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天下的京口三山即金山、焦山、北固山。自西向东屹立于长江南岸,因突兀于长江开阔的江边,虽高不足百米,却显得雄伟壮丽。登山远眺,视野开阔,江天一色,固有“天下第一山”之美称。三山之所以闻名,这与许多的历史故事与美丽的传说乃至名人雅士和帝王将相的青睐分不开。
24.1
金山
位于镇江西北的金山,曾称氐父山、金鳌岭等。相传唐代住在山上一洞中的僧人裴头陀,在江边挖土时挖出一批黄金,通过知府将这批黄金献给皇帝。皇帝很感动,敕令把黄金交还裴头陀建寺,并敕命“金山寺”,固山因寺而得名。(图105)
图105 镇江金山寺
24.1.1
金山寺裹山
金山高44米,直至明清之前,金山还是江边的小岛,“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这是唐张祜咏金山诗所云。后因长江主泓道北移,南岸水流较缓,泥沙逐渐淤积,清末时才与陆地相连。金山寺遍山而建,寺院相连,楼塔相映。从山底到山顶,全被寺庙楼阁所包围,远眺时只见挺拔俊逸的宝塔与金碧辉煌的建筑群,而不见山,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此外还有白龙洞、法海洞、中泠泉等名胜古迹。
金山寺原名泽心寺,迄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宋时因皇帝游金山,改名游龙寺。待清康熙南巡时,又改为江天禅寺。
金山山巅耸峙着一座造型别致俊朗的慈寿塔,塔高30米,八面七级,玲珑秀挺,为砖木结构,建于南朝齐梁时代,宋改成双塔,后倒塌,明重建。今塔于1900年重修。如登塔远眺,千里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宋王安石《金山》诗云:“数千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生在半空中。”满山的寺庙梵音,耸一塔于最高处,仿佛一幅立体的名家山水画,有人在画中行之感。
被称为“天下第一泉”的中泠泉,泉眼当年在江心,吸取时要用船划到泉眼上,把盖紧的容器垂入江底,在水下打开盖子,再将泉水吸上来。刘伯全在品尝了天下泉水之后,把中泠泉誉为第一泉。水与茶宜者凡七等:扬子江南泠水(中泠泉)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水第三,丹阳县观音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自中泠泉誉为“天下第一泉”后,中凿石为池,池中碑刻为清末镇江知府王仁堪所书,此泉水质甘冽醇厚,满盛可高出杯口一二毫米而不至于溢于杯外,堪称为奇。
24.1.2
水漫金山
游览金山寺,人们自然会想起《白蛇传》里那对恩爱有加的夫妻:许仙与白蛇的神话事故。相传,金、焦二山是神人沉香一担挑来的,当年,沉香的母亲因与凡人结亲,被哥哥杨戬即二郎神发现后打到阴山脚下。沉香长大后立志要救母亲,二郎神不许,于是舅甥大战,难分胜负。当二郎神变成猛虎时,沉香就变成神箭手;二郎神变成九头巨蟒,沉香就化作九头怪鸟。二郎神几般变化后,仍不敌沉香,于是化作一艘木船,沉香识破后化为神将,挑来两座大山,分别压在船头和船尾,直至沉没。沉香最终救出了母亲,这两座山就是金山和焦山。
水漫金山寺,白娘子斗法海的传说更是脍炙人口。法海和尚真有其人,是唐天宝年间名僧,少年出家于润州鹤林寺,似乎与《白蛇传》的故事无关,真正有关的是另一高僧裴头陀。裴头陀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出家时,父亲送他两句诗:“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金山志》等载,裴头陀到金山时,发现东晋所建庙宇全毁,只能住山洞,正逢“出百蟒噬人,裴头陀驱伏获金,重建精蓝。”裴头陀与法海在人们心中已逐步合二为一,大约在明代,人们把金山裴头陀降蟒与杭州西湖白蛇的故事联系到了一起,于是一曲优美凄惨的爱情故事“白蛇传”就这样产生了。说的是很久以前,法海到山上化缘,得知峨眉山修炼千年的白蛇化作美女白素珍与许仙结为夫妻,他让许仙在端阳节那天,骗妻子饮下了雄黄药酒,致使白素珍现出原形,待许仙进得房来,发现一条巨蟒正卧于床上,当即吓死过去,白素珍为救其夫,从峨眉山盗来灵芝仙草,救活了丈夫,但法海又胁迫许仙到金山寺出家,白娘子与小青到金山寺寻夫,与法海大战一场,白娘子大怒,施法术将东西南北海之水集于金山。寺内小和尚同情白娘子,放许仙从百龙洞钻出去,直达杭州。此时的白娘子已身怀有孕,体力不支,收水撤退,许仙从白龙洞尽头杭州断桥出来,正遇白娘子和小青,二人和好如初。“古白龙洞”四字壁刻篆书,洞内有白娘子、小青石像。法海洞在头陀崖下,内塑法海像,面貌庄严、慈祥。
24.1.3
文人雅士寻踪
