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江文化大系 >吴中第一虎丘山

吴中第一虎丘山

时间:2023-08-21       作者:长江文化       点击量:1,216       发布人: 长江文化

虎丘在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距城约3.5公里,是一个闹中取静的游览胜地。春秋时期,虎丘曾为吴王行宫,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晋代司徒王珣和司空王珉兄弟曾在此建起宅舍,后改建为虎丘山寺庙。唐朝时为避太祖李虎讳,改名“武丘”。宋代重建,称云岩禅寺,清康熙改为虎阜禅寺。虎丘自古为东南-大丛林,庙貌宏壮,宝塔佛宫,重楼飞阁,盛极一时,为宋代“五山十刹”之一。
        虎丘风景幽美,历代留下不少古迹,还有许多传说故事,故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图108)

图108  虎丘山

26.1

    江左丘壑    

        虎丘山高仅30多米,占地面积不过200余亩,远远望去只是平畴中的一个小山丘,但一到虎丘的千人石和剑池,便觉气势雄奇,仿佛置身于绝岩纵壑之间,故有“江左丘壑之表”的美名。据《吴地记》曰:“虎丘山绝岩纵壑,茂林深篁,为江左丘壑之表。”

26.1.1
    海涌山起    

        虎丘是古老美丽的苏州的一个标志,它原名叫海涌山。
        相传远古时这里原是大海-角,矮小的虎丘岛,在起落的海潮中似沉似浮,时隐时现。不知经过多少年,大海和江河冲积的泥沙越积越厚,经年累月,终于凝聚成-座美丽的小山丘,悄悄地露出了海面。“海涌起平田”,人们便把它称为“海涌山”。由于山上的岩石受过大海的冲击,看上去特别壮观,至今上山道路两侧还隐约可见许多海底鹅卵石。山上还有“望海楼”、“海泉亭”等建筑。在拥翠山庄的一块巨石上,题有“海涌峰”三个古朴大字。进头山门,渡海涌桥,正山门塘河对面的照墙上,还有“海涌流辉”四个大字。半山腰的“憨憨泉”,据说是通向大海的-个泉眼,它旁边依偎的一块大卵石,很明显是大海的遗物。
        虎丘山原名海涌山,还来源于《史记》的记载:“谓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犯破伤风死后,葬于此山,入穴三日,有白虎蹲踞墓上。另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名”。传说虎丘是一只大老虎演变的,这只老虎前身伏地,后身起立,尾巴翘起,样子很凶猛。虎丘正山门前临河的那个大踏渡,原来是老虎的嘴巴;正山门口有两眼井,是老虎的眼睛;二山门的“断梁殿”,是老虎的咽喉;山的最高处,是老虎撅起的屁股;云岩古寺,是老虎翘起来的尾巴。这些当然只能作为民间故事传说了。进头山门,渡海涌桥,便是二山门了。海涌桥为唐代白居易修建,山溪环绕,别成仙岛。1956年为疏浚苏州环山河时重建此桥,石桥建筑精美,两边桥栏上装饰有神态各异的蹲狮,玲珑乖巧,逗人喜爱。

