的母亲用乳汁把它哺育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响姑岭在云麓峰顶,又称步虚岭,步虚意为道士诵经之声,岳麓弥嵩有诗曰:“磴道盘空望赤城,玄都初觉步虚声。冬冬云外谁人足,响姑应知不浪名。”岭上建响姑亭,在山顶的一块巨石上刻有“响姑岭”三个隶书大字。寻着石岭坡地踏去,似有崆峒中发出响声如击鼓,这响鼓之声有一段来历。相传在桃花岭一带,住着一对小夫妻祝哥与桃姑,相亲相爱,当地的一个恶霸,看中了桃姑,他趁着祝哥出外打猎,强霸桃姑,桃姑不从,自缢身亡。祝哥寻找至云麓山顶,不见桃姑,不禁悲从中来,顿脚痛哭。他足下用力太大,震动之声惊动了山神,山神同情地便引来桃姑的鬼魂与祝哥相见,约好每年桃花开了在此相会。于是,人们一踩到祝哥顿足处就会发出响鼓声,此岭因此又叫“想姑岭”。还有一说,是石子落在神仙的皮鼓上发出的响声。以前一个叫周杰的农夫遇见一只野狼在追赶一只白兔,他打死了野狼。白兔是山神变的,为感谢周杰之恩,送给他一只皮鼓,摇三下你要什么就会变出来。周杰来到山神指的山崖,摇三下鼓崖洞开,变出他要的金牛,再摇三下,洞门关闭。这事让村里的财主知道了,派人强抢去皮鼓,财主到洞内,要了许多金银财宝还不满足,这时周杰赶来,朝洞口扔进石子,正好打在皮鼓上,石门突然关闭了。这卞是为什么来到此处就会听到石子落入皮鼓之声的缘故。
在云麓峰银杏树下有一块突兀的天外飞石,谓之“飞来石”,又名望岳石、拜岳石,因为从这里隐约可以眺望到五岳之一的衡山。此处原建石亭已废圮,只留有石刻“飞来石”三个隶体字和宋赵忭的诗:“片石倚中天,云深鸟道闲。人多祝尧寿,登此拜南山。”这悬空飞石亦有一个故事。
传说岳麓山下,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平安生活。后来来了一个史太守,听说在水陆洲有“金鸭婆”,便逼迫乡亲去找回,不然就让乡亲受苦刑。有一个后生,自愿随老神仙去取宝,他吃了很多苦,才来到一座高山陡壁,老神仙给了他一把金锄,挖出了金鸭婆。他用木匣子装好,按照老神仙的嘱咐,摆放在云麓峰顶,再回复太守。第二天,太守带着一行人来到云麓峰,拿到金鸭婆后,金鸭婆忽然吐出一股黑烟,“轰隆”一声,一块硕石压倒了太守一行随从,金鸭婆飞回了水陆洲。人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块飞来石。
在禹碑峰下朝北的幽深山谷中,有一个古洞,称为蟒蛇洞。宋代有张抱黄来此修道,炼丹成仙而升天。宋赵汴有诗纪之:“灵洞古檀基,烟萝接翠微。日西春又晚,不见羽人归。”故又称“抱黄洞”。有说此地原建有崇真观、万寿宫,废弃后,大蟒据之作害。当时都督陶桓公又名陶侃举箭射蟒,为民除害,故民间流传有陶公射蛟之说。
传说这蟒蛇洞里有一条千年蟒精,每年七月十五出来害人,它吐出烟雾,化作天桥,诱惑想升天的道人上去,然后吞食。这一年的七月十五,它又化为一座红色长桥,一头挂在湘江边,一头连在长沙白鹤观,两眼变作两只绿色大灯笼。长沙郡陶侃见这天桥阴森恐怖,有一股妖气,就抽出老和尚给的一弓三箭。第一箭射中右灯笼熄灭;第二支箭射中了左灯笼;第三支箭射去只听“轰”的一声,天桥消失。大蟒死在岳麓山的蟒蛇洞洞口,乡民把它烧毁后,在此洞前建了一座射蛟台。明陆相有《射蛟台怀古》诗:
烧丹人去但空岩,古洞年深锁绿苔。
我有强弓无用处,春风闲上射蛟台。
此后蟒蛇洞便淹没了,到南宋时有尚书钟仙巢在此休闲,建一“吹香亭”。他与当时邵陵防御史赵昀交往甚笃,赵撰亭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与之。不久赵昀即位,这段“洞壑之遇”传为佳话。《岳麓志》载有:“理宗帝预洒吹香之宸翰,而洞壑之遇斯宠绝矣。”(图23)
图23 岳麓山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