南宋抗金民族英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被人们颂扬,成为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月,妙高台上,擂起了高昂的战鼓——金兵统帅金兀术率领10万大军,攻破临安,宋高宗赵构渡海逃往温州。建炎四年二月,金兵携带着掳掠的财物,火烧临安后北撤。四月,浙西制置使韩世忠带领8000士兵,两军在江中大战,从焦山打到金山,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亲自到妙高台击鼓助阵,宋军将士听到战鼓声,个个精神百倍,斗志昂扬,金兀术退到黄天荡,韩世忠利用其大船优势,8000将士将金兵10万大军堵在了黄天荡,使金兵48天之内没出黄天荡半步,更无法渡江北返。后金军用火箭射向宋舰,引起大火,趁机从新开大渠逃出,虽未全歼敌军,但给金兵以沉重的打击,杀了金兵的骄横气焰,大长了军民抗金意志,梁红玉击鼓抗金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
金山绮丽的风光,吸引了历代文人雅士在此留连忘返、寻胜探幽、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10次到过金山,并写下了《游金山寺》等杰作。
这首《水调歌头》,就是苏东坡在一个中秋月明之夜,陪友人登金山妙高台赏月时,请歌手袁绹歌唱他在密州所作的这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袁绹放歌,东坡击节起舞,真乃何似在人们。
如今人们能看到的苏东坡遗物,恐怕就只有留在玉堂内供人瞻观的那条五带了吧。它与文徽明的《金山图》真迹、诸葛铜鼓和2700年前的周鼎合称为镇山四宝。
说起东坡玉带还有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刚进佛印屋中,佛印忽道:“此间无坐处。”聪明的东坡知道和尚玩机智,即用禅语答之:“暂猎佛印四大为座。”佛印见东坡班门弄斧,有心难他一次,趁势打赌:“山僧有一问,学士道得,即请坐;道不得即输玉带。”东坡自恃略通佛理,欣然应允。佛印问:“既然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居士向哪里坐?”这一问可把苏东坡给难住了,只得解下玉带相赠,佛印并未白要东坡玉带,他立即拿出衲裙回赠。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金山既是文人施展才华的天地,同时也是武将叱咤风云的战场,更是历代帝王巡视游览之处。从三国的孙权、宋真宗赵恒,到明武宗朱厚照等均巡游至此。清朝的康熙、乾隆更是常光顾此山,在金山最高处的留玉亭内有“江天一览”石碑,就出自康熙手笔。
乾隆下江南时,来到金山游览,听说金山有一大和尚名叫可答,乾隆不信,故意出题考可答,没想可答竟一一答对上来,最后皇帝面对双塔,作了一副对联的上联:“双塔峨峨七层四面八方”,让可答对出下联,可答不语,用手摇了摇,皇帝正待发问,随行一大臣忙答:“可答已经对出来了。”伸出一只手合掌并拢,连摇几下,就是“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两短”,乾隆也没难倒聪明的和尚可答。
24.2
焦山
焦山在镇江市东北大江之中,焦山以南的航道是进出镇江港的主航道。焦山高71米,周约2000米,古称“浮玉山”,满山苍松翠竹,树草茂盛,远望如一船青绿,似碧玉浮于江面而得名。“焦山”因山上遍长竹木茅草,古代偶有渔民泊山避风而砍柴草煮饭顺口称之。又传东汉隐士焦光隐居于此,三诏不出,故名“焦山”。焦山寺庙、庵堂几十处,最大者定慧寺,与金山寺齐名,均为海内名刹。
焦山峭壁嵯峨,树木葱茏,素以古寺、古碑出名。山上有吸江楼、华严阁、壮观亭、观澜阁、百寿亭、别峰庵、板桥读书处及三诏洞等胜境。既可观日出,亦可赏月色,听江涛,各具风情。(图106)
图106 焦山
24.2.1
荷叶山传说
相传,焦山原称荷叶山,整座山就象一叶漂浮在江面的荷叶,渔民们也过着荷叶般动荡飘泊的生活,迫切希望此山能够定下来。一天,一个渔夫在水下游泳,突然遇着两根粗梗子,一根梗子扎在泥土里,上面的梗子无处生根且顶上有个无边的“盖”。出于好奇,将两根粗梗搭在一起,并解下裤带将其扎在一起,怎知这一扎,荷叶忽然稳住了,渔夫突然明白,那个梗子原来就是荷叶山的支点。但秋季来临,荷叶山又摇晃起来,渔夫对妻子说:“恐怕是我那根带子短,没把荷叶梗扎牢靠。”就带上一根长长的丝带,又钻进水里,顿时,北风怒吼,寒风袭人,长江突然冰封,待他在水里系好带子,摇了又摇,确认将荷叶梗扣得牢固结实后,这才浮出江面,谁知江面上如盖了个大盖,无法钻出,过了很长时间,江面解冻,待他浮出水面,发现在岸上等他的妻子已冻成了冰棍。他痛哭一场,后又钻进水里,抱着被他扎住的荷叶梗,从此,荷叶山就稳固了下来。焦山北边有两座小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了众渔民而舍身的渔夫,给高一点的山取名叫贤妻山,短一点的山叫眼泪山。