26.1.2
    断梁殿    

        虎丘南麓,海涌桥北面平台上有一座断梁殿,即二山门。此殿初建于唐代,重建于元顺帝至正四年。断梁殿上悬一匾,书有“含真藏古”四字,乃是近代学者梁漱溟先生手笔。整个建筑是单檐歇山式,屋檐由正间向两端逐渐升高,呈圆弧曲线,殿内原有两尊金刚塑像,在“文革”中被毁。殿后有四块青石碑,即元朝《虎丘云岩寺兴造记》、明朝《虎丘云岩禅寺重修记》、《苏郡虎丘寺塔重建记》、《敕赐藏经阁记》。四碑又称“响碑”,轻轻叩之就会发出咚咚的响声。
        殿的西北面有6棵古柏,树龄均在600多年,为明朝开国大将军常遇春亲手栽种。断梁殿外观古朴、庄重,但山门结构怪异,主梁竟是用两段圆木对接而成,也称“双梁殿”。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香山匠人的有趣故事。相传元朝至正年间,虎丘山寺里的和尚上书朝廷,请求资助重建二山门。皇帝听说苏州工匠特别聪明能干,而香山工匠更是有鬼斧神工之能,想难倒苏州匠人,于是传下一道圣旨,二山门要建成一座千年不坏的殿门,但不准用一只铁钉,且只准用一些零碎木料。
        苏州官吏接旨后,便张榜招纳城里匠人,建造这座二山门。可大伙谁都知这项工程非同一般,一连十几日,也没人敢轻易揭榜。官府便下令,将全城的工匠全部抓起来,逼迫他们揭榜造殿。不从者,便被砍杀。这时候,城里一位最有名的老工匠,不忍心看到同仁被无辜杀害,便主动站出来接受建殿大任。这位人称“赛鲁班”的巧匠,来到虎丘山下,见堆放的那些零碎木料,心里也有些犯愁:这可是关系到全城的工匠和自家老小的性命啊!他将十几个徒弟聚集在一起,细细琢磨想办法,最后,还是“赛鲁班”想出了用斗拱、菩萨顶、琵琶吊、棋盘格的顶力和吊力分担重量等一整套建造殿门的办法。于是,大伙便开始紧张施工建造。
        到了上大梁时,监造的官兵竟将一根大梁在夜间偷偷锯断。大伙十分着急,只见“赛鲁班”不忙不慌,胸有成竹组织大伙把两根圆木对接好,在中柱的两侧各安装上两根月梁,其下又采用若干短木做成各式精美的斗拱,以逐层托住大梁,分解了屋顶的重量。既精巧美观,又十分稳固,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特色,真不愧为古建筑史上的奇绝佳作。

26.1.3
    虎丘斜塔    

        虎丘山顶的塔院是著名的云岩塔寺,又称虎丘塔。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虎丘塔是一座高54米的斜塔。据测量,塔顶部中心点距中心垂线,偏离已达⒉3米。塔下岩石南高北低,塔身在400年前开始缓慢向西北倾斜,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此塔始建于隋朝,毁坏后,于五代末周显德六年重建,-直保持至今。虎丘塔高七层,呈平面八角形,内外两重,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夕阳斜照下,巍峨的斜塔,仿佛披上了-层神秘的面纱,威武之中平添了几分妩媚的情趣。
        作为虎丘山的标志虎丘塔,为什么会是斜塔?这里有一段传说。很多年前,太湖边上有座小山,名叫官山,在山南面有个上浜村。这里的村民生活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可是到了五代十国的时候,各国皇帝武力纷争,大臣之间争夺皇位,民不聊生,百姓怨恨害怕本地出皇帝,闹得大家不得安宁。
        忽然有一天,朗朗晴空顿时乌云翻卷,暴雨雷呜,只听得一声“轰隆”震耳,随着一道霞光映入天际,一座宝塔从天而降。村民不知是祸是福,围塔观看,这时有一个人想以此事为做皇帝的借口,逢人便说:“大喜临门,宝塔镇龙地,皇帝出这里,上浜村要出皇帝啦!”村民感到大势不好,便纷纷拿了铁锹锄头,砸坏了塔顶、檐角,塔身也顷斜了,这时宝塔忽然摇晃着慢慢地升入天空。它飘呀飘呀,正巧,齐天大圣被罚回花果山的途中,见这座宝塔十分可爱,于是赶紧用金箍棒接住了宝塔。孙悟空手托着宝塔,边走边看,沿途的景物令他陶醉,不知不觉行到苏州上空,见一座小山(虎丘),景色十分诱人。高兴得乐不可支,不禁跳起拍手称妙,不料,宝塔从手中滑落,歪斜地落在虎丘山顶上,成为虎丘斜塔。悟空大叫不好,口中吃剩的半只仙桃,也跌落在虎丘后山的半山腰,化为半只石桃。夹在腋下的一瓶仙酒,落下砸开了一座“铁华岩”,岩石状如瓶,泉水特别甘冽,被人们称之“天下第三泉”。从此,虎丘山的风景又添上新景,八方游客来虎丘塔参观鉴赏,寻觅当年遗迹,好不快哉!

