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文化大系 >莲花佛国

莲花佛国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933       发布人: 长江文化

九华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其寺庙主要集中在九华街、闵园两处。其中仅在九华街者就达20多所。除开山化城寺、地藏蜕化地——肉身宝殿外,九华四大丛林有三大丛林就建在九华街。这里又是地藏菩萨转世修身成佛的地方,佛教徒把九华街称为“莲花佛国”。因此,旅游者来到九华山,都以九华街为中心,就近访问寺庙、名胜古迹,参观许多珍贵的宗教文物,了解一下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兴衰历史,增加人文知识。
        开山化城寺
        九华的寺庙众多,首推化城寺,同时它又是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化城寺建在高山平地,四面环山如城,故引佛祖释迦牟尼指地为城点化的故事,而赐名化城寺。
        化城寺建在九华街的芙蓉山下,依山托势,寺庙门头悬匾额、门楣、斗拱和梁柱的镂雕都十分精致。四进大殿很是庄严、雄伟。正殿刻有九龙盘珠,左右建筑鳞次栉比,布局灵活而和谐。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地藏诞辰日,朝山拜佛的香客来这里撞钟击鼓,举行隆重的佛事活动,热闹非凡。
        藏经楼
        紧靠化城寺后面,是高大的明代建筑——藏经楼。楼上宽敞明亮,中间摆着白玉佛像,两边尽是高大的柜、架,收藏着九华山许多珍贵的宝物。6只写有“大乘法宝”的朱红大柜里面整齐地存放着一函函佛经、一尊尊佛像,以及圣旨等物。其中有一套经卷特别珍贵,相传系明代九华山无暇和尚刺血配上金粉,花了20年时间写成,和尚死后便留下这部宝贵经卷。翻开这些用血写成的经文,字迹圆满,笔法秀美,颜色金红,可谓书坛之精品。明万历皇帝的1000卷经书也藏于此。
        藏经楼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是目前九华山寺庙中最古老的建筑。它能防火、防虫、防尘,在采风、通风方面也别具匠心,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肉身宝殿
        肉身宝殿建在神光岭之顶,专供地藏王菩萨。有80余级台阶,旁有铁索栏杆供人攀扶。宝殿高数十丈,殿前挂着“东南第一山”匾额,殿顶琉璃生辉,气派非凡。
        唐开元年间,新罗国(即今朝鲜)的王族金乔觉24岁来到九华山隐居修身,苦行75年,至99岁坐化。金氏高僧曾为九华山古刹化城寺的祖师,他学识渊博,擅写汉诗,曾与李白携手共游九华,以诗唱答。金氏高僧品行高洁,修身成佛,使九华山名声大震。他去世后,葬于月身宝殿,俗称月身塔。因为他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他的容貌也酷似地藏瑞相,于是九华佛徒都认为他是地藏王菩萨转世,遂称他为金地藏,九华山由此成为四大佛山中专门供奉地藏菩萨的道场。
        肉身宝殿是在金地藏基地上建筑的一座塔形庙宇。趺坐在殿里黄金塔内的地藏佛像神态自若,金光灿烂。古时“月”、“肉”二字相通,故称肉身宝殿为“月身宝殿”。经千余年修建,明万历年间皇帝赐匾名“护国肉身宝殿”。
        四大丛林
        九华山寺庙林立,以祗园、东岩、万年、甘露四寺规模最大,号称九华四大丛林。
        祗园寺:祗园寺建于明嘉靖年间,座落在东岩脚下,红墙金瓦,规模为众寺之冠,是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祗园本是印度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在此传教20余年,祗园寺由此而得名。大雄宝殿金碧辉煌,寺前铺有石雕莲花和金钱图案的走道。门楣上“祗园禅寺”四个大字选用特制白色瓷片拼成,白底瓷片透出蓝色的祗园风景。此外,上百间殿宇依山构筑,层层叠叠,鳞次栉比,雕梁画栋,气势磅礴。西方三圣—大雄、弥陀、观音三尊佛像保存完好。
        祗园寺里僧房众多,可住四、五百和尚。现房内仍有八口大锅,人称千僧灶。最大一口直径约1丈左右,可煮二、三百斤米饭。
        万年寺:万年寺又叫百岁宫,建在东岩之巅,为凌空高耸的五层走马通楼的建筑群。其建筑与岩石结合得完整无缺,随着自然岩石的高低起伏来组织空间,盖起了九十九间半殿宇和僧房。由于屋顶采取同一高度,远望天际轮廓整齐,塔身挺拔有力,覆卧于蜿蜒岭之上,大有俯仰云烟,抵御风雪之势。
        明万历年间,僧人无暇在岭上结茅而居,苦修苦练,活到126岁。逝世前嘱弟子三年后启缸。如期启缸,视其颜色如生,人们尊称“百岁公”,并建寺纪念。
        东岩寺:相传金乔觉和尚初入九华,就在此石宴坐修炼,人称宴坐石。在明代王阳明宴坐东岩时期,从四川峨嵋山来了一个周经和尚,见这里气势雄伟,又是金乔觉在九华卓锡之处,遂将宴坐石附近的环奇亭扩建成东岩寺。清代又有定慧和尚赤足走遍东南数省募得巨款,进一步扩建了东岩寺。远看东岩寺是一片古城堡似的大群庙宇。
        甘露寺:在前清的时候,山区交通不便,朝九华山的僧人、游客进山到九华街,要爬10多公里山路,三步一拜,五步一叩往山上爬,有一年,清朝康熙皇帝的玉林国师来朝九华,步行五里来到定心石下,感到气喘吁吁,见四周环境非常美丽,东有龙瀑、天池之景,西有龟山之貌,决定在这里建一处寺庙,既可供朝山香客拜佛,又可供游人休息。玉林国师一提倡,山中僧、尼一赞助,很快请来了伏虎洞的洞的洞安法师主持寺庙的募化、筹建工作。开工的那天,忽然满山松顶上落满了晶亮的露水,一时传说纷纷,说是菩萨赞助,善降甘露,因此,得名为甘露寺。