24.2.2
焦光与陆游
宋时,宋真宗夜梦一老人自称焦光,献上几粒龙虎仙丹。宋真宗醒后,下诏敕封焦光为“灵光真人”,并将焦光住过的三诏洞挂匾题名“三诏洞”,他登过的山顶赐名“焦光岭”。
天下大乱的东汉末年,朝廷征聘各地隐士入朝,自然不会忘记隐居焦山的焦光。渔民们了解焦光的心思,便送给他一把斧头,他以砍柴度日,钦差来到焦山半山腰,发现一洞里一老头正坐在石床上看书,就大声问:“你是焦光吗?”老头木讷痴呆,先指指耳朵,再指指嘴巴,表示自己又聋又哑。钦差只得将诏书给他看,他看罢用细木棍在地上写道:“我非焦光,乃为焦先,别处去问;我非隐士,乃为苦力,不会做官。”钦差看焦光不象个隐士,就象第一次来召焦光时,发现几个衣衫破烂的林中砍柴人一样错失良机,回京复旨。皇帝听了后说:“此人肯定就是焦光,他改名不改姓,不管他是焦先还是焦光,抓来再说。”待钦差第三次来到焦山时,发现已人去洞空。此时焦光已到江滩边用竹子搭起一低小茅草棚,外面用泥一糊,咋一看很象个蜗虫壳子,焦光称其为“蜗牛庐”。钦差回京复旨说已找不到焦光,皇帝无可奈何。后来蜗牛庐里长出冬笋,成长为青嫩的小竹竿,人们传说是“青竹是条龙,焦光成仙了。”从此再无焦光音讯。
陆游(公元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曾三次到江南,留有石刻诗词。陆游的焦山题铭:“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这是他兴隆二年(公元1164年)第一次到江南时所提到的。这之前因参与主战派的活动被调任镇江府通判。虽遭打击,政治抱负未已。他认为镇江面临抗金前线,能有所作为。这时,主战派大臣张浚奉命巡视江淮,经过镇江,陆游“无日不从”,常与张浚共商抗金大计。但不久张浚又被解职,且死于归途,陆游异常悲痛,倍感寂寞。这年十一月,陆游因知己韩元吉(无咎)调任江西而邀何德器、张玉仲等诗龙陪韩元吉游览焦山,亲笔题字、刻石。
陆游第二次到镇江,心情有抑郁,泊舟小住。
陆游第三次来镇江是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自蜀东返。山河依旧,壮志未酬,陆游不觉黯然神伤,作了这首《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话别》词: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樽。阳关常恨不堪联。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青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24.2.3
稀世珍品
《瘗鹤铭》乃一件书法艺术的珍品,历代书法家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世以其难得,尤以为奇。”这是北样文学家欧阳修的评价。而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推崇为“瘗鹤铭者,大字之祖也。”“六朝诸家之神气悉举而淹贯之,又无沧米黄之下矣”,这是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赞誉。
在焦山定慧寺东的宝墨轩内,四壁锁了263块从南朝到清代的古碑,而大字之祖《瘗鹤铭》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块,这是一篇哀悼仙鹤的散文。原刻于西边山崖之上,因山岩崩塌,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镇江知府陈明年组织人力从水中捞出五石,粘合于壁中并建亭保护,共89字。笔势潇洒,点划飞动,是隶书向楷书转化的代表作。碑上置名:“华阳真逸撰”、“上皇焦山书”,其真名众说纷纭,但大都顷向于碑出自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笔。
相传:王羲之路过焦山,在一庵里看到一仙鹤先后飞舞,王羲之用手指顺着仙鹤飞舞的形状比划着,和尚见他甚爱此仙鹤,商量后决定卖给王羲之,待王办完事再回来时,不料雄鹤病死,雌鹤亦殉情而亡。王羲之非常难过,就写了这施篇100多字的《瘗鹤铭》,表达了他对仙鹤的思念。远观如百余只仙鹤展翅飞舞,真乃神来之笔,勒石于崖壁。后此碑遭雷击,掉进大江。许多年后,水落石出,终得捞起粘合,成为稀世珍品。
焦山上摩崖石刻之多远胜于金山北固山,其中有米芾、陆游、康有为等名家题刻。荟萃于墨宝轩内,堪称江南一大碑林。
24.3
北固山
号称京口第一山的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的江边,北临长江,山壁陡峭,形势险固,故名“北固山”。山高53米,然而从江中仰望,颇有险峻之感。山上有三国时期吴国京城——铁瓮城旧址,现残存一段城墟,遗于三峰之前峰。现人们登临此山,由临江后峰而上,此峰有甘露寺、名景楼、凌云亭(祭江亭)等建筑。由于采用了“以寺镇山”的建造手法,故有凌云飞阁之势。