26.1.4
    九宜三绝    

        姑苏城外的虎丘,山不算高,占地不广,但这里风景优美,气势雄奇,景色幽绝。古迹传说神奇迷人。中国名山胜景虽各具特点,但游览受到季节和时间的限制,而虎丘不论春秋夏冬、阴晴朝夕,游览皆宜。古人评价虎丘山景有“九宜”、“三绝”的特色。明代李流芳说:虎丘有“九宜”,即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四时皆宜。宋代朱长文称虎丘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续,万景都会,西连穹窿,北亘海虞,震泽沧州,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淳,彻海侵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明末人徐缙曰:“平生览遍天下,游之不厌惟虎丘”。
        虎丘山胜景,得其山水相连。史载唐代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为便利游客登临虎丘,开河筑堤直通山前,这就是苏州著名的“七里山塘”,又称“白公堤”,即今山塘街。后又凿通山麓,引水环山,故清波环绕,更显幽奇。白居易有诗云:
        自开山寺路,
        水陆往来频;
        银勒牵骄马,
        花船载陌人。
        清康熙皇帝及孙子乾隆先后6次游览,当时山上建筑十分兴盛,其行宫建筑有宫门、朝房、二宫门、奏殿、龙楼、花厅、寝宫、宫眷房、太后宫、皇后宫、御书房、东群房、西群房等,各种景点共达200多处,屋楼阁宇有5000多间。
        古时苏州城中百姓每逢中秋之夜,倾城游虎丘巳成传统习俗。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曾任吴县(苏州)县令,写有《虎丘记》,记述了吴中百姓高歌欢饮的情景。“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明人张岱在《虎丘中秋夜》中记下中秋之夜那盛况空前的景象。“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奚童、走空之辈无不鳞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鹤涧、剑池、申文定公祠,下至试剑石,-、二山门,……动天翻地,雷轰鼎沸,呼叫不闻。”



26.2

    点石藏古    

        虎丘山的奇峰异石,处处皆藏古迹。有著名的试剑石、千人石、点头石、枕头石等。

26.2.1
    试剑劈石    

        从虎丘的二山门,循着林木葱郁山岩幽深的石径,缓步登高,山道旁有一块圆形巨石,中部开裂,宛如剑劈,旁竖一块石头上镌“试剑石”三字。是北宋吕升卿所题,王宝文所书。相传此石是吴王阖闾试干将、莫邪宝剑所开。
        相传2500年前,吴王阖闾为了称霸天下,搜寻著名工匠干将为他铸剑。吴王命干将百日之内铸成,并找来300童男童女。用来祭炉炼剑,干将拒绝人祭,他精选五山的铁精,六合之金英,在苏州相门外搭坊、点炉,呕心沥血,终于炼出一柄举世无双的宝剑。
        干将望着这柄宝剑,寒光似水,月圆之夜,剑在匣中微微作龙吟之声,真乃旷世神剑,遂取名“干将”。为防备吴王加害于他,他将剑交给妻子保存。干将又铸了一把宝剑,与“干将”剑配成一对雌雄剑,取名“莫邪”。百日期满,吴王在虎丘游乐,干将献上莫邪剑,吴王见宝剑光芒四射,不禁大喜,举剑向身边一块圆石劈去,一截为两,宝剑完好如初,这就是剑劈石的由来。
        吴王见“莫邪”宝剑胜过越国欧冶子所造的鱼肠、湛庐剑,怕留下后患,遂杀害了干将。其妻莫邪怀抱“干将”剑,逃入深山隐藏。不久生下一子,教他习武。18年后莫邪取出宝剑,嘱儿替父报仇。一日吴王宫外有一青年男子求见吴王,主动献上宝剑。青年刚打开乌木剑匣,只见寒光一闪,飞剑出鞘,吴王顿时人头落地。宝剑也化作一条丈余长的青龙,青年人骑上青龙飞腾上天,此刻吴王所佩带的“莫邪”剑也化作一条赤龙,相伴而去。
        也有说干将铸剑冶炼了3个月,炉内原料仍未形成“青黄烟气”,妻子莫邪舍身跳入炉内,顿时青黄烟气冲出,铸成雌雄双剑。干将献上雌剑“莫邪”给吴王,后来吴王派人索要雄剑,干将被逼,无奈拔出宝剑,只见剑从手中挣脱,化作一条青龙,干将骑上龙身飞腾,成为天府剑神。
        另一传说为秦始皇在虎丘掘获了吴王陪葬的名剑,试剑劈石,一裂两爿。也有说始皇在发掘吴王阖闾墓时,见一白虎踞其坟上,他拔剑砍去,白虎逃循,所劈只是巨大圆石。在岩石上刻有元代顾瑛的一首诗:“试剑一痕秋,岩倾水断流;如何百年后,不斩赵高头。”这些传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工匠高超的青铜冶铸技艺和智慧。