19.3

    慕名访迹    

        九华山不仅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而且历史上一些著名诗人和学者有不少在九华山留下了足迹。如唐代李白、刘禹锡、王季之、杜牧、杜荀鹤,宋代的苏轼、苏辙、王安石、文天祥,明代的王阳明、汤显祖,清代的袁枚,以及扬州八怪等,都在九华山留下了足迹和诗文。
        李白书堂
        李白,是世界闻名的大诗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作诗,人谓诗仙。他家在四川,漫游过湖北、湖南、江苏、山东、陕西、安徽等地,写下了大量诗文。40多岁进京,做过唐朝皇帝李隆基时的翰林院供奉(官名)。后因得罪了杨贵妃和高力士等人,被排挤出京,在全国又游历了许多地方,其中三次游九华山。李白第一次游九华山是在公元740年到749年间,也就是唐天宝五年至八年间,他与隐居的诗人高霁等人同登九华,写有九华联句: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佥欠阳崖。(韦权兴)
        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李白第二次到九华山约在公元754年到756年,也就是唐天宝十三年到十五年。诗人为了进一步饱览九华山的壮丽景色,从青阳城出发,经五溪桥、六泉口,夜宿无相古寺,并作《宿寺》一首。无相寺原为唐人王季文书堂,死后舍堂为寺。李白曾在这里住过,留下了许多诗文。
        李白第三次上九华山,约在公元757年到759年,也就是唐天宝十六年到至德二年。此次正是金乔觉进山修身的时候,李白曾写《地藏菩萨赞》一诗赠给金乔觉。李白还在龙女泉侧隐居过,宋人周必大《泛舟游山录》也说九华龙女泉其亭乃李白书堂。据传,李白曾在九华街东边天池庵附近建草堂三间,在此饮酒作诗。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在化城寺东,天池庵侧建有李白书堂。后又在东岩之下重建三间书堂和东西两厢房屋,并立石坊以作纪念。李白是为九华山定名的人,也是第一个以诗歌赞赏九华山的人,使九华山之名不胫而走。
        刘禹锡的《九华歌》
        紧接李白之后,游历九华山的名人要算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刘禹锡了。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卒于843年,原江苏徐州人氏,因爱作讽谏诗,又参预了八司马的政治活动,几次被降职到边远地区。他与白居易是好友,曾游历过很多地方。他认为华山的景色是天下第一,但他到了九华山之后,看到奇峰竞秀的景色,后悔失言,称赞九华山为东南第一山,并作歌颂之: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
        疑是九龙天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
        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山。
        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
        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
        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
        乘木累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
        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
        九华山,九华山,
        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尤物非指夏姬之子,系庄子称南北子,夫子物之尤,谓能抱道遗形,尊而敬之之语。)
        刘禹锡在九华游了云门、天池、龙瀑、碧桃岩、翠微峰等名胜,一路饱览美景,喜而作歌。九华山闻名天下,其原因一是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二是金地藏卓锡之所,三是刘禹锡喜作《九华歌》。
        阳明进山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29年。1499年中了进士,做过南京刑部主事、江西巡抚、两广总督等官。王阳明先后两次游九华山。第一次是明代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他在池州做官,因慕九华名胜前往,其路线与诗仙李白一样,从北边的二圣殿进山,夜宿无相寺,留有诗文达九首之多。如:
        春宵卧无相,月照五溪花。
        掬水洗双眼,披云看九华。
        岩头金佛国,树梢谪仙家。
        仿佛闻笙鹤,青天落绛霞。
        王阳明第二次到九华山是在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这次进山,是因他在江西平乱中打了胜仗,遭奸人张忠、许泰等人诬陷,说他有谋反之意,削权候处。王阳明心情沉闷而进山。许多学子追随上山,要求他在九华开办书院讲学,后因皇帝诏令还镇,未能办成。于是,学生们在化城寺与肉身宝殿之间的山上建有阳明书院一座,以作纪念。正堂书曰:“勉志”,后门有“仰止”二字。
        此外,唐代诗人杜牧的《郡楼望九华》,写的是在池州府城楼上遥望九华山,诗中写道:“凌空瘦骨寒如削,照水清光翠且重。”因为选取的亮角是“遥望”,除从外部突出九华山的高、陡、险的特色外,又特别抓住这一别致的景象,既表现出了山的秀丽,而又显示出水的清澈。山水相映是九华山景观的一大优势。
        宋代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等,都曾来九华山游览,在这里凭吊题咏。“东南第一山”之评,最早就出自王安石。这一评价镌刻在肉身宝殿上,一直流传至今。
        由于九华山峰岚瑰丽,灵秀清幽,苍松翠竹,清溪碧流,古刹林立,钟磬声悠,古迹丰富,建筑独特,从而成为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