24.3.1
仙子除害
相传,很久以前,玉帝罚一条犯了天条的恶龙到京口江底,老龙把两只眼睛抬出水面,就像水底冒出两座活山,过往船只一旦碰上,就会舟毁人亡。老龙山一口气,就会形成很大的漩涡,船只经过就会被卷进漩涡,众人怨声载道。一天,一位仙子路过此地,正遇一妇人带着一小孩痛哭,仙子询问缘由,妇人诉说因丈夫坐船撞上了活山沉没,留下孤儿寡母。仙子非常愤怒,暗下决心为民除害,趁大年初一诸神聚会之际,偷出玉帝三颗定龙珠。两颗定龙的两只眼睛,一颗定漩涡,从此以后再无此患。玉帝知道后龙颜大怒,派天兵天将将仙子劈兀。众人怀念仙子,在北固山上垒起了坟堆。地神又把坟堆升高,把泥变成石头,即成为今天的北固山,故北固山在民间传说中即为定龙仙的坟墓。
24.3.2
千古诗情留此山
北固山号称京口第一山,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名流遗迹,唐代洛阳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云:“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湖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作语句凝炼,气象万千。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六首)这样写道:“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峰火连沧海,两崖旌旗绕碧山。”
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曰:“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少年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22岁时,在家乡率众起义抗金,南归后任过建康府通判及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主和派占优势时,曾长期闲置。嘉泰三年(1203年)春,朝廷起用一批坚决抗金老臣,被闲置20年的辛弃疾也在其列,但他年事已高,任命为镇江知府。嘉泰四年五月,辛弃疾上任,他登北固亭时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呼声,对朝廷不让他参加北伐感慨万千。
著名诗人陆游一生壮志未酬,在第二次到镇江时,游甘露寺作《水调歌头·多景楼》:“江左占形胜,最数古润州。远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说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谁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24.3.3
孙刘联姻
北固山后峰上有甘露寺,传说是刘备招亲的地方。《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听从周瑜之计,以自己的妹妹为饵,诱使刘备来京口相亲,以便乘机扣留,强迫刘血交还荆州。此计被诸葛亮识破,授保驾的赵云条锦囊妙计,保刘备平安而归。到了京口后先送厚礼结交国2,并请国丈怂恿孙权之母吴国太答应婚事。当吴国太在甘露寺内相见刘备时,一见非常满意,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使江东“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年,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了结好,嫁妹与刘备。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冬,刘备亲赴京城见孙权,要求多借些京州地盘,以便安置归来的刘表旧属。周瑜、吕范等主张扣刘备,但孙权听取了鲁肃的话,为共拒曹操,答应了刘备的要求。当曹操听到这一消息时,惊得连手中正在写字的笔都掉在了地上。
北固山有很多孙刘联姻的有关遗迹,亦有孙刘两人共坐的“狠石”,在此共商抗曹大计。晚唐诗人罗隐曾描述当年情景:“紫髯桑盖此沈吟,狠石犹存事可寻。汉鼎未安聊把手,楚醪虽美肯同心?英雄已往时难问,苔藓何知日渐深。还有市廛沽酒客,雀喧鸠聚卧蹄涔。”
北固山的最高峰上有一凌云亭,传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后,孙夫人孙尚香来此望江遥祭,后投江而死,所以又称祭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