26.2.2
   千人赤石    

        虎丘山的最胜处是千人石。在上山磴道尽头,境遇豁然开朗,眼前展现一片平坦如砥的磐石,仿佛削刻而成,广达数亩,使人如入深山大壑,这就是气势雄奇的千人石。千人石的颜色呈暗红,有如血迹,一到天雨,更是殷红如血。这里有一个血迹斑斑的故事。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承王位后,征用了千余名能工巧匠,建造吴王陵墓。这座地宫整整耗费近3年时间,里面埋藏了数不尽的奇珍异宝且巧布有暗道机关。为了杀人灭口,防备盗挖此墓,夫差与奸臣伯嚭躲在虎丘附近的斟酌桥下密谋,定下毒计。此事被路过的一个年轻工匠听见,他赶忙回去把消息告诉了大伙。正当工匠们冲下山去逃命时,夫差、伯嚭率军队包围了虎丘,把这千余名工匠堵在那块巨石上,以喝庆功酒观鹤舞为名,逼迫工匠们喝下毒酒。已知实情的工匠们拼死不从,最后被官兵全部杀害,殷红的鲜血浸透了那巨石,使之变成赤色。千人石旁的水池,忽然开满了白莲花,似哀悼死者,后人改称白莲池。自此千人石乃千人血染赤色的说法代代相传,令到此的游人唏嘘慨叹不已。
        此后又有传说,这千人死后,又长出几处小石头,行之上面,被绊倒的人,必跌下巨石身亡。后人便在千人石上筑了两座石亭:一座在白莲池西侧建的金刚经石幢;一座在千人石正中建的佛说大佛顶陀罗尼经石幢。用来超度亡灵,让冤者安宁。
        还有一种说法,晋代高僧生公曾在这里讲经说法,有信徒千人就坐在这巨石上聆听,故称千人石。

26.2.3
    点头顽石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说的是生公在千人石北侧,宣讲释教,“与谈至理,石皆点头。”有一石座上镌刻着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书写的“生公讲台”四字摩崖石刻。明代胡缵宗书“千人座”题铭。
        南朝梁代钜鹿人魏道生,皈依佛门,为罗什法师弟子,改名竺道生,人称“生公”。他从小钻研佛教经典,悟性很高,后来他云游四方讲经,皇帝十分器重,让他登坛讲经。他创立的“一阐提说”,受到京都佛教旧学的反对,被逐出京城。
        于是,生公辗转来到江南传授他的“一阐提说”。(“一阐提”是佛教语,意思是一断绝了善根,再修行也永不能成正果之人。“一阐提说”则主张虽是极恶之人只要他不断修行,最终也能成为正果。)不久他到苏州虎丘传经,地方官怕得罪京城佛僧界,故意刁难生公。老百姓听说生公讲经既高深又易懂,纷纷聚集在虎丘,一时人山人海,众人便选在一块巨石坐下来,此地可容纳千人列坐,后人称“千人座”。官府见此,下令禁止百姓听经。生公乃聚石为徒,坐在高台上继续讲经。忽一日,天空祥云升起,百鸟聚集,附近池子白莲盛开,更奇的是池中的一块四方顽石竟连连点头,似听懂了生公的新主张。现在白莲池中还矗立着一块正方形似人头状的“点头石”,象是若有所悟,点头称是。



26.3

    泉池古亭    

        虎丘的泉池奇特,古亭各异。山上著名泉池有剑池、第三泉、憨憨泉等。古亭依山而建,迤逦起伏。现存古亭有孙武子亭、可中亭、二仙亭、三泉亭、东丘亭等。

26.3.1
    虎丘剑池    

        剑池在千人石后,二仙亭西的别有洞天月洞门之内。门旁有“虎丘剑池”四个石刻大字,为唐代颜正卿所书。门内两崖豁开,天色一线,中涵一池,深达5米。池旁绝岩耸壑,池上石桥飞架,藤蔓垂挂。崖底便是一汪碧波,形如长剑,冷气逼人。西崖壁上有篆书“剑池”,传为晋代王羲之所书。崖壁上刻宋代米芾手书“风壑云泉”刻石,字体雄浑遒劲,景色险峻奇丽。
        池水为崖壁渗出细细流泉,水质清凉,旱年亦不干涸。宋人张栻《剑池赞》曰:“湛乎渊渟,其静养也。卓乎壁立,其自守也。历四时而无亏,其有常也。上汲而不究,其川不胶也。”
        据考证,剑池乃是吴王阖闾的墓穴之门。崖壁上有明代石刻“剑池水涸,见吴王墓门”。相传阖闾死后,动用大象运石,凿池筑墓,并将阖闾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宝剑3000多把,一同殉葬,墓中还放满了珍宝器物。史载阖闾之墓“铜椁三重,倾水银为池,黄金珍玉为凫雁。”秦始皇、孙权曾先后下令凿掘,均未获剑。1955年抽干池水,清除淤泥,在池壁上发现有明代唐伯虎、王鏊等人题诗纪事。后在池底北侧,正对虎丘塔的下面,发现有一呈人字形的石洞,上锐下宽,中空如穴,可容四、五人。尽头为三块人工凿成的巨石所筑成的石墙,据专家分析里面可能是阖闾墓室。由于墓室正对虎丘塔下,发掘会影响塔身,于是重新蓄水池中。这一千古之迷只好留待后人破解。

26.3.2
    憨憨泉    

        虎丘第一眼名泉,在断梁殿旁,名憨憨泉。泉畔石碑上有宋代大书法家吕开卿所书“憨憨泉”三字。泉水清澈,奔涌不息。
        关于憨憨泉,民间传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很久远的时候,虎丘山上有个名叫憨憨的小和尚,他双目失明,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但可恶的老和尚却每天叫他到山下挑水,稍一迟慢,就遭斥骂。一天,小和尚挑着水往回走,脚下一滑,摔倒在地,他用手一摸,湿润润的青苔。憨憨想:民间传言虎丘原是海涌山,山上有泉眼通大海,说不定青苔之下就是清泉。便赶紧用手刨呀,刨呀,十指都磨出了血,还不见泉水。憨憨并不甘心,仍然坚持每天去刨土。一日,老和尚路过此地,发现了这一秘密便不由分说,夺过憨憨手中的扁担,朝其头上打来,憨憨躲避不开,只好将老和尚打来的扁担推到一边,扁担猛地落在刨土的地方,顿时一股清泉汨汨涌出,泉水喷撒到憨憨脸上、眼睛里,冲开了他眼中云翳,顷刻双眼复明。老和尚在一旁吓的目瞪口呆,连连叩拜请憨憨原谅。从此,这眼泉就叫憨憨泉。
        当地百牲闻讯纷纷赶来,请憨憨用泉水给双目失明的人治病,憨憨一边为百姓治眼疾,一边研究佛经,终于成为一代高僧。唐代茶人张又新《煎茶水记》称,陆羽品评憨憨泉为“天下第五泉”。

26.3.3
    第三泉    

        第三泉是唐代张又新和刘伯刍游虎丘时,品泉评定为天下第三泉,名曰陆羽石井,又称观音泉。在剑池西南的高处,有一狭长水池,四周石壁围绕,水流终年不断。水池之北,陡壁上镌有“第三泉”三个擘窠大字。旁边还刻有“铁华岩”三个大字,因石壁色赭如铁花(即铁华),又苏东坡《虎丘》诗有“铁华秀岩壁”句,故而得名。
        1955年对第三泉清淤,见池底为砖砌方井,其长砖与六朝的窑砖相似,故有凿泉于隋唐之前的说法。泉水出自井底石缝中,泉眼现为一口石井,井口约为3米多见方。古载“泉出石脉中,甘冷胜剑池”。泉水清亮透明,略带甜味。
        第三泉的南邻原为“石观音殿”,其观音像的三面都是石壁,刻于北宋仁宗年间,石壁上刻着《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是一部文物价值很高的石刻艺术品。石观音殿之西,是冷香阁,民国六年建,有上下两层五开间,东、西、南三面有回廊,廊外庭园中植梅数百株。每当梅花绽开,犹如一片带香的雪海。如今冷香阁巳辟为茶室,用陆羽井的泉水,沏上太湖名茶碧螺春,味醇沁心,清雅香郁。

26.3.4
    孙武子亭    

        孙武子亭位于虎丘东岭,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杰出军事家孙武而筑的。在万景山庄东首原有孙武子祠,清朝咸丰年间被毁,此亭为解放后重建。亭额和碑文由张爱萍将军所书写,张将军还题诗“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孙武早年隐居吴的西郊,与伍子胥成为至交。后经伍子胥多次力荐,吴王阖闾请孙武进宫。孙武向吴王献上“兵法十三篇”,吴王想验证一下孙武的本领,要求孙武现场操练。吴王选了三百宫女,让最宠爱的两个妃子任队长。孙武召集队伍宣布纪律,不听号令者处斩,并指定一名执法官。
        战鼓咚咚,操练开始,两个队长仗着吴王宠爱,满不在乎,嘻嘻哈哈,笑作一团,队伍象一锅粥。孙武圆睁怒眼,挥旗停止操练,下令将两个队长斩首示众。城楼上观看的吴王见爱妃将成刀下鬼,连忙说情为其赦免。孙武铁板着面孔道:约法在前,不得食言,这样才能令天下信服。吴王只得忍痛割爱。孙武便将两个妃子当众斩首,从此宫女娇娘个个不敢马虎,成为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一支队伍。于是吴王正式启用孙武为将。
        关于演习斩妃的地点,有两种说法,一曰在虎丘山上阖闾所建行宫处;一曰在西郊胥口教场山,附近有二妃墓遗址。

26.3.5
    二仙亭    

        二仙乃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和陈抟老祖二人。二仙亭在剑池旁,初建于宋代,现为清代嘉庆年间建造。亭前小桥名二仙桥,亭内两块石碑分别刻着二位仙人像。此处是纪念两位仙翁曾在此对奕的佳话。亭上有两幅对联,外亭柱上一幅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内亭柱上一幅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阜再留踪。”
        吕洞宾原名李岩,唐朝山西永济人,李岩因恐族中有人犯罪将受株连,携妻及四子外避,途中四子失散,夫妻二人被人盘查,自称姓“吕”,意两口子。合栖庐山仙人洞,其取字曰洞宾,妻死剩他一人,又号纯阳。民间习称他为吕祖。他法力无边,经常混迹民众中,到处惩恶助善济危扶贫,还常用自制药剂救死扶伤。苏州这类传说最多,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吕洞宾生日,老百姓倾城到“神仙庙”去拜神仙,希望能遇到乔妆改扮的吕洞宾,以求交上好运。
        陈抟字图南,号希夷,北宋亳州人。在西岳华山炼丹修行,有人见到他年过百岁而貌如少年。赵匡胤称帝前,过华山,曾与之下棋,赵败北,将华山输给陈抟。吕、陈二人均修炼成仙,永世长生,故异代之人,而能相会于虎丘。此乃一段神仙逸事。



版权所有 © 武汉大河数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武汉安宣科技有限公司